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恭喜发财,红包拿来”。每逢春节,派发红包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习俗。然而,这种传统的节日习俗,在互联网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形式。今年春节,以微信发红包、抢红包为代表的拜年新方式大行其道。几块钱甚至几分钱的红包,通过智能手机分发得热火朝天,娱乐之中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相似文献   

2.
春节大回放     
《中国工商》2005,(2):163-177
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它的各种传说也很多。  相似文献   

3.
拇指拜年     
《商业文化》2007,(3):2-2
拜年,是中国年俗文化的重要内容,人们相互间的一句祝福,体现的是中国人“福、禄、寿、喜、财”的生活观。早年间,晚辈给长辈拜年要磕头、平辈或街坊四邻之间拜年要打躬作揖,哪怕是遇见半熟脸或不认识的人,彼此也要道吉祥、送祝福,图的就是能在新的一年里大吉大利,这是美好愿望,和迷信无关。  相似文献   

4.
李想 《广告导报》2005,(4):22-28
每一年的传统节日期间。是商家热卖的时间。也是商家大打“礼品”牌的时候。尤其是一年到头的春节。更是商家竞相追逐、突破销售的“黄金时节”。你方唱罢我登场、熙来攘往一片繁荣景象。2005年春节市场上。各类商品竞相促销。热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媒体上。也是热闹非凡。尤其是电视媒体。礼品拜年的欢笑声此起彼伏。不管是什么产品。都希望搭载春节的这艘巨轮。梦想着自己的产品在一夜间“热卖”。也争着在这一时间不管三七二十一露个脸就好。从春节本身市场销售的潜在力和商家的市场策略支持下。这样的做法无可厚非。谁都希望借着这“东风”进一步占领市场、拉动年度销售。所以。也难怪很多商家认为春节是个“天时”。挤破了脑袋也要凑这个热闹。  相似文献   

5.
大年三十晚11点半,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本刊冉瑞芳记者接到了家住黑龙江哈尔滨市阿城区、现在北京发展的本刊读者佟殿国,打来的拜年电话。他在电话中说道:“这个春节我在北京看店,没能回哈尔滨过年,刚刚和父母和妻子通完电话,然后赶紧给您打电话,因为在我心里一直把你当自己的亲人。这些年不论成功失败,有《现代营销》杂志陪伴我,有你的鼓励和祝福激励我。冉姐,以后我事业取得更大发展的时候,我一定会专程去长春看望您……”  相似文献   

6.
上篇:火锅黑马的基因图谱 2004年春节,重庆德庄实业集团董事长李德建到农村去杀了几头年猪.大卸数十块送到各地的德庄火锅直营分店.千里迢迢而去,“就当李总亲自炒了个菜给大伙拜年”。  相似文献   

7.
“新年快乐!万事如意……”过去,春节的时候,这样的祝福常常随精美的贺卡从远方飘到人们的身边,或者从站在面前的亲人、朋友的口中跳出来。但现在,它们已纷纷“跳槽”了,更多的出现在手机、网络上。短信、电子贺卡拜年正大步的走进人们的生活。短信的出现不过十几年的事,而短信  相似文献   

8.
俞苗玲  龙治国 《浙商》2009,(5):100-101
当人们沉浸在新年的喜悦中时,浙江乐清一家企业的老板周春龙和他的拜年团,已在赶往员工老家的路上。此拜年团从1月13日出发,历时14天,主要拜访员工比较集中的江西、河南、湖北、重庆等地。早在2007年,周春龙就打算万里大拜年,后因雪灾撤销了计划。  相似文献   

9.
在刚刚过去的农历春节中,“心想事成”想必是不少人的拜年祝福语。而对于中国造船人来说,新年的确带来了心想事成的喜悦:2013年,我国海洋工程装备接单金额超过180亿美元,超过新加坡位居世界第二,占全球市场份额由2012年的13.5%上升到2013年的29.5%。  相似文献   

10.
2009年春晚的“植入式广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1月25日晚,中央电视台为全国观众奉上的牛年春晚“年夜饭”,选料清淡,可看性强,央视“大厨”还特别注意了节目的时尚和高科技,以声光特效打造的舞台,如梦似幻,成为最大亮点。作为营销人,有一个亮点不能不说,像今年如此大规模的广告植入,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笔者对植入广告作了记录,粗略计算,有几十个品牌:如相声《我有点晕》(表演者:姜昆、戴志诚)植入广告有三个:招商银行、百度、动感地带;张泽群、朱迅主持的《拜年》时段植入广告有十几个:百度贺年榜、美的集团、中国移动贺年榜、伊利集团、中国平安、中国移动、广州本田贺年榜、招商银行、太平洋保险等;  相似文献   

11.
宋河酒广告词的来历 “东奔西走。难喝枣集好酒”。这条“顺口溜”在民间流传了几百年,至今,老百姓中还有流传。所以说,中国酒最早的广告词可以称是源自宋河。在 1980年,我调宋河酒厂以后.就发现这个“顺口溜”非常好,对酒的宣传力非常大。但现在不能光叫枣集好酒啊,得改。我和李新友(当时宋河酒厂党委书记)一研究,就改成了“东奔西走,难喝宋河好酒”。改好后,就在河南日报刊登广告。这广告像风一样吹遍全河南。 一直到 1988年,新闻部门的一个干部给我写了一封信。他说这个“难喝”也应该改了:是“难”喝不好喝啊,还…  相似文献   

