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艳清 《北方经济》2009,(16):92-93
政府经济管理行为优化作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其内涵在于经济法要赋予政府依法干预、管理社会经济运行的职权,强化其权威.同时依法限定政府经济管理行为必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这就要求经济法要为政府经济管理方式的转变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具体规定政府干预和管理经济的法定次序和范围以及越权干预的法律后果,明确政府经济管理行为的监督和补救措施。为政府合理、有效调控经济运行创造条件、提供保障,以获得最优的经济管理效益。  相似文献   

2.
政府经济管理行为优化作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其内涵在于经济法要赋予政府依法干预、管理社会经济运行的职权,强化其权威,同时依法限定政府经济管理行为必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这就要求经济法要为政府经济管理方式的转变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具体规定政府干预和管理经济的法定次序和范围以及越权干预的法律后果,明确政府经济管理行为的监督和补救措施,为政府合理、有效调控经济运行创造条件、提供保障,以获得最优的经济管理效益.  相似文献   

3.
王博 《新财经》2008,(3):44-46
茅于轼认为,消费下降、物价上升、外汇储备过高、房价高企、股市泡沫等问题,皆源于基本价格信号被扭曲。因此,他给中国经济困惑开出的药方,就是“扭转价格信号扭曲”。  相似文献   

4.
冯学平 《中国经贸》2012,(14):154-155
在殴债、美债危机,外需减弱的国际经济“寒冬”里,在大多数国入依然很穷而物价居高不下,内需难以扩大的现实中,中国经济怎样保持可持续发展?橇动内需是中国在这场内外经济“寒冬”中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橇动内需的关键是:大多数国人有钱消费和适度的物价让国人消费得起。要实现这两大目标.必须从减税、控利、限物价着手,搬掉压在大多数国人头上的三座“大山”,把“三高”压下来,把内需提上去。  相似文献   

5.
高云龙 《东北之窗》2010,(16):18-22
●本刊记者高云龙任何经济行为都不能缺少法律的保护和规范。当“豆你玩”戕害了民生利益.就需要有规则来约束。虽然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调控经济的最大武器“投机倒把”在几年前就彻底消失了.但时下并没有认同同样的投机行为是合法的。  相似文献   

6.
韦留柱 《特区经济》2006,(11):190-191
理解政府经济行为要结合经济法应有的研究重点来考察,经济法上的政府经济行为应该从“法”这一基本规定出发去理解。沿着这样一条思路,政府经济行为在模式选择上首先必须坚持市场化,必须以市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这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加入WTO后与世界接轨的基本要求。其次,政府经济行为必须实现法治化,它对于保证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应对加入WTO的客观选择。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经济行为研究———政府失灵———政府经济行为的障碍●张文礼(西北师范大学兰州,730070在市场经济中,所谓政府失败或政府缺陷,通俗地说,就是政府原本希望用“看得见的手”来办“看不见的手”办不好的事情,结果却发现“看得见的手”把事...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体制下,银行与企业都不是独立的经济实体和市场主体。由于政企不分,政银不分,国有企业对银行过度依赖,形成债台高筑。经济活动中的银企关系,真可谓“剪不断,理还乱”。文章通过分析银企关系现状,剖析银企关系扭曲的成因,提出了构建新型银企业关系的原则,并就理顺银企业关系与产权制度改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 一、缺陷政府经济行为的优化对推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就总体而言,贫困地区政府经济行为仍存在以下主要缺陷: 1.决策行为短期化。主要表现为:(1)缺乏长期有效的发展战略。扶贫和经济开发规划、计划、项目的安排过分注重短期效益,突出“短、平、快”;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变动频繁,缺乏阶段上的相对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和市场共同对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起促进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经济行为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更为广泛的积极作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每一重大举措,本质上都是对政府经济行为的调整。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的政府经济行为,寻求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我国政府经济行为的合理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明确政府经济行为模式,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基础和前提。世界各国的政府经济行为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发展导向型”,一种是“调节型”。所谓“发展导向型”,指政府把发展经济放在…  相似文献   

