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的适度消费观作为一种科学结论,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与消费进行深度剖析的基础之上的;而中国墨家合理消费思想则是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二者生长的"文化土壤"相去甚远,但却在消费问题上得出了如此相似的结论。尽管时代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无论是马克思的适度消费观还是中国墨家合理消费思想均对认识当今消费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与“名”一样,“辞”也是我国先秦各学派阐述的重要内容,是墨家逻辑思想的重要方面.梁启超借助西方逻辑知识以新的视角对墨家“辞”进行研究,对“辞”的界定、构成和类型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使原本奥涩的墨家逻辑“辞”思想赋予了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现代价值四维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儒家、道家、墨家、佛家等主要思想学派以及近代思想家从多层次、多方面对和谐思想进行了深刻阐发。尤以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以及人自身和谐的思想,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传统技术伦理思想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技术活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关于技术的价值、技术与人的关系、技术与道德之间关系以及调节技术主体之间的道德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的总和。它主要表现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技术伦理思想。发端于先秦的儒家技术伦理思想,是传统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技术伦理思想。总体上看,儒家技术伦理思想主要包括作为指导思想的技术的价值观、以“以道驭术”为核心道技关系论以厦作为职业伦理的技术主体规范论。  相似文献   

5.
傅允生 《现代财经》2000,20(10):61-64
本文从孔子与老子的消费思想入手,对中国传统消费观作了考察。认为:孔子及儒家主张等级消费,体现了封建级统治的要求;老子及道家提出无为消费,在下层民众中较有影响。同时,两者都倾向于黜奢崇俭,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社会消费的制约。  相似文献   

6.
儒家法律思想的发展,可分为先秦儒家法律思想和秦汉以后的正统儒家法律思想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以孔孟为代表,后一阶段以荀况为代表。儒家法律思想的主要观点是“礼治”、“德治”、“人治”。这三者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不可分割。同时,儒家法律思想也不排除法治。  相似文献   

7.
据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2003-2006年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与对策研究”中有关中国大陆31个省市1090名大学生审关需要和消费观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审美需要强度普遍不高,女大学生审美需要强度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健康、理性消费是主流,大学生消费观地域差异显著而无显著性别差异;具有强烈审美需要的大学生不注重精神消费。  相似文献   

8.
儒学基本理念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儒学”指自孔子创立儒家学派起传承至今的儒家学说。儒学中的“儒”是指从事礼仪教化的士大夫阶层。“仁爱”思想、“和”的思想、“义”的思想分别是儒学基本理念的核心思想、精髓思想和基础思想。通过对儒学基本理念的演变进程进行梳理,可以看出近代儒学的衰落并不意味着儒学的消亡。在当今社会,儒学的合理内核体现在儒学基本理念的社会意涵之中。  相似文献   

9.
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国华 《技术经济》2005,24(1):29-30
一、会计信息的需求影响着会计理论的发展。而会计理论决定了会计信息的现状。它们永远是矛盾的统一体。目前,西方一些国家对会计信息目标的研究分两大学派,即“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这两个学派对会计信息的要求有显的差别。“受托责任学派”首先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决策有用学派”则强调相关性,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要求很难两全,  相似文献   

10.
我国经济学界对于马克思生产劳动问题存在较多争议,在长期的讨论和争辩中大致形成了“宽派”“窄派”和“中派”三种观点。何炼成先生正确领悟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是反映一定生产关系本质的根本思想,特别强调生产关系在划分生产劳动问题上的决定性作用,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何炼成学派。陆立军先生继承和发展了何炼成先生的基本思想,对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坚持何炼成先生的方法论重新梳理马克思的有关论述表明,我国经济学界大多误解了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首先,马克思没有所谓的“一般生产劳动”范畴;其次,马克思有两个生产劳动定义:一是生产资本的劳动是生产劳动,一是生产商品资本的劳动是生产劳动;最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区分的前提和基础是雇佣劳动。  相似文献   

11.
高校在大学生消费教育中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消费主流是理性、健康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良消费心理和非理性的消费行为。把大学生消费观的培养纳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两课”教学的范畴,积极营造健康的消费环境,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意识的培养,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已成为高校德育不容忽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自由主义与干预主义是西方经济学思想发展中两个基本的流派和方向。自由主义与干预主义作为两种理论框架符合科学哲学历史学派库恩范式论的要求。具有“不可通约性” ,常规科学的“解难题”、“库恩损失”等理论范式在竞争和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基本规定性。自由主义与干预主义两种学派和范式的竞争共生关系检验了库恩范式论的科学性、合理性和价值性  相似文献   

