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经济发展转型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加入WTO后,有必要依据国际贸易理论,从全球经济的角度重新审视区域经济发展转型问题,笔者认为,“入世”后的区域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是观念对接,以现代化市场观念为发展重新定位,造有鲜明特色的“后发优势”来推动发展转型,走国际经济接轨道路,现以我国广西壮族区域经济发展为例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中 ,西方学者习惯运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探讨近代中国的经济问题 ,特别是在近代政府与经济发展问题上 ,强调政府经济“守夜人”的角色 ,并依此对中国政府、经济、资产阶级等问题进行研究 ,从而得出与国内学者差异较大的结论。本文认为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走的是一条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大前题下与西方国家不同的道路 ,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政府与经济建设、政府与资产阶级关系的“本土化差异”。  相似文献   

3.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快了国际对经济地理的研究,新经济地理研究理论随之兴起。中国经济地理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需要在传统宏观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西方经济学和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自身独特的国情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章认为,从国家层面对中国经济地理研究进行探讨,将会拓宽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视角,对中国经济地理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对发展观问题进行过研究,但两大理论体系对发展问题研究的视角、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范式都是不同的。发展的内在机制是马克思经济学关注的重点,而西方经济学主要从具体阶段下的生产力视角研究发展问题。马克思经济学依据发展的内在机制,通过理论抽象来研究发展问题;西方经济学对发展问题的研究是从应用范式角度展开的。通过比较可知,我们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应当同时借鉴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思想,建立科学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5.
中观经济研究:增长极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再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观经济或称区域经济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本文借鉴西方经济理论界的前沿性研究成果 ,重点探讨了经济增长极的理论特征 ,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九点新进展 ,并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提出了关于这一理论和相关政策的新思路 ,其中包括增长极定位新原则、非均衡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政策、都市圈增长极发展战略、牛肚子战略的再思考 ,以及关于区域差异和协调发展问题的新建议  相似文献   

6.
资本主义危机理论一直是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关注的焦点。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他们对于资本主义危机的理解也有所不同。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迫使一些西方学者摒弃以往传统的经济视角,转而寻求新的研究范式来解读资本主义的危机,这一时期备受关注的危机理论有:体制危机论,福利国家危机论和资本主义总体性危机论。总体来看,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西方学者不再从单一视角出发研究资本主义危机,不再将资本主义危机单纯理解为经济危机,而是趋向多元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发挥后发国家潜在的后发优势是缩小区域之间经济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之一,而技术后发优势是后发国家实现经济增长和赶超的关键。本文对“技术后发优势”的含义进行了界定,并对技术后发优势实现的障碍和条件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后发技术优势实施的路径,为落后国家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依据,结合实际情况指出了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主要问题提出了我国不同区域的特色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依据,结合实际情况指出了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主要问题提出了我国不同区域的特色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何运信 《经济地理》2008,28(6):968-972
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研究状况进行了考察: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及其差异的测度方法;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动态特征与构成;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区域金融协调发展政策。在此基础上,从金融地理学和新金融发展理论视角,分析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高经济增长环境下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现象始终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从八个视角梳理了国内外学者解析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文献,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与趋势进行了探讨。文献分析的启示是,后续研究应该对众多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下进行综合分析。另外,还应该从微观主体以及中观产业的视角,探究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西方学者关于"经济霸权"的不同界定中,"能力"和"支配"是两个重要的关键词。荷兰、英国和美国被一致认为是自公元1500年以来历史上出现的三个世界经济霸权国家。关于"经济霸权国家的更迭",西方学者的理论可分为单因素决定论和多因素决定论。从经济学的视角,更迭问题实质上涉及到经济增长理论,因此,经济霸权国家更迭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取决于经济增长理论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的理论基础、内涵、机制、衡量标准以及思路和对策建议等方面综述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的研究。指出尽管很多学者都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一新理念作了研究和概括,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见解,但对于相关的基本理论问题尚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需要将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西方经济理论不断的吸收与批判继承,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平衡发展论、非均衡发展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论等几个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真总结这些经验,对于今后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的制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经济差距,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张红霞教授撰写的《对外贸易差异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一书,从对外贸易差异视角,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研究,为判断我国不同地区外贸发展的差异、地区间经济差距的发展走向和今后外贸发展的着力点提供决策参考。该书研究视角独特、研究内容详实、研究方法全面且细致,是一部探索外贸差异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的佳作。  相似文献   

16.
张亚光  沈博 《财经研究》2021,47(1):109-123
由于中西社会经济实践与理论发展的时空错位,近代中国无法直接移植西方经济思想与实践,为此近代中国经济学人展开了漫长的经济学中国化探索.文章按照时间线索,以近代中国新旧学术体系的嬗变和经济学研究主体的转变为依据,结合科学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的双重因素,将近代中国经济学探索与转型划分为格义、分野与自立三个阶段:"格义"对应着初始阶段,即传教士与传统知识分子以中国传统知识体系重述和移植西方的经济思想与实践;"分野"对应着发展阶段,即时人对经济学的新认识与探索主体的新转变为近代中国经济学从传统知识体系的"格义"版本转向现代学术话语的科学版本奠定了基础;"自立"对应着深化阶段,即新知识分子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主力,推动经济学成为独立学科,并在本土研究与应用中逐渐形成构建"中国经济学"的自立诉求.研究显示:(1)经济学中国化是近代中国经济学发展的逻辑主线,科学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内外因素所带来的中西学术合流与分化是近代中国经济学探索的内在张力;(2)经济学中国化的深入开展道明"中国经济学"的缘由,"中国经济学"的探讨标志着近代中国经济学探索的深化,二者构成近代中国经济学的演化全景;(3)"中国经济学"的构建是科学现代化和国家现代化内外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其实现有赖于学界在充分吸收古今中外经济思想的基础上,发掘中西发展时空错位的后发优势,直面时代共同话题,归纳提炼系统性的新理论,实现中国与经济学的互相成就.  相似文献   

17.
一、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回顾从熊彼特开始,关于创新的研究一直处于线性模式阶段,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了一个以系统的观点来研究创新的新思路。创新系统研究首先是在国家层次上展开的,即国家创新系统。90年代,国家创新系统研究从理论到实践出现了许多重大成果,并形成了宏观学派和微观学派,一些学者随后又在区域层次上展开对创新系统的研究,即区域创新系统。库克(1996)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认为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在经济全球…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孙翠兰 《经济经纬》2007,(6):57-59,7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也在不断扩大.面对这一越来越严峻的现实问题,党和国家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尤其是最近召开的中共十七大,把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目标.我国学者也就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较长时间和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文就这些研究的成果作一系统总结.  相似文献   

19.
浅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道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焉香玲 《经济师》2002,(7):113-113
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现状及社会价值目标出发 ,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走不平衡协调发展的道路。在实施过程中 ,以不平衡为手段侧重西部地区发展 ,注意培养区域之间的互助意识 ,从而达到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述评及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高志刚 《经济师》2002,(2):38-39
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文章对西方学者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区域差异问题所提出的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