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长江上游经济带是一个国土综合开发区,是从攀枝花到宜昌的长江干支流所流经的沙丘、平坝地区所在的以县级行政单元为基础的空间地域体。长江上游经济带由成渝经济区、三峡库区和长江上游江南地区三部分区域构成,其中成渝经济区是其核心区。成渝经济区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是西部大开发的火车头,是中国的战略后方基地和21世纪发展中的重要增长极,也是国家实施“五个统筹”方针的关键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2.
成渝经济区SWOT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运用重力模型界定成渝经济区的范围,通过对其的SWOT分析可初步构建其总体发展战略:依托双核优势,沿一级发展轴线,构建西部最大的双核城市群;优化产业结构,协调职能分工,形成协作型城市产业分工体系;充分重视中等城市的发展,形成合理的城市规模结构体系;加快区域的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3.
成渝经济区的设立,既是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更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举措。为了加快成渝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文章认为应把握好以下几个重大问题:必须尽快统一思想和认识;创新制度和机制;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上互动;在重大产业布局上协作;在人才培训和交流上互补;充分发挥成都、重庆“双核”的优势,以增强其辐射力和带动力;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4.
长江上游地区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但长期以来,由于交通不便,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同时,由于生态脆弱地区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其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要求,加快长江上游有条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论对促进长江全流域及区域协调发展,还是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从整体区域发展格局看,长江上游经济区是成渝经济区的外延扩展,而成渝经济区是长江上游经济区的支撑,长江上游经济区区域合作的主要方向则是西南及东南亚地区.  相似文献   

5.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的格局与西部大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无论是与东部还是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比,都是比较落后的;西部在产业发展上必须要由开发和输出能源、原材料转向开发和输出能源、原材料与加工制造并举;西部应实行非均衡的协调发展战略,特别应重点发展成渝经济区,将其建设成为能源基地、制造业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基地、IT产业基地、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和长江上游、三峡库区的生态屏障.  相似文献   

6.
基于"椭圆城市群"的成渝经济区城乡统筹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成渝经济区是西部发展条件和已有基础均较好的地区,应在国家层面关注和川渝合作中,共建成渝改革试验区的繁荣。应用“椭圆城市群”城乡统筹理论,对成渝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内容和目标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作出新的诠释后发现,对国家“十五”提出的西部大开发“三大地带”战略以及“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主体功能区建设等要求在成渝地区的落实有了更具可操作性的界定和明晰。  相似文献   

7.
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国家战略定位,如何尽快构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既是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面临的重要现实议题。成渝地区战略互补区的选取对于耦合动力机制、破解现实困局意义重大。本文通过改进的城市经济联系空间引力模型、经济联系隶属度与网络空间结构分析成渝地区城市与邻省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与方向,发现川渝黔经济一体化对于双城经济圈的支撑作用强于西三角经济区,贵州对于成渝地区协调发展至关重要。根据上述结论,从政策机制、产业发展、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等角度提出政策建议,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相似文献   

8.
自2004年初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提出以来,如何实施成为政府和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本文提出“三三”式海西发展模式,认为进一步加大立足于开放式发展的三种区域合作,包括与长三角的区域合作发展、与珠三角的区域合作发展、与中西部的区域合作发展;以及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繁荣教育事业和振兴闽南文化,将有利于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速度。  相似文献   

9.
成渝经济区与成渝城市集群、成内渝经济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成渝经济区是长江上游的经济核心,其实质是以重庆、成都两市为中心,由重庆城市群、成都都市圈、成内(遂)渝经济带、成德绵城市带以及川南城市群组成的成渝城市集群.成内渝经济带是成渝经济区得以形成的关键.成内渝经济带的形成需要具备三个条件:高层政府的规划组织、成渝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的兴建、川南城市群的发育成型.  相似文献   

