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是要建立相适应的组织部门。在不良贷款的清理和回收过程中,各家信用社及信用联合社都要设立专职部门,全面负责不良贷款的清收和抵贷资产的接收及管理工作,加大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  相似文献   

2.
要闻回放     
《中国投资管理》2005,(2):65-65
中国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继续保持“双下降”。银监会1月13日公布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在不良贷款控制上取得可喜成果。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实现继2002年、2003年以来的第三年“双下降”。2004年,中国银监会在加强资本约束、风险拨备约束和授信尽职约束,严格风险控制措施,强化不良贷款监管及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等方面的工作颇见成效。  相似文献   

3.
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风险,降低不良贷款占比,是人民银行2001年对国有商业银行监管的核心。为此,人民银行运城市中心支行积极调整金融监管思路,不断加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监管力度,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抓降点,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截止2001年底,全辖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较年初减少11512万元,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遂宁市遂州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为进一步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力度,力保7082万元央行票据的成功兑付,从4月20日再次吹响了清收处置不良贷款大会战的号角,发起了票据兑付的最后冲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4月21日至28日,8天时间清收处置不良贷款共2256万元,不良贷款比4月20日净降939万元。  相似文献   

5.
当前,为了降低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不良率,除了进行不良资产剥离和债转股外,加大了对银行不良贷款呆账的核销,仅中国银行一家2003年就核呆358亿元。但是,有关部门通过检查发现,一些国有商业银行在进行不良贷款呆账核销具体工作中,把不应核呆的不良贷款上报核呆,其中按程序相当一部分不应核呆的不良贷款已经核销,造成国家不应有的经济损失,已核呆企业的抵债  相似文献   

6.
陈兴明  祝杰 《西南金融》2002,(11):34-35
国有商业银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面临着国有企业经营状况未能根本好转、社会信用体系较为紊乱、特定贷款难以得到解决、不良贷款处置手段单一、银行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难点,必须通过加大国有企业改革进程、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实行不良贷款集中管理和市场化处置,加大反逃废债力度等一系列措施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安徽农村金融》2006,(1):30-31
随着清收力度的加大,不良贷款的板结程度越来越高,清收的难度日益增强。马鞍山市农行金家庄支行在三年多的不良贷款清收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转变观念,强化服务,创新清收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清收效果。  相似文献   

8.
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深入和实力的增强,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在不断加大,处置方式也呈多样化,有人行票据置换、政府扶助和自身核销等方法,这些不良贷款处置后便形成了表外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加大后,表外不良贷款的金额在不断增加。本文拟从为保全信贷资产,盘活沉淀资金入手,浅论农村信用社表外不良贷款的清收和管理。  相似文献   

9.
李金权 《云南金融》2012,(7X):178-178
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深入和实力的增强,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在不断加大,处置方式也呈多样化,有人行票据置换、政府扶助和自身核销等方法,这些不良贷款处置后便形成了表外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加大后,表外不良贷款的金额在不断增加。本文拟从为保全信贷资产,盘活沉淀资金入手,浅论农村信用社表外不良贷款的清收和管理。  相似文献   

10.
由于于受当地经济环境、社会信用等因素的影响,经济欠发达地区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大,占比高,清收盘活困难,已成为困扰银行提高经营效益的主要症结。近年来,银行普遍加大了不良资产的清收盘活力度,但清降的效果不太明显,不良贷款前清后冒现象较为普遍,再加上贷款营销乏力,一些行出现有效投入和贷款余额“双降”、不良贷款绝对额和占比“双升”的现象,信贷资产有继续劣化的趋势。因此,探索欠发达地区银行不良贷款清降的有效途径,仍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不良贷款清收盘活是各级行历来重视的工作,尤其近几年各级行抓清收盘活工作力度逐步加大,不良贷款清收管理工作呈现出如火如荼之势。但在基层实际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软肋问题,如果不加以克服和解决,会使清收工作一定程度上偏离正轨,导致信贷资产形成不必要的损失。  相似文献   

12.
《济南金融》2001,(3):53-53
去年以来,济阳县农村信用联社针对信贷资产质量低,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实际情况,努力把清收盘活不良贷款作为“效益举社”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进一步加大清收盘活工作力度,采取多种措施活化信贷存量,优化增量,收到了较好效果,2000年全县共汪收盘活不良贷示本息4506万元,不良贷款比年初下降6个百分点,经营效益显提高,实现贷款利息收入1189万元,我们的经验是。  相似文献   

13.
为加大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加强资产风险的管理工作,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外滩支行在分行范围内首家成立了不良贷款处置中心。中心围绕总行提出的2001年度为信贷资产质量攻坚年这一要求,力求加快不良贷款处置机制和手段改革创新步伐,努力探索清收专业化、手段多样化、机制市场化的不良贷款经营管理新路。中心成立至今虽有短短8个月,尚处在磨合成长期,但中心切实履行自身职能,积极探索,高效运作,做了大量深入、扎实的基础性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累计处置支行三项不良贷款本币4.2亿元,外币50万美元,以物抵贷3704.5万元,转化不良贷款2.88亿元。6月底支行三项不良贷款较年初下降本币3.3亿元。  相似文献   

14.
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一直是农行内部和社会各界十分重视和关注的问题。近几年来,全行上下按照国务院及人民银行的有关要求,组建资产风险经营部,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力度,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明显实现“双下降”。但是从目前来看,不良贷款余额占比仍然很高,不良贷款清收盘活工作步履艰难。本试从国家法律、外部环境、内部改革对不良贷款的处置谈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信用社把清收盘活不良贷款作为生命工程来抓,采取各种措施加大不良贷款清收盘活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许多地方不良贷款犹如弹簧一般,反复伸缩,忽升忽降,不良贷款  相似文献   

16.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增福 《浙江金融》2006,(11):19-20
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宏观凋控的加强、监管当局监管力度的加大和银行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逐步提升.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持续好转。截至2005年末.我国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首次下降到一位数.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3133.6亿元,比年初减少5176.4亿元.不良贷款率为8.6%,比年初下降4.2个百分点。然而,若考虑工行政策性剥离的6350亿元不良贷款(损失类1760亿元和可疑类4590亿元).2005年不良贷款实际增加了约1174亿元,看来2005年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实为“明降暗升”。这种不良资产处置不仅使现实的资产暴露了风险.更重要的是形成和助长了道德风险。银行的资产剥离,  相似文献   

17.
今年以来,和县支行上下通过加大清收力度,采取多种清收措施,千方百计抓好不良贷款的清收工作,促使不良贷款清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不良贷款清收工作再创佳绩。截至3月31日该行清收不良贷款本息202万元,  相似文献   

18.
当前,从农总行到各分支行对不良贷款的经营管理工作十分重视,加大了对不良贷款的清收、盘活力度。多家分支行采取了风险资产内部划转,集中经营的新模式,设立了专门经营风险资产的资产经营部,以市场化手段经营风险资产,发挥了专业化、集中化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当前,加强对不良贷款的清收盘活和核销工作,全方位、多角度加大资产监管,积极推进不良资产清收进度,大力促进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的下降,是一项促进商业银行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商业银行提高经营质量、实现利润最大化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有的行甚至把清收盘活工作当作“救命工程”来抓。近几年,各行在清收不良贷款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清收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需解决。  相似文献   

20.
一、规范运作,有效防控。不良贷款的形成,绝大多数是因为贷款投放未能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而留有隐患,或是在风险初现时未能及时采取果断措施,从而导致贷款风险的不可控性逐步加大,最终形成不良贷款。对此,在贷款过程中必须从三个方面有效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