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7年11月以后,中国股市大幅下落的主要成因在于宏观经济紧缩的政策组合拳和一系列抑制股市上行的政策措施实施,这反映了中国股市依然处于政策调控的走势格局。股市并非国民经济晴雨表,也不具有财富效应,因此,政府部门不应以此而调控股市;政府部门主要职能在于监管股市运行,不能调控股市。股市平准基金不利于股市的健康发展,估值标准必须从中国具体情况出发,它受到制度和体制的严重制约。对中国股市而言,治市重于救市。从发展角度出发,应着重以加法做减法,推进中国股市的健康前行。  相似文献   

2.
2007年11月以后,中国股市大幅下落的主要成因在于宏观经济紧缩的政策组合拳和一系列抑制股市上行的政策措施实施,这反映了中国股市依然处于政策调控的走势格局。股市并非国民经济晴雨表,也不具有财富效应。因此,政府部门不应以此而调控股市;政府部门主要职能在于监管股市运行,不能调控股市。股市平准基金不利于股市的健康发展,估值标准必须从中国具体情况出发,它受到制度和体制的严重制约。对中国股市而言,治市重于救市。从发展角度出发,应着重以加法做减法,推进中国股市的健康前行。  相似文献   

3.
股权分置改革使中国股市经历了一场超级大牛市,但是随后的大、小非解禁,使中国股市从6124点跌到了2990点。中国股市为什么经历了先涨后跌的行情呢?从大、小非解禁的角度分析中国股市进入后股改时代的种种变化,以及管理层所采取的措施及其效果。中国股市有流通股与非流通股之分,这是个制度性的缺陷。流通股与非流通股持股成本的巨大差异,阻碍了中国股市的健康发展与上市公司的稳健运行。  相似文献   

4.
2007年至今,我国股票市场经历了一场快速泡沫化到理性回归再到低迷震荡的过程。2009年春节后,股市持续走高。本文通过对中国股市的总体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对中国股市泡沫的适度性做出评估,并剖析了中国股市大幅震荡的成因。最后,结合本次金融危机对我国股市未来的发展趋向进行简单预测并对股市的理性运行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5.
郄永忠 《经济导刊》2006,(12):17-17
在2005年中国大陆股市跌至低谷之后,于2006年迎来了好年景,涨幅超过50%,是世界上表现最好的股市之一。上海和深圳的股市面向中国国内投资者开放,挂牌上市的股票大多数以人民币为计价单位——这与香港等更加成熟的国际化股市不一样。过去,由于根深蒂固的结构缺陷,中国股市受到了  相似文献   

6.
略论中国股市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这是中国股市形成的标志.中国股市从十年前的100点起步,到2000年跨越了2000点,股市价格的涨幅名列全球之首.10年来,中国股市为国家提供直接税收1200多亿元,仅2000年股票交易印花税就达480亿元.中国股市的这种变化,一方面反映出它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它对中国经济的贡献.中国股市仅用了10年时间就走过了发达国家股市几十年甚至百年的路,且呈现出的是一种健康、良性的发展态势.因此,如何进一步扩大中国股市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份额,保持其可持续发展的势头,值得很好地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国股市的运行规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光彦 《经济师》2004,(9):124-125
中国股市自 1 990年设立以来 ,已运行了 1 4年 ,1 4年来股市大幅波动 ,仅暴涨暴跌的次数即各达 6次之多 ,中级以下的波动不计其数 ,许多参与群体损失惨重。文章对中国股市的运行轨迹进行了剖析 ,总结出影响中国股市涨跌的原因 ,找出了中国股市的运行规律 ,那就是周期性、波段性、资金推动性、政策性 ,并且每年的相对低点均在元旦前后。  相似文献   

8.
相对于前几年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中国股市,目前中国的股市真可谓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一如习惯在黑暗中为拯救苦难的同胞而振臂呐喊的鲁迅先生那样,有"中国股市鲁迅"之称的水皮先生,在<谁在鱼肉中国股市>中,对造成中国股市的如此悲惨景象进行了生动形象、入木三分的深刻剖析.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美国股灾的反思及对中国股市政策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30年代以股市崩溃为导火索的美国经济大萧条历史给中国经济发展更多的借鉴和启示。文章在分析当时美国股市崩溃的原因基础上,比较了目前中国股市和美国经济大萧条前期股市的发展情况,发现两者有惊人的相似,进而指出中国股市由于严重投机的存在而使股市泡沫较大,需要进行政策引导,实现中国股市非正常发展的软着陆,以避免由于可能的股灾发生而重蹈美国经济大萧条覆辙。  相似文献   