13.
在讨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起源上,有两个学派值得关注,即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两大理论派别。从20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是这两个学派的共同起源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这两个学派则分别强调能力和资源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而分道扬镳。一、能力学派与资源学派的起源及演进20世纪20年代,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企业内部成长论。1959年艾迪斯·彭罗斯在她的《企业成长论》一书中深入研究企业成长问题并提出了企业内在成长论的思想,她认为被新古典企业理论视作“黑箱”的企业资源和能力是构成企业经济效益的…  相似文献   

14.
郑锐洪 《经济论坛》2010,(1):221-224
本文依据西方营销学“结构层面和知识层面”的划分维度,以1994~2008年期间我国两大基金资助的营销项目主题为依据,将我国营销理论发展划分为七个主要思想学派(理论创新学派、品牌管理学派、服务营销学派、关系营销学派、消费者行为学派、营销渠道学派、伦理营销学派),并且确立了各个学派的领军人物、代表人物及其学科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5.
易祯  朱超 《财经研究》2024,(2):63-77
中国微观和全球宏观数据显示,老年人口的储蓄率论有所偏离,意味着老龄化会进一步导致消费萎缩。文章构建跨期决策模型发现,当总效用不变时,消费可以被闲暇替代,家庭决策存在“低消费、低劳动”和“高消费、高劳动”两种均衡。当对最低劳动施加约束时,老年人会从“双低”均衡转向“双高”均衡。经验证据支持了理论结论:(1)老年家庭的消费—闲暇替代弹性约为3,表明当相对价格变化1个百分点时,消费和闲暇的相对比例将变化约3个百分点。(2)当消费—闲暇替代弹性上升1时,储蓄率上升6.73个百分点。2016—2019年间,老年家庭这一弹性平均每年上升0.86,对应储蓄率每年上升5.80个百分点。(3)在考虑了预防性动机、长寿动机和遗赠动机等竞争性解释后,消费—闲暇替代仍可以解释老年人的高储蓄。总的来说,文章的理论意义在于从消费—闲暇替代关系中解释了老年人消费—劳动的“双低”均衡。基于此,文章认为,释放老年群体劳动潜力,实施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有利于从“双低”均衡转向“双高”均衡,实现消费和劳动供给双重稳定。  相似文献   

16.
儒家民本观的“贵人贱神”思想启示我们在图书馆管理活动中要尊重客观规律,反对宿命论;儒家民本观的“民贵君轻”思想有助于明确图书馆管理工作人员的主体地位;儒家民本观的“重和轻乱”思想对于培育协调一致的图书馆互动关系有启示作用;儒家民本观“贵群体轻个体”的思想有助于认识图书馆团队精神塑造的意义与途径。  相似文献   

17.
墨家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团队,通过对墨家管理思想的潜心研究和创造性诠释,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对现代团队目标建设的重要启示。首先,团队需要有一个使团队成员共同认同的目标,如何建立这样的一个目标。根据墨家思想,创造性的提出了“嫁接目标”之法;其次,首次提出了目标建设的重要作用“治乱”;再次,团队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团队文化的有效建立,保障了团队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生产中,人们为了改造自然,创造世界,就需要不断地进行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而消费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处于何种地位,起着什么作用,多年来一直被忽视,特别是在“四人帮”横行时期,研究消费竟被视为禁区.近读《管子·侈靡篇》,对如何正确认识这个问题,得到一些教益和启示. 《侈靡篇》是我国西汉初期吕后称制时代的一篇值得重视的经济思想论文.以“侈靡”名篇,就是强调大量消费,以促进大量生产,大量发展工商业,大量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并促进社会安定,阐明消费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这种消费观,在当时不仅冲破了重农轻商的传统经济思想的束缚,对于发展封建经济起了一定的影响,而  相似文献   

19.
析农村消费中的小农消费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静 《经济问题》2005,(7):51-52
小农消费观严重制约着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大,并日益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绊脚石。探讨了小农意识下农村消费的表征,揭示了小农消费观形成、存在、延续的动因,提出农村消费中破除小农意识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徐云祥 《当代经济》2016,(15):96-97
健康的消费意识、消费观是社会经济运行及社会和谐的一剂良方.先秦法学家韩非子在其学说《韩非子》论著中,对有关消费思想进行了不少的阐述,现今社会研究和探讨这一古老文明的智慧,对社会建立一个合理、健康的消费观将予以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