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与中国封建地主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历史上的商品经济发生相当早,封建地主制时期商品货币关系已相当发达,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却迟迟发展不起来,而且直到现代,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形色色的自然经济观念还常常困扰着人们。如何理解和解释这种现象,商品经济在中国封建地主制下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起了什么作用,它和封建地主制经济形成什么样的关系?自然经济在中国封建地主制下是否仍占主要地位,它和商品经济之间形成什么样的关系?——《中国经济史研究》杂志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研究课题,可以从各个方面、多种角度进行探讨。我在《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一文中,曾对封建社会农民的自给生产和商品生产有所讨论。现在拟对封建地主(包括西欧封建领主和中国封建地主)自给经济的若干问题,略加论列,作为补充,并期引起讨论。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史研究》最近发表了几篇文章,开展对封建经济与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关系问题的讨论。本文拟对封建经济与自然经济的联系,封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联系,在封建经济中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关系,市镇与封建经济的关系等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清代前期的封建地租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封建制度下,封建地主凭借土地所有权,向农民收取地租。封建地租是封建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体现着封建地主剥削农民的关系。封建地租的剥削程度,通常是以地租率,即转化为地租的那部分产品同土地生产品之间的比率来表示的。中国地主制经济建立的初期,就形成了封建地主与佃农对半分成的封建地租率,即佃农以土地主要农作物收获量的一半交纳地租。历史文献中,往往把这种对半分成叫做“均分”、“中分”、“对分”等等,我们不妨把这个封建地租率叫做均分地租率。  相似文献   

5.
我所说地主制经济指整个地主经济体制,即以地主所有制为主导包括农民所有制及各类官公田地在内的土地关系整体,并由以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 地主制经济的内核主要是自耕农和租佃农两种独立的个体经济。地主阶级的封建权势和剥削形式不断发展变化,农民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也随之亦步亦趋,只是有程度的不同,两类农民都不例外。总的发展趋势是,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两大阶级之间,由尊卑贵贱所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月泉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2):134-142,150
总论与区域经济方行近年来以致力于“通古今之变”,清理中国封建经济发展脉络,本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封建经济论稿》一书,收集近年来的论文15篇,涉及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阶段、地主经济、农民经济、封建租赋、地租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封建土地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封建经济结构与资本主义萌芽等问题。有关中西比较和中国传统经济再评价的不同观点今年继续争论。黄宗智回应彭慕兰对他的反驳,重申他的中心观点:18世纪的长江三角洲劳动生产率递减,生存压力也显示于弑女婴与大量的卖妻鬻女现象之中;  相似文献   

7.
中国封建经济发展阶段述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认为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和租佃制度的变革,使中国封建经济的运行呈现为以国家配置资源为主,地主配置资源为主,和农民配置资源为主的三个阶段,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唐宋地的社会变革是学术界一直关注的问题。本文从五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论述。一、唐中叶以来封建国家土地制度日益衰落,向土地私有制转化;二、新的土地兼并势力代替了旧来的山东士族老牌土地势力;三、封建租佃制关系占支配地位;四、两税法实施后封建国家与土地所有者(地主)、佃户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封建国家与土地所有才(自耕农民诸阶层)之间的关系;五、唐宋之际土地关系的变化对文化思想领域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封建经济史若干理论观点的逻辑关系及得失浅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春秋战国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变局。对战国以后中国社会经济的性质和特点,学术界存在着形形色色的不同的理论观点,这些观点反映在对各种问题的不同认识上,干头万绪。能不能根据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理出一个脉络来?基于这样一种考虑,我们把这些观点划分为三大类:1、地主经济论主流的意见认为战国以后的中国经济是封建地主制经济,老一辈史学家如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郭沫若等均持这种主张。从理论上加以概括的,王亚南开其端,胡如雷等继其后。一般认为,中国地主制经济的特点,一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二是在地主经济…  相似文献   

10.
正永佣制度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佃农有权永久性地耕种地主土地的租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和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反过来促进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快封建宗法制度的松解和农民的人身解放,有利于佃农个体经济的壮大和经济、社会地位的提高,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永佃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永佃制的研究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封建经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行1一2方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与中国封建地主制魏金玉2一1李根蟠3一1封建社会地主的自给经济·································‘·······,··……,’’·……方行4一1理论探讨一试论贡赋税的早期历程—先秦时期贡赋税源流考······························……王贵民1一13战国时期土地国有制的瓦解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刘家贵4一10卜唐…  相似文献   

