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性主义翻译思想在中文译本中的体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理论研究与女性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并发展为一大思潮。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超越了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译者的主体地位。同时,强调女性的政治话语权,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女性视角。从一些重译例子可以看到,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对传统翻译研究的一次进步,它颠覆了传统翻译的“忠实”观念,回答了“是谁,因为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为哪些读者而重写的”这样一个翻译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翻译成为女性与社会抗争的有效手段。女性主义者在翻译中利用叛逆性向社会彰显她们的价值。该文通过对女性主义译者的翻译观、翻译策略及其翻译实践中创造性叛逆的概述,加深人们对女性主义观及其创造性叛逆的认识,从而认识到女性主义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在翻译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女性和翻译长久以来一直处于各自领域的边缘地位,但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女性正是借助翻译这一平台使自己在书写世界里有了一席之地,并以"改写"、"译者序"、"嵌入"以及"干涉主义"等方式在译文中释放自己的政治和文化观,从而使翻译成为女性主义者争取男女平权的一种政治活动。近年来盛行的女性主义翻译的理论和实践都印证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兴盛,对传统的翻译观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特定历史条件、历史时期的产物,其本质是女性主义者的一种言语行为和政治抗争.  相似文献   

5.
译者主体性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翻译研究开始出现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初步确立。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把文本和语言看成是彻头彻尾的同质关系.无形之中提高了译者和译文的地位;女性主义翻译观的最大特点就是在意义生产过程中尽量突出女性的主体性或在翻译中以女性意识驾驭文本:而后殖民主义译论认为译者不是消极被动的模仿者,而应是积极主动的创造者,应该主动地把握和占有原文。  相似文献   

6.
随着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界出现的“文化转向”思潮。许多学者开始关注翻译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文化研究关注的是价值观、意识形态以及制度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影响翻译实践的。本文认为价值观、意识形态以及制度都是通过生活其中并受其影响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表现出来在译文中的。翻译研究的重心也逐渐从原文至上转向译文。翻译作为一个过程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决定作用的译者的主体性作用也得到更多的关怀。笔者将译者的主体性置于文化语境视阈.分析文化语境与译者主体性之间的互动关系.拟从翻译过程中的“翻译文本的择取”、“翻译目的的确立”、“翻译策略的选用”和“译者思想意识形态”等几个方面说明特定文化语境下的译者主体性在严复译本《天演论》中的显彰。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译者的任务是解决翻译问题。翻译问题为翻译批评拓展了空间,无论是译作本身,还是翻译过程和译作的功能,都与译者有很紧密的关系。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关注译者角色,对译者参与社会的过程进行研究。依托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文章选择沙博理《水浒传》英译本,基于“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从“翻译内”和“翻译外”两个视角,对英译本的翻译策略开展研究,探讨译者参与社会的过程。沙博理英译本侧重归化策略,译文倾向对原文“求真”,对社会“务实”,以此达到“求真-务实”的动态平衡,从而更有利于文学作品的英译传播。  相似文献   

8.
女性与翻译自古以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女性主义思潮作为后现代思潮之一又对传统的翻译理论提出了质疑,虽然它本身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女性主义翻译家在翻译活动中凸现女性语言的实际操作过程,无疑对我们更好地理解两性观念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9.
翻译伦理制约并规范广告译者的翻译行为,介入译者的思想意识影响译者的具体翻译策略和语言选择。广告翻译应遵循“求实、创新”的翻译伦理,以求同存异为依据,维护文化的平等地位。  相似文献   

10.
自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以来,译者的声音逐步在学术领域和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凸显出来。本文将以文化为背景支撑诠释译者主体性:译者不仅仅是一个符号,也是一个活跃的个体。译者的角色和主体性在文化背景下更显重要。  相似文献   

11.
就忠实的概念与如何在翻译实践中把握“忠实”的原则,法国当代翻译理论家阿尔比以“意义是忠实的归宿”为出发点提出了意义忠实的三大参照要素:原作者的“欲言”,目的语以及译文的读者,以及衡量“忠实”时不可不考虏到的三大方面:译者的主体性,历史性及译文的功能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自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翻译对等”已经成为现代翻译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对等”也成了译者们追求的目标。为了阐述翻译对等的实现,运用实例,从形式对等、功能对等、风格对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实现对等的途径。指出对等是相对的,是效果的对等,翻译的标准是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  相似文献   

13.
试论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介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解构主义的翻译观和翻译的解释学原理为理论基点,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译者主体性介入,即:一、译者对原文理解的再创性与理解的历史性;二、译者的文化认同及其对翻译的影响;三、译者的翻译策略和译者对译文读者的关照。在翻译活动中,译者要能积极、妥当地做到译文因时、因地、因事、因人而变,充分且灵活地再现原作的意义、风格或神韵。  相似文献   

14.
文章试图借助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和斯坦纳翻译四步骤,研究字幕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并在分析电影《花样年华》的基础上,认为翻译过程中从译本的选择到作品的阐释和语言层面上艺术的再创造,都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翻译文学经典有益于跨文化交际,但由于语言的完全不同,所以译者在翻译时不可避免地对原文要做些改动,这就很可能会导致文学经典在翻译中的损失,同时也可能会从对原文的适当改动中获益。分析在文学经典翻译中的“得”与“失”,可以提高对文学翻译的理解和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一项涉及语言、文化等多种综合因素的“再创造”活动。同时,由于翻译涉及原作者和译文读者,因此对译者来说,翻译又是一种复杂的双向思维活动。在翻译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表达原文含义、保证译文的通顺流畅和修辞效果.译者不应只是被动的“隐形人”,而应充分发挥其能动性、转换视点,不断创造佳作。文章主要阐述了翻译中视点转换常用的方式和在翻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浅谈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译者主体性是文学翻译中的客观存在。我国翻译理论界对译者主体性的关注始于20世纪30年代,80年代以来,翻译理论界对译者主体性的探讨表现出强烈的理论自觉性。本文从译者的主观感受、语言风格、文学文化修养、译者的创造性等角度,研究了译者的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影响,说明译者主体性对于翻译成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电影对白配音翻译最佳关联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配音翻译是中国目前引进的外片采用的主要翻译形式。在电影对白配音翻译中,译者应重视“明说”和“隐含”信息的传递,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述了在全球化语境下对东西方关系做出新的界定的后殖民理论及其主要特点,指出后殖民理论在我国文艺理论界产生的深刻影响也波及到翻译研究领域,并借此分析了我国翻译研究上存在的一些后殖民倾向,反思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并提出译者应当切实定位于做好东西文化交流的中立桥梁,而非将“东方主义”演变成“西方主义”,阻碍中西文化的平等交流,陷入后殖民和文论失语症的迷途。  相似文献   

20.
功能翻译理论下的目的论和翻译行为理论都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有着密切关系。目的论对译者的翻译活动提出了三条基本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本文旨在探讨在目的论规定的原则下以及翻译行为理论模式下译者如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