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于2007年10月1日实施,它对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关系产生深远影响,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广义上理解,《物权法》是指一切以人对物的支配关系为规范对象的法律,狭义上的《物权法》,指物权法典,是民法重要组成部分。它意味着我国物权制度的诞生,为民法典奠定了重要基础,标志着中国法律体系更加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颁布与施行对中国会计体系的健全与发展起到重大现实意义,有效提高了各行业对新会计准则的执行质量,并带动行业会计准则的发展。本文通过对物权法对中国经济影响分析,由面到点的方式,逐步深入阐述《物权法》是如何促进会计领域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物权法属于民法,而民法的一项重要原则是对权利人的权利实行平等保护.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就意味着要保障一切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相关法律法规也明确规定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进一步加强对物权法相关条款的解读,对于正确行使和履行相关法律权利和义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郭德湘 《当代经济》2000,(12):40-41
世界各国的法律体系,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即根本法、基本法、单行法。民法则是市场经济社会的基本法,与商品(市场)经济是颁臾不可分离的。 首先,从历史沿革看,民法和商品经济紧密相连。恩格斯指出:“民法准则只是法律形式表现了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产生的罗马法、1804年产生的《法国民法典》、1900年施行的《德国民法典》、1992年制定的《苏俄民法  相似文献   

4.
物权法定原则是指物权的种类和内容只能依据法律而设定,禁止当事人自由创设物权。物权法定原则是物权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其在保障经济安全、促进交易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该原则与私法自治精神之间的冲突及其保守与僵化的弊端随着社会情势的发展而逐渐显现。从物权法定的基本内涵及局限性分析出发,阐述物权法定缓和说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5.
民法的基本原则与民法的内容一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扩充.新的原则不断涌现,对于原则合理性论证的著述可谓洋洋大观。但是,很多人多关注民法原则的扩充.而忽视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至于对民法基本原则整合的论著较少。事实上对民法基本原则的整合不仅必要,还很迫切。文章从民法基本原则学理性分析入手,对基本原则整合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范式架构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我国立法的不断完善做一次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6.
物权法对财产权的平等保护体现为严格意义上的"形式平等"原则,即物权法通过所提供的一系列平等适用的规则,保障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成员能通过物权法获得法律上明确的预期,并由此调整和规划市场行为。"形式平等"原则是市场经济下法律对平等最佳的保护方式,我国二十多年民事立法工作的发展轨道也印证了向"形式平等"回归的立法趋势。  相似文献   

7.
坚持平等保护物权与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护物权”问题是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多次审议并于2007年3月16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中提出来的。《物权法》明确规定:“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保护物权首先表现为法律的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强调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下,“坚持平等保护物权”,这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际结合所作的新的实践和重要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8.
民法体系包括内在和外在双重体系,分别通过内在价值取向和外在的各种概念等构成了整体的民法体系。而随着我国社会基础的变迁,我国民法的内在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影响和渗透到外在体系中,因此,我国民法双重体系的构建应当充分地结合我国的社会基础实情。在详细分析我国民法的内外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对民法中人的理解和民法内外体系变化在物权法中的体现,详细地分析我国民法体系建设情况,以期促进我国民法建设。  相似文献   

9.
从二十世纪至今已达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尽管社会和经济情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但1900年的《德国民法》在未经实度质性修改的情况下,经历了一个多世纪以来德国历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变故,甚至包括希特勤时代法律生活完全变态的时期,人们不禁为这一法典的生命力所折服.  相似文献   