12.
确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改革思路,是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并建立新的经济秩序的理论前提。十年来,我们逐步确立了一条彻底的商品经济思路。我国农村的改革和城市改革,都是围绕这一思路展开的。这一改革路子的确立,必然要求破坏自然经济与产品经济的旧秩序,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我国原有经济体制是非商品经济体制,表现为城市的产品经济体制和农村的自然经济体制。这种非商品经济体制日益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对象。改革在否定旧的经济体制的同时,必然否定了旧体制的理论基础——非商品经济论,包括产品经济论与自然经济论。因此,我国的改革首先必须冲破自然经济与产品经济理论与经济体制的囚笼,取得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与经济体制的认同。十年来,我们已基本确立了一条经济体制改革的商品经济思路或市场经济思路。经济改革必须以经济理论的改革为先导。我们所取得的对商品经济理论的认同,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大体上划为以下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一般说来,中国封建社会是自然经济的时代,无论是男耕女织式的个体小农,还是广占土地——剥削佃农或者依附农的地主经济,其生产都是以消费为主要目的的,从生产属性上说,都是自然经济。这和欧洲中世纪没有本质的差别。但是,中国的封建社会又一直存在着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历史所不曾有过的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无论是个体小农,还是地主,其生产都不可避免地和市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是被动地将自己的产品卖出,买进生活生产必须品,使自己的产品转化成商品,或者有目的地从事商品生产获取利润;更有众多的专门从事商品生产的手工业者;官营手工业作…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讨论了中国封建地主制超经济强制和经济强制的发展变化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的基本结构是国家所有制、私人所有制、宗族所有制三种形式并存。随着封建国家的发展,私人所有制日益占统治地位。土地所有制产生自耕农,使小农经济与地主经济并存,土地私有成为土地买卖的根源。土地买卖在巩固地主经济统治地位的同时,也成为土地兼并的前提。小农经济的脆弱和不稳定使土地兼并成为可能,农业经济的产品单一造成的物价波动又加速了土地的兼并。地主阶级通过土地兼并增强了自己的实力,同时也加剧了土地兼并活动的进行。土地兼并和地主经济的发展破坏了小农生产的有限稳定性,影响到封建社会的安定。历史…  相似文献   

16.
中唐以后,随着唐代农业生产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的发展壮大,与均田制相联系的土地买卖禁令屡被突破,土地兼并日益剧烈,最终使“不抑兼并”成为影响中国传统社会后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土地制度。本文运用博弈论对“不抑兼并”的土地制度作了分析,认为:唐中叶开始的由抑制土地兼并到不抑兼并的制度演进,实乃国家、地主和农户之间博弈的结果,并使得国家、地主与农户之间的契约呈现出一种有效率的状态;“不抑兼并”土地制度是适应当时社会经济条件变迁的有效的制度安排,对唐宋农业生产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农业中的商品性生产和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农业经营均有所发展。农业雇佣劳动数量和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某些变化。雇工农户增多,雇工队伍扩大。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自由雇佣劳动在整个雇佣劳动中的比重增大。但是,当时农村占支配地位的仍然是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的土地制度不但严重地束缚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农业经营的规模和性质,也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农业雇佣劳动的数量和性质。封建的土  相似文献   

18.
秦汉的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国学者大都肯定中国封建社会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但是战国以后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远非欧洲中世纪所能比拟,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就使得许多研究者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肯定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如何解释商品经济相当发展的事实?承认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又如何解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前些年,《中国经济史研究》曾经就这个问题展开过讨论。我认为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对“自然经济”本质特征的理解,而且关系到对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重新认识,很值得进一步深入讨论。本文拟就秦汉社会的情况对有…  相似文献   

19.
唐代屯田是学术界研究成果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 ,李宝通新著《唐代屯田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 2 0 0 1年 ) ,对堪称浩繁的唐代屯田史料作了较为严谨的整理与甄别 ,提出了一系列颇具新意之见解 ,可谓近年来屯田研究中特色较为明显的一部学术专著。该书将唐代屯田置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中加以系统考察 ,立意新 ,起点高 ,因而也就对唐代屯田发展演变中的一些基本规律较易理解和把握。作者认为 ,我国封建社会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而作为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形态之一的屯田制 ,自始至终受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影响与…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80年代,吴承明教授提出了一个卓有见地的问题:中国地主制经济,能够较大限度地容纳商品经济,能够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在生产关系上做出某些调节,因而能延长自己的生命.对这个问题当时学术界曾经以地租、商业利润和利息自由流动,相互转化,形成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三位一体"的经济结构,共同分割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剩余劳动来作解释.这种经济结构固然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并非这个问题最确切的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