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陈希琳 《经济月刊》2012,(8):118-119
为了释放流动性,宽松货币政策力度不断加码。那么流动性释放到什么程度是合理的,单纯地释放流动性又能否明显改善实体经济的状况?就此,《经济》记者独家专访了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  相似文献   

2.
陈希琳 《经济》2013,(Z1):150-151
2013年中国如何实现经济发展稳增长,是依靠持续的货币宽松政策还是借助民间资本提升整体竞争力,亦或是通过资本市场的带动?结构转型是摆在眼前的一项必答题,却也是一道难题。宏源证券研究所所长董晨向《经济》一一解读这几种可能。拉动经济不能只靠货币增发《经济》:可以看出,在全球经济增速步入下行区间的大背景下,欧盟、美国、日本及其他一些国家都采取了量化宽松的措施来避免经济触底。2012年中国的货币政策同样很宽松,那么增加货币供应  相似文献   

3.
谢长艳 《经济》2012,(10):117-118
美国推出无限期QE3,全球流行性浪潮再起.而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也成为中国经济的特征性事实.面对过剩的流动性,如何引导,才能避免经济“硬着陆”,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呢? 中国货币供给确实过剩 《经济》:如何判断一个国家货币流动性是否过剩呢? 魏凤春:通常情况下,流动性过剩与否,可用M2/GDP来甄别.从各国M2/GDP的演进来看,美国比值一直比较稳定,但我国却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而且明显高于美、日发达国家.2011年中国是1.8,而美国仅为0.64.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及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庆  徐路 《经济师》2008,(2):29-30
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2007年我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因外汇储备增加,基础货币大量投放,信贷和货币供给量也快速增长。文章认为经济偏热、货币供给的快速增加以及国际食品价格上涨共同点燃了这轮物价上涨的引擎,并且分析出此轮通货膨胀只是结构性的,物价的全面上涨尚未到来,但不能掉以轻心,需要立即采取紧缩货币政策和宽松财政政策相搭配的方法防范全面通货膨胀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定量宽松是美联储在通货紧缩下所采取的一种直接创造货币、扩大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的非传统货币政策。定量宽松可以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借贷成本、促进消费和经济增长,起到一定的刺激经济复苏的作用。但定量宽松将给我国等新兴市场国家造成较大的负面效果,如加剧国际流动性过剩、货币被动升值、储备货币信用下降、增加了国际货币体系不稳定等。  相似文献   

6.
陈希琳 《经济》2013,(5):112-114
自去年年底以来日元持续贬值,一些嗅觉敏锐的套利者将目光投向日元。而为了实现2%的通胀目标,日本央行再次实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其向市场注入的流动性大约是美国QE3的2倍。这场由美国牵头的货币宽松或将继续加剧全球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全球通胀预期仍然不减。此前,《经济》杂志已经向有10  相似文献   

7.
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使流动性收紧、资产价格下降、长期利率上升、资本回流。而资本流动逆转将直接引发新兴经济体资产价格和汇率波动,通过汇率和贸易渠道影响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为应对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新兴经济体可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外汇缓冲政策、资本流动管理政策等减少资本流出的冲击。同时,新兴经济体还应加强区域货币合作,积极协调创建国际货币提供机制。  相似文献   

8.
货币流动性影响资产价格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货币流动性的变化趋势反映了宽松或者紧缩的货币环境. 货币流动性如何作用于资产价格不仅是货币政策执行者关心的问题,也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我国A股市场于2005年触底反弹,到2006年11月21日,上证综指已经突破2000点并屡创新高.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货币流动性过剩是促成我国股市高企的原因之一. 本文侧重在理论上解释货币流动性的经济涵义,探索流动性变化趋势对股票等资产价格的作用机制,为机构投资者资产配置决策中的资产选择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2013年中国如何实现经济发展稳增长,是依靠持续的货币宽松政策还是借助民间资本提升整体竞争力,亦或是通过资本市场的带动?结构转型是摆在眼前的一项必答题,却也是一道难题.宏源证券研究所所长董晨向《经济》一一解读这几种可能. 拉动经济不能只靠货币增发 《经济》:可以看出,在全球经济增速步入下行区间的大背景下,欧盟、美国、日本及其他一些国家都采取了量化宽松的措施来避免经济触底.2012年中国的货币政策同样很宽松,那么增加货币供应量对经济的刺激力度究竟有多大?  相似文献   

