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而实现人的城镇化的本质就是要实现农民市民化。农民向市民转化绝非简单通过一纸户口解决农转非问题就可实现,它涉及到身份认同、生存方式、居住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市民转型,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有效推进农民市民化面临的困境因素诸多复杂。本文主要对当前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所面临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小城市成为发展的重点和主导方向。作为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最终实施主体,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决定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和速度。借鉴已有劳动力居留意愿相关研究成果,结合中小城市和新生代农民工特性,以在五个中小城市对新生代农民工长期居留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的问卷调查得到的抽样数据为分析基础,研究新生代农民工中小城市长期居留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住房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最大,工作和生活状态,以及城市宏观因素影响显著,人口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则起到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安徽省铜陵市的调查数据为例,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农户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较高文化水平、高人均收入的中青年农民有较强的培训意愿,低培训费用、培训内容中养殖技术、农业政策和营销管理知识能够吸引农民参与培训,现场指导、异地观摩和课堂教学是比较受农民欢迎的培训方式。  相似文献   

7.
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的重要表现主题,百年来的乡土文学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农民生存状况、思想改造、生存方式、社会地位和身份转型的历史,乡土文学视阈下探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可以从新角度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农民工及市民化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世界各国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欧美模式、前苏联模式、拉美模式、亚洲新兴经济体模式等几种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各种模式的经验与教训主要体现在城镇化的产业支撑、政府与市场关系、制度创新、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中国正在推进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基本路径以及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城镇化。  相似文献   

9.
陈金 《大众商务》2010,(2):167-167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是主体。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因此本文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积极研究和探索提高农民素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陈金 《大众商务》2010,(4):167-167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是主体。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因此本文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积极研究和探索提高农民素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新型城镇化要求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更加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由偏重经济发展向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由偏重城市发展向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近年来,青岛市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力推进重点中心镇建设,致力打造新型城镇。本文拟从青岛市城镇化建设基本情况出发,探索青岛市推进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路径,并探索建立支持重点中心镇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民的素质总体偏低,培养新型农民对我国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培养新型农民的主要途径是开展农民培训工程,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加快农村教育信息化体系建设等。  相似文献   

13.
农民职业教育与城镇化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是农业和农村的主体,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状况是影响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而职业教育是提高该群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对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快城镇化进程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同时,城镇化是带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它的实施对推动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中央作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探讨如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5.
如今,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已成为社会热点,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都进行了剖析。本文指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涵在于以人为本,揭示了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基本特征,为中国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培育造就新型农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和目标是,以人为本,不断构建中国农村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中国农村新型农民,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加强农村教育文化建设仍然是培育造就新型农民的根本途径。现阶段,要突出农村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地位,切实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要多渠道开展科技培训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提高农民技术素质和经营素质;要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而培养和造就大批新型农民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一是通过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基本文化素质;二是通过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经营素质;三是通过积极开展农村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民的现代文明素质。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土地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城市化发展阶段的新要求与全球经济变化的新趋势,中国特色城镇化需要选择新型城镇化道路.本文在分析新型城镇化对土地利用要求的基础上,以湖南为例,从剖析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土地利用优化的对策措施,以期为新型工业化背景下城市土地利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然而在迅速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逐渐引发出多重深层次的矛盾,其中广大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正日益凸显。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切实维护和尊重农民根本利益、保护失地农民合法权益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深化农村改革,从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问题,对于我国依法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城镇化失地农民权益流失的现状及成因进行分析,结合我国城镇化的实际状况,同时吸收国内外学者在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上的研究成果,对完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参与式扶贫开发模式是贫困地区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载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举措。文章从新型农民的内涵出发,总结了新农村建设对农民能力方面的新要求,并从能力建设的角度分析了参与式扶贫对于培育新型农民的意义和作用,指出参与式扶贫开发模式是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载体,最后提出了以参与式扶贫开发模式作为路径为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型农民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