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城中村改造是地方政府在国家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下掀起的新一轮“征地”狂潮,是地方政府主导的一场针对城中村失地村民最后一片集体土地的利益博弈。地方政府通过城中村改造,剥夺了村级组织最后一片建设用地;通过将村民宅基地无偿“转为”国有,没收了村民最后一片栖身之地;不公平补偿的城中村房屋拆迁改造,侵害了村民私有房产所有权,摧毁了农民自主再就业的工作岗位及其自力更生谋取的穷人福利,特别是违法的改造程序公然践踏了村民的自治权利。  相似文献   

2.
深圳市城中村改造的优化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30年来快速发展使得深圳市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土地资源约束。在"四个难以为继"的巨大压力下,深圳于2004年开启了城中村改造的序幕,呈现出主体多元、方式多样、项目运作、规划统筹等特点。然而,调研中发现规划着重于技术手段,土地权属关系复杂、安置补偿存在漏洞、政府角色缺位与错位并存、监管法律制度缺失使城中村改造工作陷入困境。本文提出通过重视社会更新,发挥规划师的沟通作用,建立实施评价和反馈机制,加强土地储备工作,规范土地出让,重塑政府角色,理顺拆迁工作机制,完善运行措施从而优化深圳市城中村改造策略,推进城市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3.
深圳城中村改造的困境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4.
刘芳  岳隽  马凯 《特区经济》2012,(2):52-54
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城市边界不断从中心区向外扩展延伸,城中村得以产生,形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土地利用二元结构。在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城中村改造是存量土地盘活的主要来源之一,改造的核心则是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增值收益的整合和重新分配。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数目从1978年的320个发展到现在的660多个,城市建成区面积也由3.6万平方千米扩到9万多平方千米,这扩大的5.4万平方千米几乎全是城市建设征用农村土地获得的。农民土地被征用了但村还在,仍然生活在原地,且随着周围农用地的逐步征用而逐渐包围,形成了"城中有村"的格局。城中村的形成使城中村问题已经成为各地方政府最头痛、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6.
城中村改造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今,各级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城中村改造工作。但在进行城中村改造的过程中遇到诸多阻碍,本文以太原市为例,对城中村的村民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机制,摆脱城中村改造下村民发展问题的桎梏。  相似文献   

7.
何东 《发展》2011,(8):50-51
城中村改造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城市化率,推进城市化的必然趋势,对于进一步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和空间结构布局,培育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协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城中村改造与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珠三角的突破与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未来土地制度改革的一个核心突破口就在城乡结合部的城中村与城郊村地段。城中村、城郊村改造首先要处理好被更新地段土地权利配置问题:以土地国有化为前提,原土地权利人村集体和村民上缴一部分公益事业用地和基础设施融资用地后,对剩余部分土地使用权确权并进行开发,实现公有私用,最终建立政府、原土地权利人、外来人口,乃至开发商多方的利益均衡。中国未来的城中村、城郊村改造实践要处理好所有权人过多导致的钉子户问题和多重政府管制导致的规划建设审批成本过高问题,并全面借鉴国际经验和本土实践,突破既有改造模式的局限,全面有效地处理好小产权房问题,实现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突破与新型城镇化转型。  相似文献   

9.
“城中村”是在我国特有的土地所有制和文化背景下,在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问题。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耕种土地逐步减少,“城中村”改造势在必行。在改制之初,武汉东湖高新区就明确提出要把“城中村”改造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头等大事,要让为高新区做出贡献的村民享受到发展创新的果实。  相似文献   

