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孟耀  马衍军 《经济与管理》2005,19(6):12-14,17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中国产业结构进入了调整和升级的新阶段。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我们必须充分利用中国劳动力资源禀赋,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根据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方向和趋势,中国又必须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努力培养竞争优势,用高科技、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中国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和提升。  相似文献   

2.
赶超战略与比较优势战略:比较与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比较了两种经济发展战略即赶超战略和比较优势战略的内涵、理论基础及其经济效应,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在坚持比较优势战略的基本原则上加入积极的政府干预,将赶超战略的合理成分与比较优势战略统一起来,实现经济发展战略创新。  相似文献   

3.
李敏 《时代经贸》2011,(20):71-72
从经济上赶上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是每个发展中国家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发展经济学关注的重点之一。关于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主要有赶超战略和比较优势战略。二者的关系不是竞争性的而是互补的。把要素禀赋结构、产业选择以及技术进步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可以发现赶超战略和比较优势战略是适用不同产业和技术进步条件的。  相似文献   

4.
面对中国具有无限供给特征的劳动力资源,很多经济学家通常具有劳动密集型战略发展的偏好,误认为技术集约与充分就业负相关,从而坚持劳动密集型战略有利于发挥劳动成本优势和实现充分就业等不当主张。而事实上劳动密集型战略面临着技术和效率两方面日益强化的刚性约束,不是劳动密集型而是技术集约型战略将会长期促进充分就业和提升中国经济长期竞争力,而劳动密集型战略则内涵了诸多的负面效应,中国高就业压力的根源也另有所在。中国应采取科技密集和创新主导的集约式经济发展战略,以此作为持续提升中国经济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充分就业的根本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高志文 《经济师》2007,(12):44-45
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实现了将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与一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成功结合,揭示了一国的要素禀赋结构、比较优势、产业变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逻辑关系。发展中国家为实现经济赶超,必须走跨越式发展道路,在产业结构变迁中遵循比较优势原则,以人力资本存量的快速提升为先导,实现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的突变以及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发展。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的赶超是经济赶超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1、韩国产业发展历程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产业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向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 韩国经济发展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政府基于本国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实行出口导向的外向型发展战略,重点发展轻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韩国抓住美、日等发达国家60年代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有利时机,发展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凭借其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水平低、劳动力素质高等优势,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使韩国经济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起来.  相似文献   

7.
蔡涛 《经济导刊》2010,(3):12-13
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珠三角在国内已经初步实现经济起飞,建立在劳动力丰裕以及低工资这一要素禀赋基础之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确实对珠三角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即使劳动力低成本具有比较优势,经济的发展与推进却要求珠三角不能片面强调和长期依赖于传统的比较优势,以防止珠三角落入产业低工资陷阱,以及造成地区产业空洞化的联动效应。  相似文献   

8.
发展战略、经济增长与云南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缩小差距是中国经济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林毅夫等人认为发展战略应该与资源禀赋相吻合,经济才能持续发展,才能出现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的经济趋同。他们构造了技术选择指数,使用混合数据,构建了计量模型企图证实这一观点。本文以云南省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在林毅夫等人的理论基础之上,构建了产业结构指数,使用该指数衡量三次产业人均产出结构协调的程度。以云南省经济增长路径为背景,把它与全国和山东省作了一个比较分析,使用时间序列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证实了以下观点:发展战略的偏误,形成的投资结构及其结果——产业产出结构的扭曲是造成地区闭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只有采取比较优势战略,加快吸附低素质劳动力企业和产业的发展,实现技术结构、产业结构与其资源禀赋结构相吻合,才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的经济趋同。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比较优势战略理论主导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思路。该理论把经济发展的过程理解为资本积累的过程,因此将自生能力作为资源配置的标准,要求所发展的产业具有立即的成本优势,能够仅靠自身就迅速盈利从而提供积累。该理论宣称成本优势来源于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中国的优势在于劳动力丰富而廉价,所以中国应立足于国际分工,通过引进技术与资本品,主要发展低工资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资本积累速度快,经济发展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比较优势原理对发展中国家的误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军 《经济论坛》2005,(15):7-9
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科学技术的落后使发展中国家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力量有限,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结构提升缓慢,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劣势,也因此在多边贸易协定中受到更大的制约。例如反倾销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瓦解了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成本优势,发展中国家过分依赖成本优势和科技水平的局限性难以逾越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资源丰富,根据要素禀赋理论,适宜出口资源和劳动密集型成品,进口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要素禀赋理论建立在比较优势原理之上。  相似文献   

