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实现高质量就业,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提升就业质量的必然要求。基于官方公布的统计年鉴数据,结合我国国情与国内学者研究成果分析发现:就业歧视和强迫劳动等现象依然存在、劳动者权益保护程度不高、劳资纠纷解决机制不健全、劳动者就业能力低稳定性差、劳动者的职业健康与安全问题突出是制约我国高质量就业实现的重要障碍因素;同时,就业公共服务制度设计具有局限性、有效的公共服务体系供给不足、就业公共服务资源的均等化程度不高、就业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的非标准是我国构建健全、科学高质量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障碍因素。构建科学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我国就业质量水平,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河北省高校就业服务平台现状的调研,指出在平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多部门协同、具有大数据处理功能的高校就业服务平台,以实现就业服务平台对学生就业的精准信息推送,通过就业信息回馈机制形成就业、招生、教学的联动发展,为高校招生、人才培养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3.
统筹城乡就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按照城乡一体,逐步建立劳动者自由流动、自主择业、平等就业的新型就业制度,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乡、地区间有序转移,消除城乡劳动力市场制度、体制和政策性分割,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  相似文献   

4.
张宏军 《商业时代》2015,(10):104-105
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要求供给主体应向全体劳动者提供权利均等、机会均等以及结果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近年来,我国政府通过建立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但在提供公共就业服务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困境。文章指出,为维护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逐步实现我国公共就业服务的均等化,应明晰政府公共就业服务的财政责任,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保障体系,建立多元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供给模式。  相似文献   

5.
陈倩 《现代商业》2012,(11):286-287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现实中就业性别歧视存在,侵害了女性的劳动就业权,规制就业性别歧视有利于和谐社会构建。本文拟从性别就业歧视的角度出发,分析《就业促进法》对女性平等就业权的影响,并且探讨法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未对就业歧视做出定义、未明确违反就业歧视规定的法律责任等。提出解决就业歧视问题,关键还是早日制定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律等,以期推动促进就业法的完善,保障女性就业平等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任何一个系统或组织的运行都有其规律性,要保证其良好运行,建立起良好机制、用制度保障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因此,构建女性和谐的就业环境、解决女性就业问题、实现男女平等就业的关键是要建立良好的就业运行机制。本研究拟以四JlI省女性就业为例,探讨如何构建女性的就业机制,为解决女性就业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工业品贸易对工业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工业品贸易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其中出口是拉动就业的主要因素,进口对就业影响不明显。随着贸易自由化的推进,出口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强,进口对就业的冲击效应逐步显现。因此,要实现贸易与就业的均衡增长,就要立足于本国国情,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大国的比较优势,提升出口的就业拉动效应和降低进口的冲击影响,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实现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李小好 《市场论坛》2004,(12):29-30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失业阶段,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的广西也同样面临就业压力.在影响广西就业渠道拓展的各种因素中,社会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和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不够是重要原因,采取措施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实现社会就业渠道的畅通无阻,是降低失业率、缓解广西当前就业压力的一个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随着<就业促进法>的颁布与实施,如何切实保障各个群体的公平就业权引起了理论界的进一步思考.在就业领域,就业歧视已形成了一个社会问题.实行公平就业,反对就业歧视,保障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利,是就业促进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实现公平就业是实现人类基本价值的需要;是"和谐社会"的诉求;是保障基本人权的途径.完善公平就业立法,应明确界定就业歧视的概念;明确特殊群体公平就业的具体规定,在明确劳动者的公平就业权的同时,必须加大对用人单位的监督与管理,以更好的保护公民平等就业的权益.  相似文献   

