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从汉字类节目异军突起看传统文化如何走出时代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伟 《现代商业》2014,(20):270-271
在这个键盘代笔、屏幕代书的网络时代,当汉字的书写和传承面临着新技术、新情况的挑战时,我们不禁要问“汉字何去何从?”“传统文化路在何方?”。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和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两档因汉字而生的品牌文化节目,以彰显民族语言魅力为己任,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目标,引领了全民学习汉字的文化新风尚。本文试结合这两档节目,从文化政策、文化组织、文化资源、文化传播四个方面谈当下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走出时代困境。  相似文献   

2.
何梅 《商》2014,(9):89-89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汉字就是一幅图画。汉字由于自身象形的特点使得汉字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有一定的审美特征,从古代的训诂学到现代的汉语汉字传播,人们均能运用汉字本身的特点来解读其独特内涵。同时,汉字是记录汉语的载体,汉字一撇一捺之间都蕴含着中国文化。近年来,伴随着西方文化的渗入,中国人也越来越重视复兴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要素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现代文化传媒之中。众所周知,这是一个“读图”时代,但这完全没有削弱汉字的表达性,反而在具体的设计中很多都充分运用到了汉字这一特殊的要素(主要有印刷字体和汉字图形)。因此,本文中笔者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logo”举隅,从而去探索其中的文化涵义,去品味那点点划划之中的悠长意味。  相似文献   

3.
汉字与袁音文字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形音直接表现概念,汉字形美、音关、意美,具体到广告实践,由于侧重点不同,汉字创意有不同的方法,适当地运用这些方法,会增加广告的说服力。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士主动地学习汉语,这说明,汉字创意广告适用的市场越来越广。  相似文献   

4.
王庆 《致富时代》2010,(11):193-193
中华汉字形态优美,韵律和谐,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汉字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和基础以及世界文明宝库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独特的方块汉字,是古老的华夏文明作为世界文明体系中唯一没有间断而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你我他它蕴藏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魅力。基于汉字本身魅力而产生的这些艺术和文化,是世界上其他任何文明体系中都不曾具有的。  相似文献   

5.
樊启芬 《商》2013,(9Z):284-284
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历经了以女性为核心和主导逐渐演变为以男性独尊。立足于女性学的理论基础,以汉字作为研究对象,从汉字文化分析的角度人手,对汉字展开文化考察,可以深入剖析出中国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自女神开始,经由女主与女人,进而沦为女奴的四个阶段的变迁。  相似文献   

6.
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是通过学习汉语这种语言,掌握运用汉语交际的能力,从而为自己在中国的工作和生活扫清语言障碍,并且透过它来认识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汉字作为汉语的四大语言要素之一,同时作为汉文化的载体之一,研究中亚留学生从汉字中习得中国文化的现状,不仅有助于中亚留学生的汉字教学研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留学生的汉文化教学,有助于汉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7.
刘俊 《消费导刊》2014,(4):157-159
汉字作为一种设计元素,在平面设计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本文基于对汉字文化在当前设计中的应用,分析了这种设计元素在平面设计中实践的方式方法,总结汉字在平面设计中的意义,并对汉字在平面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鲍鲳  雷红英 《市场论坛》2008,(12):28-30
汉字与袁音文字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形音直接表现概念,汉字形美、音关、意美,具体到广告实践,由于侧重点不同,汉字创意有不同的方法,适当地运用这些方法,会增加广告的说服力。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士主动地学习汉语,这说明,汉字创意广告适用的市场越来越广。  相似文献   

9.
陈霄 《中国报业》2023,(13):174-175
在新时代的融媒体生态环境下,新旧媒体面向受众推出了内容优质、形式多样的文化类节目,这就意味着文化节目主持人也需要顺应节目的改变,塑造新角色。为了适应文化节目所呈现的主持新形态,文化节目主持人应当从提高文化影响力、实践互动性传播、探索角色创新等三方面着手,践行角色塑造任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寻求新突破。  相似文献   

10.
汤晨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7):139-140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文化的载体,记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在整个汉字的构建体系中,是以人为中心的,体现了一种以人为立足点的人本精神。汉字不仅是表达和记载的工具,它更是中国几千年文化和精神的积淀,任何一个对中国文化关心的人,都会对汉字感兴趣。而作为反映社会现象和向公众传达重要信息的平面设计,更应该以艺术的眼光发现和开拓汉字的美,很好的利用汉字这一优秀的设计元素,做出更具艺术性的作品,使更多的人认识到我们每天书写的不再只是简单的符号,而是在书写延续了几千年了的伟大的艺术。  相似文献   