11.
为了追求经济增长而设立的非均衡产业结构安排,虽然带来了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但却损失了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损失了应当与经济增长相伴随的就业岗位,也剥夺了一些人的公平发展机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追求以人为本、机会公平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新时期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制定,应当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在注重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同时,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循环经济、节能、少污染产业。  相似文献   

12.
"比较优势战略"的推行损害了国家的知识技术力,使中国主动滑向国际分工的底端,产业结构趋于低级化.尽管片面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也积累了一些货币资本,但由于知识技术力的缺失,这种单纯的货币资本积累难以转化为产业升级,中国企业被锁定在了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因而中国应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致力于知识技术力量的培育与成长.  相似文献   

13.
后发国家在某些产业克服"后发困境"、成功赶超发达国家领先者的情况,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围绕赶超理论及其实践这一主题,从企业赶超战略、产业赶超与机会窗口、赶超实践等方面回顾了国内外学者研究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和结论。最后,得出对中国制定产业赶超战略的政策启示:行业萧条期是中国高科技产业实现逆势赶超的重要时机;后来者国家和企业追赶多利用产业技术创新的不连续性的"技术窗口"实施弯道超车战略,确立了国际性的领先地位;利用国内巨大的市场创造关键产业发展的"需求窗口";聚焦若干产业的核心环节集中力量进行突破,利用"制度窗口"力争在产业上下游的重要环节与发达国家科技形成分庭抗礼。  相似文献   

14.
关于发展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的理论争论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支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经济学家们认为,发展中国家资本匮乏,而劳动力资源丰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符合比较优势原则,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而反对者则指出了比较优势战略理论的三点不足,并认为,从长期看,资本密集型产业可以更多地促进就业。两方的争论,对我们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政策有重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15.
采取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战略,这要取决于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济发展战略。就目前我国而言,“比较优势战略”已经不再具有优势,应采取“赶超战略”——“后发优势”理论是其理论基础,正确地选择与确立主导产业是其实现的关键。我国当前已经具备了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可行性,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进程中,政府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针对我国目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换及比较优势退位问题,本文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目前的出口贸易中占据主体地位,其原因主要是由我国国内经济的二元化结构所决定的,因此应当继续遵循自己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和贸易。当资本积累的边际效用下降到一定程度后,优化劳动力就成为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走上效益化增长道路的重要手段,并提出可能的政策性建议,包括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生产地区转移和降低制度成本等。伴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工资率上涨,最终达到增强本国产业和贸易竞争优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正在导致国际产业分工新格局的形成。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和优越的区位优势,使东亚和东南亚成为了制造业国际转移的最大承接地。中国和越南抓住了这一机遇,充分利用要素禀赋优势积极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促进了本国的经济发展。尽管中越两国在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存在着招商引资和出口产品的竞争,但由于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要领先于越南,因此,现阶段越南还难以在整体上对中国的引进外资和出口市场构成强有力的挑战。如果说,未来一个阶段越南还有必要继续通过数量扩张型战略来鼓励尽可能多的外国直接投资,那么对于中国来说,随着资源禀赋和经济环境的新变化,引进外资战略正在实现从数量驱动型向效益和创新驱动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低碳经济崇拜与中国的战略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条件来看,尚不具备全面向低碳经济转轨的条件。中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技术、产业基础、国际话语权等方面,都受到较大的制约。面对国际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契机,中国应在低碳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全面改进现有的产能和效率,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快速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该从安徽的省情出发,发挥比较优势,根据安徽劳动力资源、矿产资源、农产品资源、旅游资源丰富的具体省情,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和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同时发展一批名优企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人才基础。发展城市化和组织劳务输出,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20.
尽快改变落后面貌、努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是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在艰难的经济赶超历程中,随着条件的变化,我国的经济赶超战略也几经变迁。几十年的经济赶超,既取得了辉煌成就,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确立当代中国的发展思路,既要考虑经济赶超所必需的经济增长速度、体现自身优势的发展重点,也要考虑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坚持科学发展观,制定科学的赶超战略,是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