10.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关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事项,对于残疾人来说更是如此。在当今残疾人普遍就业难和就业层次较低的严峻形势下,通过调查分析残疾人的就业方式、岗位、月收入、就业困难,了解残疾人的就业需求,进而提出针对性强的对策建议,对促进残疾人提升就业技能、实现人生价值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扩大就业可保持新疆经济稳定发展,实现新疆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在新疆企业中,极具就业吸纳潜力的第三产业还没能发挥其应有的大量吸纳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的作用,导致了下岗失业人员大量增加,就业极具困难。应建立适合新疆经济运行有效机制和就业援助机制,加快采取调整经济结构,加大政府调控力度,增加对外劳务输出和灵活就业等方式,以促进扩大就业,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2.
受经济危机和经济发展速度减缓等多重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渐突出,毕业生中的就业困难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如何促进他们实现充分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难点和瓶颈问题。本文深入分析就业困难的成因后,结合就业工作的实践,提出"四位一体"的帮扶机制,以促进就业困难学生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失业阶段,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的广西也同样面临就业压力。在影响广西就业渠道拓展的各种因素中,社会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和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不够是重要原因,采取措施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劳动的职业技能培训,实现社会就业渠道的畅通无阻,是降低失业率、缓解广西当前就业压力的一个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平等就业权是指国家通过立法、执法和司法以保护就业者能够在平等身份、平等权利、平等机会和平等规则等基础上享有形式上的平等就业权,同时,国家通过包括禁止就业歧视、特殊群体就业保护、就业培训和就业社会保障等在内的多种手段和措施保护就业者享有实质上的平等就业权,平等就业权是形式上的平等就业权和实质上的平等就业权的统一。依法保护就业者的平等就业权,有利于实现就业者的基本人权、进而实现其所必需的生存与发展,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日益严重,要求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但是就业观念这一主观心理的改变是以一定的客观条件为基础的。个体择业的核心是利益的选择,要改变现行的就业观念,必须先从解决好利益问题开始。先对我国大学生现行的就业观念及其弊端进行阐述,然后指出就业观念的形成是受一定的利益决定的,对利益的追求形成个体特有的就业观念,并指出要转变就业观念必须先实现利益协调。最后对如何实现利益协调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刘洪林 《商业科技》2010,(25):228-228
平等就业权是指国家通过立法、执法和司法以保护就业者能够在平等身份、平等权利、平等机会和平等规则等基础上享有形式上的平等就业权,同时,国家通过包括禁止就业歧视、特殊群体就业保护、就业培训和就业社会保障等在内的多种手段和措施保护就业者享有实质上的平等就业权,平等就业权是形式上的平等就业权和实质上的平等就业权的统一。依法保护就业者的平等就业权,有利于实现就业者的基本人权、进而实现其所必需的生存与发展,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开始改革,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数量的持续增长,大学生出现就业难。如何引导大学生就业,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成为提高就业率的重要保障。促进就业涉及到政府、劳动者、高校和企业四方,作为政府最需要做的是依法保障大学生的就业权益,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创造健康的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18.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观察经济运行和社会动向的“晴雨表”。许多国家把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抑制通货膨胀和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我国有近13亿人口,就业问题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复杂,扩大就业的任务相当繁重。 在劳动力总量过剩和结构转换过程中,失业是必然现象,把失业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内,就不会形成对社会稳定的威胁。国外在解决就业难题,减少失业方面有了许多的探索,我们不妨加以借鉴:  相似文献   

19.
将国际上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政策分为三种:法规管制型政策、平衡型政策和替代型政策.我国残疾人就业政策从集中就业转变到目前的以按比例就业为主,以多种就业方式为辅,实现了从分割到融合的过渡,但残疾人就业仍然存在较多问题,比如平衡型政策不够完善,职业康复和培训、支持性就业较为薄弱.建设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应从全局和整体考虑,关注残疾人就业能力的提高和维持其就业动力,重点加强平衡型政策的实施.  相似文献   

20.
"慢就业"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新生事物.近两年来,由于疫情的冲击,"慢就业"现象更加普遍."慢就业"成因诸多,不能一概否定或肯定,要具体分析其成因,采取相应措施,促使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积极务实就业,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实现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