11.
季玉群 《改革与开放》2005,(12):23-23,24
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力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任何经济问题都不能忽略政府行为的影响。政府的宏观管理和财政活动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经济生活中投资者、生产者、经营者及消费者的经济行为。就连以“自由主义者”而著称的A&;#183;哈耶克也认为,“一个正常运转的市场,不但必须要防止暴力和欺诈.而且还必须以保护某些权力,如财产权、合同的执行等等为其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存在8个深层次问题,即改革行为的扭曲变形、国有企业解困的困难、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制约、现行农业经济体制的局限性、扩大内需措施的有限性、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贫富差距、投融资体制不完善、政治体制改革滞后。这些深层次问题与矛盾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亟待解决。一、改革行为的扭曲变形在我国经济改革中,我们始终面临着一个困扰——改革行为扭曲变形。如  相似文献   

13.
企业是一个社会经济细胞,就必然会受到企业行为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这是由于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主要体现的是一种经济行为,文化对企业经营活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没有文化力量源泉的企业会缺少持久发展的动力,注定不会成为长期成功,不会成为做强、做久的“百年老字号”。美国著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指出:“忽视文化因素影响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4.
控制改革中的利益集团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人把10多万亿元国有资产看作是“最后的晚餐”,而且认为这顿晚餐相当便宜,因此,在一些地方出现了私分中小企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如何认识经济转型中这种利益集团行为?  相似文献   

15.
县域经济发展的政府行为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小康 《南方经济》2005,(11):74-76
本文在对县域经济的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政府行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着重就经济欠发达山区发展县域经济的政府行为选择提出如下思路:找准政府职能定位,实行有效干预;打造特色企业品牌,寻找合作空间;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全面小康;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推进机构改革。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的经济伦理通常被从儒家思想的某些原则中引伸出来,就象人们从新教教义中引伸出北欧人的(即资本主义的)经济伦理,从伊斯兰教中引伸出阿拉伯人的经济伦理.从印度教中引伸出南亚人的经济伦理那样。久而久之,儒家的某些道义原则便普遍地被人们看作是中国传统经济伦理的基本取向准则和外在标志。然而,这种以社会“一般的”意识形态原则规定它的特殊文化层次的演绎方法并不可靠。就中国的情况而言,这种方法总是误导人们对中国传统经济伦理的认识.仿佛我们的先人们是一个崇尚禁欲,安贫自守,漠视物质利益的族类。这与历史事实大相径庭。无庸置疑,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有探切的关联.但我们应当正确地认识这种关系.而不是想当然地把后者作为前者的简单延伸。这对于正确地把握中国传统经济伦理的基本精神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农民决策行为的效用最大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小林 《乡镇经济》2004,(11):13-14,47
主流经济理论通常把收益-成本原则看作是人们作出一项决策的依据,但事实表明,农民的“垫沟”行为却违反此原则。本文将这一经济现象的原因归结为农民做出决策的依据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不是收益最大化,并通过一个显性的Cobb-Douglas型效用函数,将相对收入水平引入效用函数,分析制约农民实施“垫沟”行为的经济因素,并引伸出三个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以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它具有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一致性与创新性,成为邓小平理论实质内容的重要方面.一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就是“整个社会对一切生产资料——土地、铁路、矿山、机器等等——的直接占有,供全体为了全体利益而共同利用”.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那里,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的基本要点在于:1、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亦即生产社会化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与基础.2、全体劳动者直接占有全社会生产资料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私有制不可能一夜之间就被废除,“正象不能一下子就把现有的  相似文献   

19.
陆铭 《上海经济》2010,(4):12-12
经济理论从未系统地告诉人们在扭曲的结构下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更没有说一个国家怎样去调整扭曲的经济结构。“结构”二字是读懂中国经济的法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刚刚起步,全球格局亦将会随之改写。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就为我们进行计划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基本原则和基本框架。然而,如何把这一基本原则和基本框架具体化,实现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还有赖于我们对不同的计划体制模式作出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