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放经济条件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有着复杂的影响。通过修正的Karras模型,运用中国1995年第二季度—2010年第三季度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将削弱中国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但2005年的汇率改革对产出的影响并不显著;货币政策对价格的影响将随着经济开放度的提高而加强,但汇率改革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货币政策的价格效应。  相似文献   

2.
开放经济条件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了复杂的影响。通过修正的Karras模型,运用中国1995年第二季度-2010年第三季度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将削弱我国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但2005年的汇率改革对产出的影响并不显著;货币政策对价格的影响将随着经济开放度的提高而加强,但汇率改革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货币政策的价格效应。  相似文献   

3.
货币政策作为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实现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上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普遍关注。但是由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梗阻,削弱了货币政策的作用,使得货币政策未能很好地实现其预期的效应,因此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作为货币政策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当前具有深刻的意义。本文对现阶段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城乡二元经济差异,尤其是城乡投融资性质和结构的差异,不但削弱了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而且导致了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即紧缩性货币政策比扩张性货币政策相对有效。从货币政策有效性来看,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城市经济的刺激作用大于对农村经济的刺激作用,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农村经济的刺激作用大于对城市经济的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1998年第一季度到2010年第四季度的经济金融季度数据,以贷款规模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对我国货币政策价格效应的有效性,尤其是货币政策在抑制通货膨胀方面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货币政策的价格效应显著且存在时滞;与货币供应量相比,贷款规模更适合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货币政策的宏观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以及货币政策、固定汇率制与资本项目的管制三者之间的关系角度,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桎梏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济和非经济因素,得出由于我国货币政策在决策和执行过程中受到内外部的种种制约,削弱了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测定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成两个递进的层次:测定效应和衡量效率.其中,货币政策的效应,关键在于测定预期的或系统的货币政策是否产生真实效应.进一步地,选取何种衡量货币政策效率的方法则是基于上一测定的结果而定.鉴于此,本文认为目前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测定思路和方法略显混乱,更准确且动态地测定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关键在于两类判断:第一,预期到的或按某种规则设计的货币政策对真实经济是否有效.第二,货币政策的时滞结构和波动性如何.  相似文献   