10.
近三年,中国金融体系内的流动性快速增长同时实体经济的增速不断下滑。本文认为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快速增加的流动性导致企业的负债率和库存占比上升,由于供求的结构失衡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快速的资产扩张导致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下滑,最终宽松的货币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时文章指出目前恰当的政策是通过结构性的改革释放有效需求和增加有效供给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本文采用了所有非金融A股上市公司的累计数据作为实体经济的代表,通过对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比较研究以及数量分析的方法,来分析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我国货币供给与货币缺口的实证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比较实际货币供给与均衡货币供给关系,分析了我国前一阶段的流动性过剩现象,认为流动性过剩是实际货币总量对预期均衡水平的偏离.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实际货币供给、均衡货币供给与货币缺口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经济领域中的货币缺口仅在个别时期接近零,大部分时期是实际货币供给超过均衡货币供给.流动性过剩不是经济政策失误的结果,它是经济发展带来的财富效应与资本积累形成的必然现象.目前,过剩流动性正以各种方式进行释放并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将货币缺口作为衡量流动性过剩的度量指标.符合我国中央银行以货币数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优化资源配置、增加投资渠道与发展资本市场是解决流动性过剩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2.
李全海 《经济师》2011,(11):69-70
美国实行了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来救助本国经济。但由于美元既是美国货币又是国际货币的特殊性,其政策效应通过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利率和汇率的波动,影响国际资本流动和进出口贸易,溢出到与之有经济往来的国家,使得国际流动性过剩及输入性通胀,全球大宗物品物价纷纷上扬,给羸弱的世界经济复苏蒙上了阴影。由于全球经济的联动性,作为率先走出经济危机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国也最多受到了美国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这些影响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挑战,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进行应对。  相似文献   

13.
通过构建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TVP-VAR)和反映流动性过剩与否两种状态的门限回归模型,考察了货币流动性对经济增长的时变影响,并从货币流动性的供给渠道出发,具体分析了外汇占款及信贷规模对经济产出的影响变化。结合中国1996年至2018年的季度数据,实证研究发现,样本期内M2、国内信贷以及外汇占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变特征,对经济产出的影响随时间变化存在结构性变动和显著的单门限效应;在受到外部冲击时,各流动性变量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和实际GDP的响应程度明显减弱;经济产出对货币流动性具有长期的正向影响,并且受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支配,对M2及国内信贷的影响呈现出"V"型时变特征;经济货币化程度较低时,货币流动性对经济增长影响显著为正,超出一定阈值后影响减弱且不再显著。  相似文献   

14.
正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相继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向经济体系中注入大量流动性,导致人民币对世界主要货币持续升值。面对考验,中国应采取更为主动的方式,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2009年以来,美国在刺激经济的名义下,先后推出了四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市场注入超额资金。这种大规模增加货币供应的做法引起了欧盟、日本等经济体跟进,推动全球经济进入一个"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QE)时期。  相似文献   

15.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标志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彻底失败,但西方国家没有因此而改变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为市场提供流动性货币动力的"量化宽松政策"并没有使世界迅速摆脱危机,反而陷入新的主权债务危机和经济泥潭困境,不触及危机产生根源的"量化宽松政策"与之前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一样,最终免不了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经济的流动性问题逐渐成为目前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之一,过多的货币投放量和待投资的资金容易引发通货膨胀,进而导致货币贬值和商品、劳务价格的快速上涨.因此,当货币超发时,银行需要采取一定措施,控制货币发行,通过降低储蓄利率等方式对经济流动性过剩问题加以控制,保持预期货币存量的均衡,避免引发物价持续上涨.本文将对经济流动性过剩现象进行简单介绍,目前这一现象已成为全世界经济运行的普遍现象,本文将着重对我国的经济运行流动性过剩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几点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7.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退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我国经济在全球率先复苏。随着经济逐渐步入正轨,过量货币对经济发展的副作用开始显现。但进入2010年,随着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全球经济有二次探底的可能性,我国货币政策面临两难选择。该文运用基本经济理论,对我国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必要性、判断指标等进行了分析,认为宽松货币政策确实面临退出要求,但鉴于传统退出手段给市场带来压力过大,应当通过金融体制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吸收流动性,实现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平稳退出。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VECM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做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效应主要体现为促进经济增长,经济系统对货币需求和物价水平缺乏显著的抑制作用.我国中央银行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实施的一系列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有效地推动了GDP的止跌回升,另一方面也产生了通货膨胀的预期,助长了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价格的高涨.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期要逐步调整货币政策,注意通货膨胀的风险,防范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  相似文献   

19.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美国的消费投资与全球流动性泛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美联储试图通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刺激国内私人部门消费和投资的增长。研究表明,由于美国经济的问题不是流动性短缺,因此,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不仅没有带来美国经济的复苏反而带来全球美元流动性泛滥,强化了全球经济运行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作为国际货币的主要发行国,美国应该放弃这种与邻为壑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保持全球经济和金融的稳定。  相似文献   

20.
在广义虚拟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美国凭借美元主导国际货币地位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试图推动本国经济增长,其效果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成为关注的热点。透过本文构建的世界经济核算模型可知,主导国发行国际货币在各国资源被利用的不同情况下,对本国、他国和世界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美元供给增长率与美国、东亚等地区和整个世界的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出(进)口/GDP的灰色关联分析证实,美元发行对东亚等地区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大于对本国经济的影响。美国用量化宽松政策推动本国经济增长在理论和实证方面都得不到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