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苏大丰经济开发区是江苏省级开发区,也是国家环保部批准的生态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56平方公里。近年来,在大丰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开发区紧紧围绕“产业集聚、区城融合,奋力创建国家级开发区”的发展目标,重抓风电产业,突破光伏、LED、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江苏大丰经济开发区是江苏省级开发区,也是国家环保部批准的生态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56平方公里。近年来,在大丰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开发区紧紧围绕产业集聚、区城融合,奋力创建国家级开发区的发展目标,重抓 相似文献
3.
4.
5.
《现代经济探讨》2017,(9)
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我国开发区所依托的传统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原有发展路径已经走到尽头,从产业集聚区向创新集聚区转型,成为必然选择。向创新集聚区转型发展的主要目标,一是依托创新要素的集聚,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二是依托创新要素的集聚,建成创新驱动和绿色集约发展的示范区;三是以集聚创新要素为抓手,将开发区打造成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创新和新动能强劲的引领区。在此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发展理念和认识上的束缚、传统路径依赖、功能定位不清、体制机制回归等障碍。为此,开发区从产业集聚区向创新集聚区转型,需要在构建良好创新生态系统、优化集聚创新要素的配套环境等方面,形成新思路和新对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使用1998-2007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开发区数据,研究开发区内产业集聚效应与结构优化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①设立开发区的地区企业生产率更高,集聚效应有助于提升产业生产率,但是产业结构优化过程抑制了生产率.②考虑到产业集聚效应和结构优化相伴而生,其对企业生产率提升存在协同效应,其趋势是先下降后上升,呈现出“(\)(/)”形特征.经济集聚过程中存在负向的拥挤效应,前期拥挤效应相对更大,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集聚效应和产业结构优化使得正向效应增大,总的净效应增大.③其协同效应在区域间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比中西部地区拐点出现的时间早一年,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关.本文建议合适的政策应当持之以恒和因地制宜,积极主动的政府指导可以减小拥挤效应.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强区域竞争力的一种重要的产业组织形式。文章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着重分析了产业集聚战略在山西发展县域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和山西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山西实施产业集聚战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西安城市产业集聚经济效应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运用符合中国实际的CES生产函数对西安城市产业集聚经济效应进行实证研究表明,西安市的产业集聚效果都比较差。西安市的集聚经济效应h值历年均小于1.总体上处于规模不经济状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西安市的城市集聚经济UBE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西安市产业集聚体之间存在许多诸如缺乏专业化分工合作、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度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湖州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把推进城市化作为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快建设、重管理,拉框架、增功能,塑特色、造品位,在拓展城市规模的同时,大力提升城市品质,城市发展步入历史上建设投入最多、要素集聚最快、形象变化最大的时期。近4年,湖州城市化水平每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沿海地区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内陆地区的中小企业如何迅速提高市场竞争力日显重要。文章从产业集聚论出发,着重分析了产业集聚战略在山西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山西发展县域经济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促进山西县域经济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当前,城市中的经济集聚现象越来越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经济集聚在城市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中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研究,集聚程度的度量离不开地理学,而经济集聚现象多发生在城市中,因此城市经济集聚不是一个单一的学科问题。以城市经济集聚为主线,按照文献的发展脉络与逻辑关系,系统梳理经济集聚现象的来源及研究范围,归纳已得到的结论,并指出其中的不足。纵观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国内外学者多从产业角度入手研究经济集聚现象,因此在后半部分着重介绍了经济集聚与产业间的关系,并在最后对未来的研究前景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13.