11.
设计活动本身是一种将抽象的设计理念转换成具体产品实体的过程。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从平面设计来讲,汉字无疑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成功的设计。汉字的设计思想是既高妙又单纯的,汉字的结构方式也是丰富无比、无穷无尽且有法度可寻的。  相似文献   

12.
唐帆 《品牌》2014,(11):7-7
汉字是一种图形化语言,经历了多种形态演变,其书法艺术洒脱自如。汉字在现代品牌标志设计中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尤其是其与传统图形的结合更是增加了标志的文化内涵。汉字是传承中国文化的完美载体。本文从汉字在标志设计中的直接应用、汉字与图形结合应用两个方面阐述了汉字在品牌标志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3.
隋唐时期,中日交往密切,大量的日本来华留学生,将先进的中华文明,包括汉语及汉字带到了日本,结束了日本古代有语言而无文字的历史。可以说,两国文字之间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必然联系,为中国人学习日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日语初学者在学习中常常望文生义,根据中国人的语言习惯来解读日语中的汉字,步入了思维陷阱。笔者在这里不准备过多地讲解二者意义完全相同的汉字,而在这里主要谈一谈相同的日语汉字与汉语汉字的含义区别。为了加以区分,现对两国的汉字做一下命名,即将汉语汉字仍称为“汉字”,将日语汉字称为“漠字”。  相似文献   

14.
汉语和日语同属汉字圈文化,这为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日语学习上提供了诸多便利.但与此同时,汉字由于其本身的意义转化或者转移,如今部分汉字在日本依然保存的语义反而在汉语中基本消失,再加上日语和汉语背后本身存在的异文化,使得相同汉字往往会出现不同字义的情况.本稿中,重点要提的是日语文化背景下的部分汉字与汉字的内涵出现很大偏差,因此在对词义理解的时候应慎重注意,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给学生解释其不同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15.
汪亦婷 《中国报业》2022,(24):72-73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根本标志,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突出特征。作为中华文明之本的汉字,以其特有的结构形式,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底蕴。本文通过研究一部分汉字,透过汉字的构成方法来看其中蕴含的信息,如狩猎场所、狩猎工具以及猎物等,以了解我国古代皇家狩猎文化,进一步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在文化传播中的优势进行分析,挖掘节目背后的文化传播内涵和情感价值,并探讨其对跨文化传播的启示,以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汉字设计课程在艺术院校中是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本文通过对汉字的变化和意象教授这两个理念解读,在汉字设计课程上,为平面设计中的汉字创意设计提供了清晰的教授和设计思路.同时,对汉字设计的形式、内涵以及在汉字设计教授中的实际应用,总结出一套系统的理论,对艺术院校的汉字设计教授也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张颐武 《市场周刊》2009,(7):110-110
最近,有论者在《北京晚报》倡导“汉字节”,我以为这确实是个好的建议,无论叫“汉字节”还是“汉字日”,这种对于中国和东亚的汉字文化传承和延续,都有其重要的意义。汉字,当然是中华文化最宝贵的遗产,也是今天还活在我们中间的书写方式。它既有传承历史和延续的意义,也有当下的意义。一方面,它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的表征,也是中国人民创造的独特的书写方式。  相似文献   

19.
位居日本最大书店纪伊国屋新宿店畅销书排行榜榜首的就是《看似会读实则不会读的易错汉字》,该书在发行后的短短一年时间里售60万册,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相关图书被其挤到第二、三位。不仅出版界汉字书风行一时,在电视界,汉字节目也创下收视率新高,通过猜字谜游戏展开竞争的《阿Q猜谜王》、《六角猜谜Ⅱ》的播放时间均为黄金时间,收视率最高达19.4%。对此现象,日本媒体评价说:“在连丰田都亏损的日本,与汉字相关的产业几乎成了唯一赚钱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铁曼 《致富时代》2010,(8):155-155
日语当中存在着大量的汉字,中国人在看到日语文章时,因为其中大量的汉字使我们甚至可以猜出句子或者文章的大致意思,可是这些汉字读起来却和我国当今使用的汉字大相径庭,有些在字型和字义上也发生了很大改变。阐述汉字的传入和汉字在日语中的读音以及日本的演变、发展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