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现代公司制企业中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概念界定 传统观点认为企业所有权就是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是指企业收入在扣除所有固定的合同支付的余额后的要求权;剩余控制权是指在合约中没有特别规定的活动的决策权,有时也把剩余控制权称为控制权。需要指出的是,剩余控制权不能简称为控制权,因为两者是不完全相同的概念。控制权是指契约中规定的决策权和没有特别规定的决策权,  相似文献   

2.
冉明东 《当代财经》2011,(12):119-128
公司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计量是财务学与公司治理研究的基础性问题。从线性模型出发,探讨矩阵模型对复杂股权网络的计量,并通过具体案例剖析两类模型的优缺点。研究结果表明:矩阵模型可以更好地计量复杂股权网络,股权网络复杂度和透明度等指标可以进一步推进相关领域的实证研究。同时,案例分析也进一步揭示了国家监管部门和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在现行信息披露制度下,难以获得真实的股权结构信息,应利用矩阵模型对现行制度进行改良。  相似文献   

3.
对企业剩余权问题的研究是打开公司治理理论大门的"钥匙"。然而通过梳理企业剩余权内涵的演变过程发现,经济学家们在应用企业剩余权概念分析问题时存在重大"混乱",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真正理解企业剩余权及其所包含的内容。要正确理解企业与企业合约剩余有关的剩余权,必须对补偿性成本与"可更改"有充分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4.
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劳动分工达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使用专门的管理者。代替资本所有者担负企业的监督和指挥工作。剩余索取权开始在资本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进行分配。剩余索取权的分配归属成为问题。其研究也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剩余索取权作为一种具体的权利,其权利标的物为公司企业剩余。文章对该权利进行了具体界定,并且将剩余索取权与利润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5.
人的需要并不只限于物质利益,非物质利益有时甚至会占据主导地位。控制权所带来的就是物质报酬激励以外的非物质利益的满足。因而,拥有企业控制权本身就构成了对企业经营人员的激励机制。获取、保持或得到更大控制权的一个前提是必须有良好的业绩表现。从这个角度来讲,控制权激励是提高企业效率的重要手段。但在只给予控制权而没有剩余索取权的产权制度下,控制权的激励机制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当与城市享有同等地位,农村饮水安全也成为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公有水务公司模式,激励公有水务公司发展,对比了当今世界现存的主要供水管理模式,探讨了最优委托权与成员相对重要性的关系,并根据具体情况分析最优委托权的大小,最后尝试探讨最优委托权中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之间的分配机制,为相关管理部门更好地服务农村居民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严闻广 《经济师》1995,(2):23-24
<正> 一 凡人们的合作劳动都可以产生剩余产品,但剩余产品归谁?这就有一个剩余索取权的问题,剩余索取权(RESIDUAL CLAIM RIGHT)这一概念是对企业利润分配的一种收益权,这是产权理论的核心。 今天,我们的公有制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也遇到这个绕不开的严肃问题,即剩余索取权如何让企业、让企业职工来分享?如何量化这一权利?这些问题的出现,似乎有国有企业和企业职工同自己的国家政府“争权夺利”之嫌,但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迈进的今天,事实就是这样地发生了。的确,国家政府确实是需要向企业和职工还权还利。  相似文献   

8.
9.
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人力资本分享企业剩余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企业中的各种人力资本都有权参与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分享,依据是他们各自在企业生命周期过程中的重要性和稀缺性。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剩余权配置的重点应该和该阶段核心人力资本的作用相匹配,不同类型人力资本分享的企业剩余权应该不同,同一人力资本在不同阶段分享的企业剩余权也应该不同。  相似文献   