10.
“城中村”是在我国特有的土地所有制和文化背景下,在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问题。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耕种土地逐步减少,“城中村”改造势在必行。在改制之初,武汉东湖高新区就明确提出要把“城中村”改造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头等大事,要让为高新区做出贡献的村民享受到发展创新的果实。鉴于“城中村”综合改造的艰难性和复杂性,武汉东湖高新区在具体操作中没有急于求成,而是按照“三年一中变,十年一大变”的“两步走”思路稳步推进。自2004年开始到2005年底,已有7个村顺利完成了改制任务。“城中村”村民最终要离开土地,村民变市民关键在于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但这对于习惯于原来生活的村民,不啻于一次脱胎换骨。为了鼓励村民转变观念,武汉东湖高新区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其中税收优惠成为重中之重。本文就“城中村”改造进程中的税收优惠政策及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了一些思考,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尤其是主管部门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关于如何深化深圳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艳 《特区经济》2005,(1):161-162
城市化是完成落后农业国向发达工业国跨越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提升的重要途径。而现代化最基本的要求也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作为经济高度发达的经济特区,深圳市特区内的罗湖、福田、南山区早在1992年,已经历过一场城市化变革。然而随着深圳宝安、龙岗两区告别农业经济,基本实现工业化,两区的基础设施、居民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2.
闰丙金 《特区经济》2007,(2):147-148
我国目前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不利于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需求,原因在于体制外的资金筹集方式、供给责任的缺失、政府职能的缺位、缺乏第三方参与的有效机制。应当明确各类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改变投入格局,创新筹资模式,变革供给体制,提高供给效率。  相似文献   

13.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村金融市场上金融人才供求的总量及结构性矛盾突出。本文立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在分析应用型本科高校农村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农村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的修正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与保障措施。本文分析对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提升农村金融教育质量和活跃农村经济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据最新版《泰晤士世界地图集》的估计,全球有越来越多的大都市人口,可能在2005年以前突破千万大关。如果按此估算,全球最大城市东京人口将接近2700万人,巴西的圣保罗则有望接近2000万,墨西哥市人口将为1900万人。世界还将有16个城市人口会超过千万。其中包括印度孟买的1800万人和孟加拉达卡的1500万人。非洲尼日利亚的拉哥斯和埃及首都开罗也将跻身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3》对最具综合竞争力的中国城市的竞争力进行计量和分析,排出深圳的城市的竞争力在全国居第2位,并指出深圳最突出的竞争力是管理和开放的竞争力,这两个竞争力与城市创新能力有密切关系。本文就深圳的城市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创建深圳旅游的城市品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圳政府规划,到2010年,深圳将建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商贸中心、运输中心及旅游胜地,将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这使每个来深圳和在深圳的人都感到振奋。要使深圳成为人们心目中确认的国际性城市,首先应从旅游业着手,并应在打造深圳的城市品牌上做文章。打造城市品牌,不仅能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带动旅游业的发展,而且还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过去20多年,深圳经济的增长方式带有明显的粗放型特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增长的各种制约因素逐渐凸显出来,如剩余可开发土地只有200多平方公里,土地空间有限;能源、水资源供求缺口过大;环境承载力已严重透支;人口增长过快等。要继续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构建和谐深圳的主要经济途径之一。本文对此做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魏骅  顾玉剑 《新财经》2009,(5):56-57
伴随着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居民的生活与消费水平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人们有了消费的愿望,但农村与城市之问的天然距离屏障,却使得农村居民无法拥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消费场所。在缓解我国经济转型所产生的阵痛的同时,如何建立起城乡居民的共同消费市场,小城镇在这里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周辉 《特区经济》2009,(6):175-176
我国已正式步入老龄化国家行列,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部地区的农村老年人口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通过何种方式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定祥和的养老环境,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完善当前农村养老模式必须形成全社会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建立农村老年人组织,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积极发展中介服务,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为老年人安度晚年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20.
黄治华 《特区经济》2005,(10):254-255
2003年10月8日,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第七次中国与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温总理提出:“为促进双方商界合作,中方建议从2004年起每年在广西南宁举办中国一东盟博览会”。这一历史性机遇将在多层面上促进南宁的发展。然而南宁历来工业基础较薄弱,要加快南宁的经济发展,又不走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对南宁打造“南国绿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