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城市经济》2011,(3):49-49
塘厦位于东莞市东南部,地处广州一深圳一香港经济大走廊的黄金地段,全镇总面积128平方公里,下辖21个社区,户籍人口4.4万人,外来人口近50万人。改革开放以来,塘厦镇深入实施“外向带动”战略,走出了一条以加工贸易参与国际分工,以经济国际化带动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道路,迅速从农业镇发展成为广东省中心镇、中国千强镇(第5名)、中国现代制造业重镇和中国园林城镇。  相似文献   

2.
城市园林是在中国传统园林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城市发展,适应城市需要,顺应当代人的需要,以整个城市辖区为载体,以实现整个城市辖区的园林化和建设国家园林城市为目的的一种新型园林。它的总目标是“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城中有乡,郊区有镇,城镇有森林,林中有城镇。  相似文献   

3.
韦拓 《魅力中国》2014,(22):39-39
园林城市是在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城市发展,适应城市需要,顺应当代人的需要,以整个城市箱区为载体,以实现整个城市辖区的园林化和建设国家园林城市为目的的一种新型园林。它的总目标是“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城中有乡,郊区有镇,城镇有森林。林中有城镇。本文就如何建设森林式园林城市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黄雨艳 《中国经贸》2014,(10):120-121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解决城镇化高速发展中的问题。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重解决“三个一亿人”问题,“人”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和核心,“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同时对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建立居住证制度。  相似文献   

5.
《东方经济》2003,(8):20-22
在上海市“十五规划”中,提出了要构筑特大型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城镇体系,将重点建设展现异国风情的“一城九镇”的战略构想。按照规划设计方案,上海郊区将依托重大经济项目和骨干交通建设,重点发展新城和中心镇,构筑上海现代城镇体系,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中国改革的大潮中,“关中—天水”建设的启动,无疑是甘谷县抢抓机遇、攻险克难、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步伐的重要时期,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在全面总结“十一五”时期的改革发展成就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经济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借助“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的东风,构建由天水次核心城市、三级城市、县城、重点镇和一般镇五级组成的城镇体系,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战略决策上来,为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7.
《走向世界》2011,(7):42-42
沾化县是中国冬枣之乡、山东省生态建设示范区,版图面积2215平方公里,辖6镇4乡3个办事处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38.7万。沾化县是国家命名的“中国冬枣之乡”,荣获“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县”等称号。2010年,沾化县实现GDP113.7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2亿元。  相似文献   

8.
曹丽  吴洋 《魅力中国》2013,(25):22-22
根据“可持续发展”要求,必须紧紧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经济、改善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开展城镇规划建设工作,用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发展思路,努力强化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城镇集聚能力和建设水平,积极发展小城镇,形成以城带镇、以镇带村、整体协调发展的格局。  相似文献   

9.
入世贸组织,加入世贸组织对黑河来说意味着什么?究竟会给黑河产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如何调整和发展自己,才能实现“二次创业”和“兴边富民强市”的奋斗目标?下面,就这三个问题谈一谈个人看法。一、入世对黑河经济的积极影响加入世贸组织对我们来说有利有弊,从总体和长远来讲是利大于弊。入世给黑河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具体而言,至少有四大作用:一是能促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通过外部竞争压力加速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市转移,加速我市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  相似文献   

10.
深圳市辖村镇是指宝安区和龙岗区所属的18个镇和218个行政村:相对于中心城区来说,它们整体发展水平滞后;但从全国范围内来说,仍然是发展速度最快,实现经济转型最成功的农村地区之一。入世对这些村镇的冲击甚少,而带来的机遇极多。入世对于推动市辖村镇完成城市化、现代化转变是一个不容错失的良机。  相似文献   