产业集聚、公共服务供给与城市规模扩张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城市面板数据,从产业集聚和公共服务供给的综合视角探讨了城市人口规模扩张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均有助于提高本市人口规模,但对周边城市却产生了负向空间外溢效应,且专业化集聚的作用效果明显大于多样化集聚;公共服务供给不仅提高了本市和周边城市人口规模,而且能够在城市人口增长中与产业集聚形成协同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民生类公共服务对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的作用效果明显大于基础设施类公共服务,且产业集聚模式越符合当地优势条件,其集聚效应和空间外溢效应发挥得就越充分。其中,专业化集聚主要基于第一自然集聚优势、劳动力蓄水池效应和制造业中间投入的空间共享机制而发挥作用,而多样化集聚则主要基于中间服务的空间共享机制和空间技术外溢效应而产生影响。在适宜性产业集聚和公共服务供给的双重作用下,多数Ⅰ型及以上大城市拥挤效应得到明显缓解,依然具有很强的人口吸纳能力;Ⅱ型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产业集聚模式与城市规模特征更为匹配,有助于扭转结构错配、持续推进人口城市化。 相似文献
14.
区域名片 大丰地处江苏东部,黄海之滨,是一个神奇而美丽的沿海开放城市,是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 相似文献
15.
2008年金融危机对全球多个国家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冲击,我国许多沿海外向型城市面临国外订单需求不足、行业内人才流失以及厂房闲置等问题,体现出城市经济韧性能力的重要性。针对不同城市在面对外部冲击时表现出的城市经济韧性能力差异,重点研究产业集聚、产业多样化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的关系,并将产业多样化划分为产业相关多样化和产业无关多样化,运用基准回归和稳健性检验分析两种划分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集聚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呈U型关系,产业相关多样化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呈倒U型关系,产业无关多样化与城市经济韧性呈倒U型关系。最后从破除区域间分权壁垒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构建一个基于企业内生创新的具有正反馈效应的城市经济动力系统,旨在阐明产业集聚、技术创新与城市经济的关系。产业集聚的确有利于创新的产生,但绝非必然,甚至有时还会由于知识拥挤导致经济停滞。技术生命周期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产业集聚与创新集聚间的关系。城市提供创新激励,然而因吸收能力不同企业创新绩效也存在差异,这是城市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国家级高新区是区位导向型产业政策之一,其设立能否对地区的产业协同集聚产生影响?对此问题的研究既是对产业政策有效性的讨论,也是对制造业产业专业化集聚向产业协同集聚转变的验证。本文基于全国283个地级市2004—2018年的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DID)对此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论表明,国家级高新区设立影响产业协同集聚水平的净效应显著为正,且这一结论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PSM-DID)和自抽样法下仍然成立。动态检验表明,国家级高新区设立对产业协同集聚的动态促进作用呈现出显著的倒“N”型,即影响的大小随着时间的推移先降低后上升再下降。异质性分析表明,中西部地区设立国家级高新区能够显著提升产业协同集聚的水平,而东部地区设立国家级高新区对产业协同集聚不存在显著影响。作用机制检验证实了,国家级高新区的设立能够从市场化水平和FDI等途径提升产业协同集聚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夜间文旅消费作为一种新的文旅经济形态,逐渐成为新时代推动我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文章运用地理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我国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地理叠加分析等方法深入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在省域尺度的分布较为集中。(2)在空间分布结构上,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南北分布不均,整体呈现南多北少、南密北疏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出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规律;在三大经济地带上呈现东部较多、西部次之、中部较少的“凹字形”分异规律。(3)在空间分布密度上,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呈现大集中、小分散的空间分布格局。两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的核密度分布特征较为相似,在空间上均形成了长三角地区的1个高密度核心区、京津冀地区和川渝交界处的2个次密度核心区,以及以3个密度核心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扩散所形成的核心集聚片区。(4)在影响因素上,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空间分布的异质性受到经济水平、社会基础、旅游市场、文化环境、公共服务等人文因素以及海拔高度、气候条件等自然因... 相似文献
19.
20.
从空间计量的角度出发,考察了2000―2009年我国省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动态演化趋势以及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融合的效应。研究发现,电子信息产业呈现“高集聚、低相关”的空间分布特征,电子信息产业集聚程度在逐年提高,而区域经济差距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动态演化趋势;我国省际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非随机空间集聚效应和条件趋同效应,趋同速度的不一致将导致经济呈现块状分布;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先表现出集聚效应后表现出扩散效应,过大与过小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都不利于经济增长,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只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通过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融合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