8.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息息相关,通过对我国货币政策要素构成的了解与认识,可以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分别对货币政策的传导和效应进行分析,并针对近几年来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效应所暴露出的问题,给出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不断走向深入,资本的跨境流动性日益增强,资本跨境流动难免会对基础货币产生影响,因而分析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成为了理论和实践领域的重要议题.本文在IS-LM-BP模型基础上,构建了债券市场开放影响货币政策的理论框架,并得出债券市场开放度会影响货币政策的基本结论.随后,又通过修正后的...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活动关联程度的不断增强,一国货币政策变动对其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国家间的货币政策协调也愈加重要。在此背景下,有关货币政策国际溢出效应的研究日益丰富,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也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对货币政策国际溢出效应及国际协调领域的现有文献进行回顾和展望。从货币政策国际溢出效应研究的发展历程来看,1990年以前相关研究主要基于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模型及博弈论等进行理论探讨,1990年至2000年多数研究开始借助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和经济计量模型探究货币政策国际溢出效应的传导机制和渠道,2000年以后越来越多的研究将理论应用于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解释,其中以探讨中心国家货币政策的国际溢出效应为主。从货币政策国际溢出效应的研究方法来看,相关研究大多通过控制货币政策的内生变化来获取货币政策的外生冲击,主流研究方法也逐渐从基于MFD模型的纯理论分析转向基于VAR系列模型的实证分析和具有一致性框架的DSGE模型分析。从货币政策国际溢出效应的传导渠道来看,早期文献大多认为汇率和贸易是主要渠道,随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推进,金融渠道的作用日益凸显,且比汇率渠道和贸易渠道传导更加迅速、后果更为严重,并逐渐成为近些年研究的重点。由于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在实践中存在一定难度以及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下的货币政策调整空间较小,目前关于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相关研究的观点并不统一。大部分学者认为随着世界经济联动趋势的不断增强,货币政策国际协调是必然趋势并有利于各国经济发展,而部分学者认为政策协调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政治成本,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应慎重。现有研究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但仍需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一是大多数文献仅考察中心国家货币政策对外围国家(新兴经济体)的单向溢出效应,有必要进一步考察货币政策的双向国际溢出效应;二是关于金融渠道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对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冲击、全球金融风险传递等的研究较少,相关研究需要深化;三是关于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研究较少且观点不统一,尤其是对政策协调的有效路径缺乏系统研究,相关研究有待加强。中国学者应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尤其要在中国货币政策的国际溢出效应及其传导渠道、应对国外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有效政策工具、促进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等方面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家庭、企业和银行三大微观经济主体为对象,建立四市场(存款市场、贷款市场、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国债市场)的理论均衡模型,分析了在存款保险制度下国有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研究认为在存款保险制度框架下国有银行对货币政策冲击的敏感性明显要低于非国有银行,国有银行将削弱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增加央行货币政策预期目标实现的难度.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内外经济形势日益变化,各种不确定性事件频发导致货币政策调整需考虑的因素随之增多。同时,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对微观主体的影响效应也变得更加复杂,渠道有效性等因不同要素市场、不同企业结构、甚至资产价格因素等变得更难评价。因此,全面梳理货币政策的微观影响效应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就业歧视在各国经济实践中普遍存在,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负面影响备受关注。然而,现有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就业歧视对居民收入分配产生的影响,较少关注其对经济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劳动力市场是货币政策影响宏观经济的重要渠道之一,就业歧视可能通过影响劳动力市场改变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现实经济中就业歧视的表现形式众多,其中就业机会歧视是最为普遍的现象,即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主观认定雇用某一类型劳动力将产生额外成本,导致企业对该类劳动力的雇佣量少于最优雇用量,进而使社会就业总量减少。基于此,本文构建无就业歧视和存在就业歧视两种情形下的两主体动态随机一般均衡(TANK—DSGE)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分析和二阶矩匹配法等考察就业歧视对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效应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无论货币政策当局执行何种货币政策(标准泰勒规则、就业扩展型泰勒规则、盯住平均通胀型货币政策),无论是否存在就业歧视,扩张性货币政策均会促进产出、消费、投资、就业、物质资本租金率和整体物价水平等宏观经济变量增长;与无就业歧视的情形相比,存在就业歧视情形下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产出、消费、投资、就业的促进作用变小,而对物价上涨(通胀)的促进作用变大,即就业歧视会弱化扩张性货币政策的积极效应并强化其消极效应;就业歧视的存在会降低货币政策实施后产出和就业的持续性、提高通胀的持续性,同时也会扩大产出、就业和通胀的波动性。总体上看,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就业的促进效应在就业扩展型泰勒规则下最强,且就业歧视的负面影响最小,因而选择就业扩展型泰勒规则可以更好地实现促进就业的目标;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产出的促进效应在盯住平均通胀型货币政策下最强,且就业歧视的负面影响最小,因而选择盯住平均通胀型货币政策可以更好地实现促进产出增长的目标。相比现有文献,本文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了拓展和深化:一是从经济政策有效性角度探讨就业歧视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负面影响,二是构建TANK—DSGE模型考察就业歧视对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效应的影响,三是从提高政策有效性角度为不同宏观经济目标下的货币政策选择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揭示了就业歧视对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效应具有显著负面影响。减轻就业歧视不仅有助于就业和收入公平,也有利于提高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因而需要构建和完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以不断减少各种就业歧视。  相似文献   

14.
基于因子分析方法,构建了社会融资结构的整体效应指数,并通过回归模型检验了社会融资结构的变化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社会融资结构的整体效应指数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这说明社会融资结构的多元化有助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提高,但在社会融资结构的分变量中,只有部分变量的变动能够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扩大,我国经济也遭受了巨大的冲击。为了抵御经济衰退,中国人民银行相机抉择,果断实行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通过AD-AS模型分析和货币政策内外部效应指标检验可知: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不过,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仍有待增强。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行汇率制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金融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研究一国经济金融政策的有效性必须考虑汇率制度的影响。文章基于“三元悖论”分析了现行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有效性受到影响的必然性,透视了现行汇率制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具体制约效应。鉴于国际资本流动日趋自由流动,为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必须采取逐步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并注重其他措施的协调配合等政策建议,对现行汇率制度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7.
在货币政策的框架构成中,透明度(即非对称信息)在货币政策制定者与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披露程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合理的透明度可以优化货币政策相关信息的传递方式,降低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有助于中央银行克服动态不一致困境,提高市场效率,并进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透明度提高对货币政策的效率会带来影响。透明度提高之后,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幅度大为缩小,经济平稳高速增长,因此,货币政策透明度与货币政策有效性有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关于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完善,将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如何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从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角度分析了当前影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主要因素,并探索了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企业以至于居民个人对货币政策的反映不敏感,不管是扩张的政策还是紧缩的货币政策,经济金融运行按照其旧有的惯性不为政策所动.本文以2006年下半年至2007年国家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在新疆的实施效应为例,分析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障碍,探索疏通欠发达地区货币政策渠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是宏观经济政策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许多新的因素开始对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本文将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涉及到的调控主体、传导渠道和微观主体出发,对当前国内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以求为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