11.
“智慧城镇”是“智慧城市”的延伸。建设智慧城镇不仅可以提高城镇化质量,引领未来城镇发展方向,还可以呼应“智慧城市”建设,带来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新模式,形成智慧“城、镇”交融发展的新局面。目前智慧城镇发展面临资金、技术、人才、行政权力和顶层设计等方面的瓶颈,可通过延续智慧城市建设部署、实施ASP服务外包、建立体制机制架构体系等措施得到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12.
师烨东 《首都经济》2012,(12):72-72
在北京,一提到西瓜,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盛产西瓜的大兴庞各庄。经过多年发展,庞各庄的农业形成了以西瓜为主导的特色产业体系,庞各庄还因此获得了“中国西瓜之乡”的称号。除此之外,由于注重城镇的总体建设及对镇内旅游资源的开发,庞各庄镇还获得过“建设部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城镇工商业积累了宠大的科技、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而我国农村却面临着“土地,劳动力,资金”三大要素持续外流的问题。如何引导这些庞大资源“上山下乡”反哺农业,成为解决困扰中国多年“三农”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东方经济》2003,(7):23-23
上海将努力构筑特大型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城镇体系。“未来的上海城镇发展,将切实改变中心城区蔓延扩张、郊区分散布点的格局,构筑中心城——新城——中心镇——般集镇梯度辐射、层次分明、各具特色、功效互补的城镇体系。”十五期间,上海将率先重点建设“一城九镇”(即松江新城和安亭、罗店、朱家角、枫泾、浦江、高桥、周浦、奉城、堡镇9个中心镇),增强郊区城镇对中心城区的“反磁力”。  相似文献   

15.
都市茶文化     
以茶为媒体的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虽然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却是在城市中因城市居民,特别是文人的参与,才逐步成为一个文化分支。这一文化分支还同城市的商业经济活动有密切关系。例如,唐代正式形成茶馆就是城镇商业往来的结果。《封化闻见录》云“自邹、齐、沧、棣浙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东京梦华录》载:皇宫附近“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这些都说明,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同城市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一唐宋明清,直接间接地带动了茶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长春税务学院张巍撰文提出:增加城镇对市区人口的吸引力,不断将中心城市的人口吸引到镇上。这不仅是中心城市振兴改造的需要,而且也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中心城市由于人口密度高,基础设施欠帐太多,一系列“城市病”难以根治。相比之下,各类城镇的建设条件就显得十分优越。随着城乡经济不断融合,城乡界限日益模糊,以及交通条件的逐渐现代化,城市人口向郊外城镇流动的现象迟早是会出现的。这就要求城镇建设标准高一些。只有让居住在镇上的人感到比住在大城市更舒适、更方便,才能吸引更多的市区人口到镇上来。但现在城镇…  相似文献   

17.
园林城市是在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城市发展,适应城市需要,顺应当代人的需要,以整个城市辖区为载体,以实现整个城市辖区的园林化和建设国家园林城市为目的的一种新型园林.它的总目标是“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城中有乡,郊区有镇,城镇有森林,林中有城镇,互相渗透,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世纪之交,迅速崛起的中国展览经济,赢得了国内外展商的广泛青睐,成为国民经济的推动器和新亮点。今天,无论你来到哪个城市,都可能看到盛况空前的展销会,这些已经充分表明,展览业正在发展成为一个自成体系、充满活力的新兴产业。应在“规划”下加快发展 据英联邦展览业联合会调查,展览会是优于专业杂志、直接邮寄、推销员推销、公关、报纸、电话等手段的最有效的营销中间体。从一些地方的成功实践看,参加展览对于厂商来说是个“双赢”的选择。对厂家来说,是一次绝佳的树品牌和促销机会,对商家来说可以在同类产品中进行比较,及时…  相似文献   

19.
对于象张掖这样新型的工业城市来说,农业既是基础产业,又是优势产业,更是实现小康的支柱产业。 从张掖农业的外部影响看,没有稳定发展的农业,就没有全市经济快速协调的发展;没有农村稳定发展的“粮袋子“和“菜蓝子”,就没有城市市场的繁荣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从内部因素看,农业仍是当前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主要基础收入来源,加强农业就是加快小康。近13年来,由于张掖的历届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转型迫在眉睫,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技术密集型产业”再到“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产业结构转型已是国家经济与城市发展的唯一出路。对于我国城市来说,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通过有针对性发展战略推动城市产业结构转型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