12.
模仿,即仿照他人的样子行事,小至举手投足,吐字行腔,大至待人处事,思维方式。模仿行为似乎是人的天性,与生俱来、远的不曾考察,我在孩提时代就听过这样的话:“傻子拜年看人家的”,“照葫芦画瓢”等等。前不久,看到过这样的获奖画作:为人之父者双手反剪于背后,踽踽而行,尚处在学步年龄段的小儿悄然随其后,亦如此一步一趋,维妙维肖。也曾经听到过这样的笑话:老和尚拿来三个馍,自己先吃掉一个,遂问还剩几个?小和尚答剩两个,老和尚纠正道:一不对,仍然是三个,只不过有一个在我的肚里。”几日后,小和尚如此这般,偷吃了老…  相似文献   

13.
床上的早餐     
杜杜 《市场周刊》2010,(9):116-117
有一样事情我从来都没有做过,也没有意愿在有生之年尝试。这件事情有个名堂.日周日床上吃早餐。一来是我看不惯那副懒洋洋的德性:倘若在床上进食的是个美人.那勉强还可以称之谓“整日价情思睡昏昏”,如果是个大汉,那模样更是老没出息不像个话;二来这样头未梳好、牙还未刷好便睡眼惺忪,肠胃朦胧地大剌刺地来躺在床上吃着火腿煎蛋喝奶茶.是否真的能食而知其味还在其次,主要是给人一个龌龊污秽不卫生的印象。  相似文献   

14.
于文 《网际商务》2011,(7):70-71
2011年春节前夕,一汽奔腾投放的一则TVC视频感动了无数中国人:一个离家3年的年轻人准备开车回家过年,半途接到老板电话,让他立刻赶回公司。在远方的老家,母亲守着一桌菜,父亲枯坐门外。年轻人独自:“我没算过这条路到底有多长,我只知道,我让他们等了很久!”这则广告结尾时的广告语“别让父母的爱,成为永远的等待;让爱回家,一汽奔腾”更是触动无数春节返乡人的思乡情结。  相似文献   

15.
要闻     
《中国广告》2011,(3):160-164
CTR自2011年2月2R晚20时30分起对全国406个区县进行了观众收看春节联欢晚会的电话调查。截止到2011年2月2日23时45分,共访问成功2098个家庭,其中1969个家庭收看了春节联欢晚会,经数据加权后推算出,今年除夕夜,全国有93.88%的家庭收看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在收看过晚会节目的家庭中,81.92%的受访者认为今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办得“好”(其中表示“很好”的为49.90%,表示“比较好”的为32.02%)。  相似文献   

16.
随着短信的普及,人们生活中的许多交流方式悄然发生了变化。现在就连拜年这一中国人民传统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离不开短信的参与。以前拜年大多采取电话联系、当面问候等方式,但现在,人们似乎更愿意借助手机短信。可以说,2003年春节,手机短信拜年已成为人们最主要的拜年方式。2002年世界杯,短信使用量猛增,人们使用短信接收新闻、参与互动节目等。为了预测春节期间短信市场的预期增长量,了解短信息用户在春节期间的使用行为和心理,计世资讯(CCW Research)在全国范围内对1041名在春节期间有使用短信息意向的移动手机用户…  相似文献   

17.
朱磊 《广告导报》2008,(1):122-123
春节:消费狂欢的盛宴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国的传统节日已在国人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烙印,难以割舍。而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农历春节无疑首当其冲,无可争辩的成为最具人文意义的一个节日。返乡探亲、除夕守岁、拜年祝福、亲朋聚会已成为中国人春节不可或缺的节日活动。  相似文献   

18.
<正>春节不与家人团聚为学绝技心也甘2008年的春节对于辽宁大连的杨春波和四川邛崃的乔学清来说,真是一个别有意味、一生都无法忘记的春节。大年三十,两个身在外地的人都给家里打了电话。杨春波在电话里对家人说:"我在宏福康骨病康复中心挺好的,已经掌握了不少医疗技术,还有一些没有掌握。过完春节,于老师就开始传授,估计过了初五就能学成而归了。尽管今  相似文献   

19.
商振 《销售与管理》2007,(11):21-21
有一次,我在一家酒楼吃饭。旁边桌坐了一对情侣,两个人很亲热的样子。服务生拿过菜单来点菜,男的就问女的:“想喝点什么?可乐还是红酒?”“可乐吧,我喜欢喝。”“服务员,拿瓶红酒。”然后,男的就让服务员给开瓶红酒。女的脸色有点不好看了。我开玩笑地同朋友讲:“看那一对没有,一会儿准吵架。”不幸言中,两个人没多久就真的吵了起来。  相似文献   

20.
宝木 《理财周刊》2004,(10):91-91
突破生肖卡的图案制约,采用民间喜闻乐见的版画形式展现拜年卡题材,不但吻合拜年这一中国传统的习俗,而且更加容易获得集藏的青睐。《猴年》拜年卡的求变带来了生机,便是最好的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