10.
善托娅  戴志强 《时代经贸》2007,5(1X):27-27,29
民法是调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民法典的价值在于它的原则和精神,这种精神源自于民法本身追求的目标--社会自治。这种精神在《法国民法典》中以公私权分立、人格平等、个人主权、自由契约和个人责任加以体现。《德国民法典》虽然也是以这些原则为基础的,但由于两大民族的不同而导致其法典文风差异。《德国民法典》追求的是法律上的完美,而不是直接应用和服务于市民生活的需要。其在内容上对我国民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现代化是指以当代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来促进人类社会文明整体发展的过程和状态.现代化作为代表人类社会文明先进水平的一种“状态”,它是一个世界性经济和历史的范畴,又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它不是以哪一个国家为标准,而是以当时世界上的“先进水平”为标准.只有在科学技术上进而在经济上,以及由此带来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达到了当代世界先进水平,才可以说是实现了现代化.正由于此,现代化同时也动态地表现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过程”,这就使得现代化成为一个极富魅力的而永无止境的社会目标.就其外延而言,现代化决不能作仅指科技、经济现代化的狭义理解,而应广义地理解为现代化不仅指科技、经济现代化,而且还包含整个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2.
民法是调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民法典的价值在于它的原则和精神,这种精神源自于民法本身追求的目标--社会自治.这种精神在《法国民法典》中以公私权分立、人格平等、个人主权、自由契约和个人责任加以体现.《德国民法典》虽然也是以这些原则为基础的,但由于两大民族的不同而导致其法典文风差异.《德国民法典》追求的是法律上的完美,而不是直接应用和服务于市民生活的需要.其在内容上对我国民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作为高校法科学生课程之一的物权法(学),它是以物权法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民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法科学生的一门重要必修课,也是研习其他法律课程的重要基础。这门课程抽象难学,难与民法的其他制度融会贯通。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疑难性。同时这门课程又属于新开设的课程,因此从教材质量、教师素质、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探讨物权法教学区别于其他法学学科特有的教学特点。  相似文献   

14.
民法学界对侵权归责原则之“责”理解不一,其实质是对“民事责任”与“民事义务”两个民法概念以及物权保护方法与债权保护方法如何进行区分和理解的问题。《物权法》对民事责任形式采取了概括规定,这就导致了一些学者认为侵权归责原则之“责”除损害赔偿外尚囊括排除妨害、消除危险等责任形式。实质上,在理清有关概念和理论后,容易疏导出侵权归责原则之“责”仅与损害赔偿有关。即使在大陆法系和英关法系国家的立法规定中,侵权归责原则之“责”也仅与损害赔偿关联。而非其他。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的提出时效问题是一个既古老又非常重要的法律问题。它作为一项基本的法律制度,规定于各种具体的法律、法规之中。按着传统理论,时效又可分为:法律文件时效、民法上的取得时效、诉讼时效(又称为消灭时效)和刑法上的追诉时效等基本类型。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不断发展变化,在调整经济管理关系和有计划因素的经济协作关系的各种经济法律、法规之中,又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时效制度。这种时效制度,虽然也具备时效的基本特点,但却有  相似文献   

16.
网络科技的发展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各种新型社会关系不断涌现,而“门事件”、泛性化趋势等,都带来了消极影响并应从法律层面上加以规范。然而传统民法的滞后性益发明显,难以应对层出不穷的网络事件。作为对人类自由意志扩张的一种私法规制,公序良俗原则对于净化网络空间,促进人际关系的和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城乡关系的面貌一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也跟着改变。”(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59页)因此,研究社会的发展,不能不研究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变化,不能不研完“城市化”这一社会发展的必然历史过程。随着中国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城市化速度正在加快,城市现代化问题日益尖锐地摆到了我们面前。本文试图结合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探讨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问题,庶能引起广大读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善意取得是民法物权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我国之前只将其应用于动产的所有权取得。新《物权法》对此有所突破,将善意取得扩展到不动产。本文就不动产善意取得的涵义与构成要件进行了分析。这一新的立法举措必将给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带来极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法律经济学作为当今最新的法学理论,试图通过经济分析的方法替代传统法律方法延续法律作为“科学的”、“独立发展”的结构和内容;法的经济分析要求用“成本——收益”学说来促进社会资源最优化的配置,降低社会成本;法律程序,法律规则受到了促进经济效益这种关心的强烈制约。法律的经济分析家波斯纳认为“法律的经济理论是关于现存法律的最有希望的实证理论”。在市场化的经济运行模式下,政府需要承担一定的经济功能,社会也需要追求法律的经济效益,对不符合效益原则的制度进行修改、补充或者重新设计和选择合理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0.
农村城市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上海作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应当在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城乡现代化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如果郊区不能实现现代化,上海的现代化最终也无法实现上海要建设成为世界级犬都市,必须大力推进郊区的现代化进程,彻底改变现代城市和传统乡村并存的二元社会结构在今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上海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郊区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是推进“三个集中”加强“三个集中”的政策和法律环境研究,对促进“三个集中”战略的顺利实施,对促进上海城乡的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