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今年国家建设部刚公布的《中国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化双遗产预备名录》中,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位居前列。五台山是我省唯一一个进入首批中国国家自然与化双遗产预备名录的风景区。2005年5月中旬,由国家建设部发起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开展评选“中国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化双遗产”活动。当时,山西省只有五台山参与评选。此次公布的预备名录中全国共有30处风景名胜区符合标准。其中国家自然遗产17处,国家自然与化双遗产13处。  相似文献   

2.
《旅游时代》2011,(10):15
为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11月16日在第十七大会上正式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6年,世界遗产委员会成立,并建立了《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于1985年12月12日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99年10月29日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文化景观"、"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五大类型。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地区,将成为世界级名胜,  相似文献   

3.
中国于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至2013年6月,共有45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8处,世界自然遗产10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4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3处,成为仅次于意大利(48处)的世界遗产第二大国。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相似文献   

4.
"改进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国际会议述评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李双杰 《旅游学刊》2002,17(1):77-79
国家自然文化遗产 ,是指分布在国家内的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自然文化双重遗产。 1972年 11月16日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17届会议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公约的独特性在于它强调了自然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其第 4条重申 :自然文化遗产的  相似文献   

5.
对世界遗产工作与旅游业关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郭旃 《旅游学刊》2002,17(6):5-6
世界遗产事业在中国已开展了 17年。中国迄今已拥有世界遗产 2 8处。其中 ,文化遗产 2 1处 ,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 4处。我觉得 ,有关世界遗产一些争论伴可能还会长期存在下去。但争论的各方显然都在努力跳出部门、行业的局限 ,从社会、国家的大局出发 ,探讨加强、改善遗产保护和  相似文献   

6.
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其代表了人及其生存环境对世界的三大贡献:人类的创造(世界文化遗产、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大自然的创造(世界自然遗产)、人类与大自然的共同创造(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文化景观).因此,对它们的保护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的责任,更是整个国际社会的使命.可以说,世界遗产概念的提出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标志,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对人类以往价值观缺憾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峨眉者,山之领袖;普贤者,佛之长子"。这是明朝时立的峨眉山普贤金殿碑文中之语,道出了峨眉山尊崇独特的地位。峨眉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作为普贤菩萨的道场,主要崇奉普贤大士,有寺庙约26座,重要的有八大寺庙,佛事频繁。1996年12月6日,峨眉山与乐山大佛一道,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8.
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申遗只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之一。因为申遗,所以保护。这样的逻辑在中国各地遗产保护中,应该讲是比较普遍的。一旦它成为文化和自然保护领域的主流思想,则不但不具备申遗条件的地方,难以激发保护遗产的积极性,而且  相似文献   

9.
武陵源是一个以中外罕见的石英砂岩峰林景观为主体,兼有大量古树名木及珍稀濒危动植物和森林景观的风景名胜区,她是华夏大地上一颗灿烂明珠,是大自然馈赠给全人类的珍贵遗产。1992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武陵源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引起国际社会的共同保护和高度重视。深刻认识武陵源自然遗产的珍贵价值,努力保护好全人类的珍贵遗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崇高使命。  相似文献   

