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FDI对中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DI对东道国行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是一个颇具有争议的问题。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装备制造业已纳入我国经济振兴规划,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促进我国成为装备制造业强国、进而振兴我国经济的根本途径。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FDI与中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FDI制约了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并基于我国装备市场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从东北装备制造业发展历程出发,分析其自主创新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东北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是制约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问题,而产业链、技术链和技术创新链结构性失衡是导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关键因素。为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从模仿到自主创新,学界提出了多种路径,但实践效果并不理想,企业界急需找到新的路径。产业技术创新链能够动态协调产业链、技术链和技术创新链的关系,使三者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因而以产业技术创新链为突破口,设计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产业技术创新链,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从模仿到自主创新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邵云飞  杜欣  尹守军 《技术经济》2011,30(10):10-15,44
根据装备制造型企业的特征,分析了其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探索了影响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即技术创新战略、技术能力、人才机制以及所属的产业集群环境。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典型的装备制造型企业——"东汽"进行案例研究,分析了上述四个因素是如何促进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  相似文献   

5.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是制约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问题,而产业链、技术链和技术创新链结构性失衡是导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关键因素.为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从模仿到自主创新,学界提出了多种路径,但实践效果并不理想,企业界急需找到新的路径.产业技术创新链能够动态协调产业链、技术链和技术创新链的关系,使三者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因而以产业技术创新链为突破口,设计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产业技术创新链,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从模仿到自主创新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辽宁被誉为"共和国装备部",如何振兴其装备制造业,为我国的社会事业和国家安全做出新的贡献,是一个重大课题.辽宁装备制造业只有走自主创新道路,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企业在选择自主创新项目后,应参照技术轨迹理论进行论证,考虑好资金成本,对三种自主创新模式进行取舍,还要避免掉入"能力型陷阱"或"投资型陷阱",并且结合企业自身诸多因素进行分析,如果有差距应想方设法加以弥补,最终确定好可靠性较高的自主创新战略.  相似文献   

7.
辽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战略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岩 《财经问题研究》2008,(2):125-128,F0003
辽宁被誉为"共和国装备部",如何振兴其装备制造业,为我国的社会事业和国家安全做出新的贡献,是一个重大课题。辽宁装备制造业只有走自主创新道路,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企业在选择自主创新项目后,应参照技术轨迹理论进行论证,考虑好资金成本,对三种自主创新模式进行取舍,还要避免掉入"能力型陷阱"或"投资型陷阱",并且结合企业自身诸多因素进行分析,如果有差距应想方设法加以弥补,最终确定好可靠性较高的自主创新战略。  相似文献   

8.
中国下游行业融入国际分工的进程要早于装备制造业,随着国际产业竞争呈现出标准许可化的发展趋势,引入技术及其标准成为中国下游行业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条件。而随着上下游产业间技术关联加强,国际技术标准的垄断逐渐具有产业链捆绑效应,造成中国上游本土设备企业发展空间和自主创新受限。本文构建数学模型,分析了控制下游技术标准专利的跨国公司,通过在上游不同附加值环节有选择性地拒绝或放开授权,制约本土设备企业发展和创新的机制。实证分析进一步验证,下游技术标准受控于跨国公司所造成的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不同环节的非平衡发展,竞争效应和资源挤出效应制约了本土通信设备企业的自主创新。为此,需要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来突破技术标准的捆绑约束。  相似文献   

9.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装备制造业知识流动能力是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行业自身乃至整个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均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综合运用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并对2008-2012年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证研究基础上,从员工培训、企业文化建设和知识流动促进等方面提出增强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推进我国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的研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相应的内外部环境支持,外部环境因素包括市场条件、政府的研究开发投入与产业共性技术的供给、政府关于技术创新的宏观政策,内部环境因素包括持续的技术学习机制、企业的内部创新激励体制等。本文从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两方面分析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侯卉  李国娟  辛欣 《经济纵横》2007,(12):47-48
从东北装备制造业发展历程出发,分析其自主创新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东北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1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技术溢出对一国或一个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日趋加深。运用2001—2008年高技术行业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多种国际技术溢出渠道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行业范围内,外商直接投资通过行业间溢出渠道,显著地促进了我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而行业内溢出效果不明显;进口为我国带来了先进技术和中间产品,从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而出口渠道存在一定的抑制效果。进一步实证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行业间溢出效果在内资主导型行业大于外资主导性行业;进口在外资主导型行业的溢出效应大于内资主导型行业。  相似文献   

15.
在低碳经济时代,自主创新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根据我国装备制造业特点,基于低碳经济理论构建了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区间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评价其结果是科学合理的.  相似文献   

16.
以创新群为基础的自主创新战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创新在时间和经济空间上具有群集特性。它发起于根本性的(自主)创新,并能够产生强烈的创新溢出效应。分析认为,将自主创新战略建立在创新群的基础上,培育以国家战略性技术为核心的自主创新群,能够将创新能力的内生性与外生性较好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我们实现完全的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17.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在区域自主创新进程中,能否建立并形成自己独立的技术轨道已成为区域自主创新的关键。本文在论述发展战略技术及战略产业的重要作用基础上,以美国为例介绍了发展计算机战略技术及产业的实践经验,论述了区域自主创新进程中战略技术选择的重要性、原则及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8.
自主创新,汽车先行——兼评《国家汽车创新工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卸林 《技术经济》2008,27(9):126-128
1999年12月18日,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中国汽车工业科技创新论坛”上,胡树华课题组就提出了制定和实施“国家汽车创新工程”的建议。当时,《经济日报》、《科技日报》、《经济参考报》、《中国汽车报》等媒体在头版头条对此进行了专门报道,产业界和社会部门对此反响十分强烈。2000年4月28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原武汉汽车工业大学联合举办了首届“国家汽车创新工程”专家论坛。  相似文献   

19.
国际技术溢出效应一直被视为是东道国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而从中观角度研究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吸收能力能否促进国际技术溢出效应的实现是当前研究的薄弱环节.文章从高技术产业整体和异质性分行业视角出发,对国际技术溢出、吸收能力对自主创新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国际技术溢出效应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整体的自主创新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从高技术产业异质性分行业的研究结果来看,外商R&D溢出效应能够明显促进创新成果的产出,引入吸收能力后,国际技术溢出效应对异质性分行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并不一致,其中部分行业的吸收能力尚未促进国际技术溢出效应的实现,而另一部分行业的吸收能力已经能够促进国际技术溢出效应的实现.文章的研究对高技术产业整体及其分行业的发展如何由"引进―模仿"模式转变为"引进―吸收―再创新"模式具有积极的探索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国内外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如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受到广泛关注。基于组织学习理论,构建了技术学习、管理学习、技术复杂性与自主创新之间的理论模型,并利用252家中国制造业企业调研数据对相关假设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技术学习对自主创新具有倒U型影响;管理学习对自主创新具有正向影响;技术学习与管理学习的交互效应对自主创新具有正向影响;技术复杂性会加强技术学习对自主创新的倒U型影响,削弱管理学习对自主创新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