10.
高职教育战略联盟有其特殊内涵,本文在分析成渝两地高职教育基础条件、主要经验和发展动力的基础上,提出了组建成渝经济区高职教育战略联盟的观点。文章认为,组建成渝经济区高职教育联盟应基于长远利益和系统性的规划,应注重开展灵活多样的合作办学,让政府和企业充分参与,推进产学研合作,在具体规划上,应采取梯次推进、局部融合、核心辐射的阶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大潮中,中西部地区承接外来产业转移是否成功,首先要看其是否具备承接基础和空间。研究表明,重庆市作为中西部最大的产业转移承接地,要充分利用承接外来服务业转移的历史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培育电子信息、外包承接、金融服务、总部经济等新兴的服务业,着力提升重庆服务业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2.
解放碑商圈初步形成了重庆品牌集聚区和消费地,但由于地区对品牌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够、缺乏品牌入驻的有效载体、招商引资针对性不强等,各大商场品牌经营的同质化现象突出,品牌业态发展需进一步引导,品牌在西部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也弱于成都地区.政府应强化对商贸业的引导,把商业的总部经济、高端零售业作为解放碑商圈未来招商引资和发展的重点,加强管理,适当调整,逐步淘汰与CBD核心商业不相匹配的商业业态形象.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承接的以加工贸易为主要形式的国际产业转移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和开放水平;近年来,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国家开始鼓励加工贸易向中西部有序转移。重庆承接国际和东部产业转移,在现代工业技术、生产要素、自主财力及政策措施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在人力资源、产业结构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承接全球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4.
如何让西部地区快速发展已成为中国当前紧迫的政策议题。本文基于学术界对经济空间发展的规律和组织变革的认识,试图从未来发展趋势角度为西部地区(主要是指“胡焕庸线”以西地区或远西地区)发展勾画出一个轮廓略显清晰的图景。首次提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空间从“沿海之国”、“平原之国”到“大陆之国”的三阶段进程论。并从中国的经济重心西移进程、市场作用的有限性和突破“胡焕庸线”的切入点等三方面探讨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西部地区发展需要国家以东西向布局中国经济、精细的制度设计,应该发挥立法、网络组织特别是产业集群网络组织等新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建设渝滇高速,有助于开发攀西、黔中丰富的矿产、能源资源,使其成为重庆、成都老工业城市的原燃料基地;同时它也是中国腹地通往陆上边境国的为数不多的国防通道,对于推动成渝地区与东南亚各国边贸发展、改善沿线老少边穷地区生活状况、缩短西南各省区通达距离、强化西南区域内产业的互补性和协作性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统筹城乡发展之所以在“五个统筹”中位居首位,是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我国建设和谐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只有将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我国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国家战略,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在重庆和成都市,是我国改革推进模式的重大转变,标志着西部地区已具备进行先试先行的条件和能力。  相似文献   

17.
校企文化的融合成为校企深度合作的新取向。该文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解决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冲突对高职校企合作的影响,依托校企合作的平台,把企业文化引进校园,构建具有职业特色的重点培育和提炼"校魂"(学校精神)的高职学校文化。实现校企文化的融合,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出以高尚的职业道德、优良的职业素质为核心,以扎实的专业理论、高超的职业技能为基础的,适应东北老工业基地人才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产业区的小企业集群通过分工协作获得了与大企业相似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了意大利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在产业集聚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重庆经济的发展。与意大利产业区企业集群相比,重庆特色工业园区产业在集聚度、根植性和网络化发展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需要解放思想,理清思路,调整和创新园区发展模式,优化园区产业集群发展软环境,促进特色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根据重庆与上海的比较,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水平落后于东部地区的最主要原因是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远远慢于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和恩格尔系数的差异也是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程度低于东部地区的原因.因此,大幅度提高城市化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等,是今后西部地区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几个主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20.
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数量经济学的发展得到了许多老一辈著名经济学家和领导的关注和支持,并在自主研究的同时从学习苏联转向学习美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数量经济学的兴起,并取得了令人喜悦的成绩。我国数量经济学的发展得益于很多有利条件,如全国性的研究会或学会组织、特定的研究基地、有吸引力的学术园地、专业研究生培养制度、有一定质量的教材和专著及其他出版物、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21世纪,我国数量经济学需要适应两个潮流、看准五个方向、抓住三个重点,采用以中国化为主体、国际化和信息化为两翼的发展模式,并做好发展规划、重视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