10.
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安排是公司治理理论的争论热点.当前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制度上的缺陷,人力资本所有者缺位是现行公司治理结构缺乏效率的根源.给予人力资本所有者平等的产权地位,让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是完善公司治理的必由之路.本文从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企业成长阶段、知识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创造等多方面论述了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应拥有剩余索取权,并分析了人力资本产权化对公司治理重点转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李力 《现代财经》2004,24(2):41-43
按照“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的命题,所有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其实只不过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一部分。企业是由不同要素所有者达成的一个契约,各要素所有者根据各自的投入来向企业提出要求权,而要求权是与剩余控制权相联系的,所以要求权和剩余控制权的统一是提高企业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及其评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作为企业经济管理重要内容之一的内部控制制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及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马恒 《江南论坛》2005,(11):38-39
1995年2月26日,声名显赫,历史悠久,拥有59亿英镑总资产,创建于1763年的世界首家“商业银行-英国巴林银行”宣告破产。这个表面看似坚不可摧的庞然大物.因为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出了问题。犯了“低级错误”而全军覆没。郑州亚细亚1989年5月开业。之后仅仅用短短7个月就实现销售9000万元,到了1990年则达到1.86亿元.并实现税利1315万元,一年就跨入全国50家大型商场行列。当年的亚细亚以其在经营管理方面的创新创造了令人称奇的“亚细亚现象”。然而1998年8月15日却悄然倒闭。亚细亚集团的失败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失败是主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见内部控制在公司的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论公司控制权及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从公司控制权的有效性分析入手研究公司的控制权和绩效问题.文章计算了中国上市公司的控制权阈值比例,获得了控制上市公司的最低比例,并对控制权和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通过实证分析,得到了获得公司控制权有利于公司绩效的基本结论,而且控制类公司的绩效要优于非控制类公司.  相似文献   

15.
论经济剩余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佩华 《经济师》2004,1(11):9-10
经济剩余的获取固然离不开劳动 ,但自然资源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自然力的无偿提供是形成经济剩余的重要因素 ,它是无法用价值来加以准确衡量的。自然资源从其蕴涵的潜力和人类智慧对其的开发和利用来讲是无限的 ,但从一国拥有自然资源的总量来讲又是有限的 ,有些是无法再生的。过度的利用和盲目的开采 ,会导致自然资源的衰竭 ,人类将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必须善待自然 ,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赢得经济剩余的不断增长 ,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多 ,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魏俭 《经济与管理》2005,19(9):40-41
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中小企业融资需方市场的有效运作,有赖于其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因此,只有中小企业自身素质提高了,融资环境改善了,融资问题才能得以根本解决。  相似文献   

17.
汪洋 《现代财经》2004,24(8):48-51
民营企业特征集中在“民营”的操作机制灵活;而“民营”的体现核心是企业的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控制权的法制化“民有”。在当今经济社会,当资源的利用不能有效地提高生产率、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时,就必须以“民营”的社会——个人利益为导向,让先富起来的“民”带动还没有富起来的人去“营运”社会资源,调动社会——个人利益机制来增加社会财富。  相似文献   

18.
产权、超产权论与国企治理改善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权论与超产权论的争论焦点在于哪个才是改善我国公司治理的根本道路。本文认为产权不清,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不对称是造成国企无效治理的主要根源。在产权被清晰界定的基础上,通过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相互追逐将能够实现治理机制在根本上的转变,因此产权改革应是国企下步改革的主要方向和必然归宿。超产权论是产权论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9.
企业外包风险及规避研究—基于关系网络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外包后,与外包商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业务关系网络,大体上可以归为完全市场型关系、中间合作型关系、企业内包型关系,由此引致了程度不等的关系风险.为有效规避这些风险,发包企业应该根据风险大小选择合适的外包关系网络类型、增加网络关系间的直接往来以发挥强连带优势、缩短网络距离以增强信息传递与跟踪效果、运用关系性契约以加强双方利益约束.  相似文献   

20.
公益金是我国会计制度中为保障职工权益而规定的体现我国社会制度特点的一个特殊账户,其特殊性表现在从企业净利中提取,用于职工集体福利,因而同时具有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双重属性.这种性质的不明晰不但限制了其预期效果的实现,而且导致了资金使用和会计处理中的混乱,也决定了这一制度的局限性和过渡性质,并已被新公司法、企业财务通则、会计准则等演进所证实.造成这种状况的深层原因在于企业产权制度的缺陷和改革的不彻底,尤其是未能体现通过劳动参与分配实现生产要素有效配置的制度要求.从这一问题中折射出实现资本与劳动真正意义结合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