10.
工业遗产是工业文化的载体,反映了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近年来,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再利用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和工人运动的发祥地,位于普陀区的苏州河则是上海百年工业发展脉络的缩影,沿岸保留着大量工业遗产,苏河水岸工业旅游基地更是被确定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上海市政府通过博物馆模式、文化创意园模式、综合开发模式对苏州河沿岸的工业遗产进行保护与再利用,使得苏河水岸工业旅游基地具备了一定的历史价值、社会文化价值、科学价值与区位价值。笔者通过对苏河水岸工业旅游基地旅游资源保护与再利用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应深入挖掘遗产的文化内涵,宣传遗产的保护价值,做好遗产旅游的开发规划,使得该基地的工业遗产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程遂营  张野 《旅游学刊》2022,37(2):8-10
国家文化公园是我国文化领域新提出的战略性文化工程,是我国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文化空间。国家文化公园"为我国首创,国际上并无先例可循,是对国家公园体系的创新"(2),"是中国遗产话语在国际化交往和本土化实践过程中的创新性成果,也是中国在遗产保护领域对国际社会做出的重要贡献"(3)。我国的"国家文化公园"突破了国外的"国家公园体系",是我国国家公园体系中的新类型。当前,黄河、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正迎来建设高潮,亟须寻找和破解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2.
峨眉山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的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旅游业是峨眉山市整体规划的发展重点。在全域旅游的发展背景下,峨眉山市紧跟时代的步伐与国家的政策,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双重优势打造黄湾特色小镇,使旅游发展出现新的特色形象并确定了旅游业成为黄湾小镇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本文将对黄湾小镇的发展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3.
关于风景区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世界遗产 ,保护第一根据我们对《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理解 ,保护、保存是介绍利用遗产的前提 ,也是世界传承、永续利用的基础。所谓利用 ,主要是利用遗产的价值 ,如利用其科学价值进行科研、科教活动 ;利用其美学价值进行游览、观赏 ;利用其历史文化价值进行考察和传播历史文化知识。遗产利用的性质主要是精神文化与科教功能 ,而不是经济开发功能。用经济开发区的概念、政策去开发利用保护性的社会公益性的遗产地 ,必然导致风景区遗产地的错位开发和超载开发 ,造成自然文化遗产地的人工化、商业化和城市化 ,使风景区遗产地遭…  相似文献   

14.
苏明明 《旅游学刊》2012,27(5):9-10
一、世界遗产地的旅游发展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于1972年11月第17届会议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旨在针对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提供紧急和长期的保护.至此,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对遗产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持续关注.  相似文献   

15.
白晶 《山西旅游》2006,(3):33-33
近日,化部公示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运城市新绛绛州鼓乐、临猗锣鼓杂戏、稷山高跷三个富有河东化特色的民俗活动榜上有名。  相似文献   

16.
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一、世界遗产,保护第一根据我们对《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理解,保护、保存是介绍利用遗产的前提,也是世界传承、永续利用的基础.所谓利用,主要是利用遗产的价值,如利用其科学价值进行科研、科教活动;利用其美学价值进行游览、观赏;利用其历史文化价值进行考察和传播历史文化知识.遗产利用的性质主要是精神文化与科教功能,而不是经济开发功能.用经济开发区的概念、政策去开发利用保护性的社会公益性的遗产地,必然导致风景区遗产地的错位开发和超载开发,造成自然文化遗产地的人工化、商业化和城市化,使风景区遗产地遭到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17.
张世满 《旅游学刊》2012,27(4):9-10
旅游资源的主体是自然与文化遗产.纵观旅游发展史,游客大都是奔着名胜去旅游的,所谓名胜大都是优质遗产资源经过一定开发形成的自然与文化景区景点,古往今来,遗产旅游一直是旅游的主流.随着现代旅游规模越来越大,遗产资源的旅游利用强度越来越高,加上现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遗产安全所造成的威胁,遗产保护问题便提上重要日程.  相似文献   

18.
向意大利学习——意大利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措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估计,意大利拥有全世界大约60%的历史、考古及艺术资源。迄今它有41处包括文化古迹、考古遗址、自然景观等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居全球第一。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意大利形成了世界各国纷纷学习、借鉴的意大利模式。  相似文献   

19.
张晓 《旅游学刊》2012,27(5):6-8
截至2011年,我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地已达41个(中国世界遗产网,www.whcn.org),我国政府对中国世界遗产的认识定位是很高的,认定它们是“全球文化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世界人民精神和社会文化生活的构建,对保持人类文化多样化、生态多样性和促进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对历史人文环境、自然演变的科学印迹和优美自然景观的保护与延续,进而对人类文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并因此指出,“保护和保存世界遗产,是一个国家法治健全、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文明进步的标志.  相似文献   

20.
<正>入境旅游是国际文化传播交流的重要途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日渐凸显,但由于信息不对称,依然存在中国真实形象与西方主观刻板印象反差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重要指示中“七个着力”要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具有全球重要性的遗产资源是一个国家形象的体现,因此,遗产旅游也承载了重要的政治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