10.
梁荷 《经济师》2014,(8):102-104
近年来中国股市的持续低迷严重伤害了投资者的信心,股市新增资金缺乏,影响到了股票市场的稳定发展。文章在对中国股市目前的资金状况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股市新增资金缺乏的原因,并提出应从股利分红政策、改善资本市场现有资本金结构、股市制度建设、会计信息披露及、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等方面进行改变,来增强股市的最终回报率,吸引投资者资金的进入,从而激发市场活力,改善股市低迷的现状。  相似文献   

11.
中国股市正经历一次激烈的震荡,市场信心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重塑股市的财富效应,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将带来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契机.文章分析了我国股市财富效应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重塑股市财富效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影响中国股市市盈率的宏观因素,计算出了中国股市理论市盈率水平,同时结合实际市盈率检验了市盈率指标在股市投资中的有效性.结果显示:中国股市市盈率受利率因素的影响最大,其理论均值在32倍左右,利用理论市盈率和实际市盈率的偏差对上证指数的走势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一段时间以来,国内经济学界围绕中国股市展开了大讨论,股市泡沫问题是这次讨论的焦点之一。一种观点认为,我国股市的平均市盈率已达50多倍,同美国股市20~30倍的市盈率相比太高,股市的泡沫问题相当严重。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股市的市盈率同当初日本股市近90倍的市盈率相比并不高,股市泡沫问题不严重。可以看出,虽然观点不同,但二者都把市盈率作为判断股市是否有泡沫的标准。我认为,用国外通用的市盈率作为判断中国股市是否有泡沫的标准,忽略了当前中国股市的特殊情况。 国外通用的市盈率计算方法有两种:价格收益比率和…  相似文献   

14.
中国股市市盈率分布特征及国际比较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本文对市盈率的内涵、计算方法、区间确定等理论问题进行了剖解 ,针对中国股市流通股、非流通股并存等特征 ,对市盈率在中国股市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股市市盈率分布特征进行实证分析和国际比较研究 ,认为目前沪深股市泡沫成份已较少 ,市盈率在合理区间之内 ,中国股市具有投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经贸实践》2009,(9):6-7
中国股市回暖领先于世界股市近三个月时间,股市、楼市全面上涨,奢侈品消费逆势上涨,中国经济真的回暖了吗?  相似文献   

16.
国芳 《经济导刊》2007,(7):28-29
5月30日到6月5日,中国股市的大幅震荡中看到,众多的中国股市投资者们经历了一场小型的股市危机.危机的导火索是印花税的调整.  相似文献   

17.
以2005年4月至2010年4月我国沪深300指数为研究对象,使用调整后的EGARCH模型,对金融危机前后中国股市的波动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股市的波动性明显减弱———这与美国股市明显不同,且波动性结构发生了显著性变化,表现为美国股市对中国股市的影响减弱、中国股市波动的持久性增强等。最后,对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指出金融危机发生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刺激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出台是中国股市波动性结构变化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8.
沪港通是中国政府于2014年推出的一项新的金融政策,作为上海、香港两地互联互通机制的见证,它的成功开通具有重大意义.沪港通作为中国股市对外开放的窗口,为中国股市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有利于中国股市健康长远的发展,为未来中国股市走向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沪港通在给中国股市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挑战,因此,对沪港通影响的研究就变得更具意义.本文对沪港通制度推出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韩志国 《经济导刊》2007,(10):14-19
2007年8月23日,是中国股市发展史上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经历千辛万苦的市场发展与变幻莫测的环境演变,中国股市终于登上了5000点的台阶,中国股市在市场行情的演变中实现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历史意义的发展跨越.  相似文献   

20.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从资本市场运行格局来看,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股市将面临重大的结构调整,运行格局也将发生显著变化。这主要是:(1)以中国特色为内容的股市发展道路即将结束,中国股市将迎来与国际惯例全面接轨的时代;(2)靠政策调整来推动股市发展的时代即将结束,中国股市将全面进入制度创新时代;(3)靠行政机制来发展股市的时代即将结束,中国股市将进入市场机制发挥主导作用的时代;(4)封闭式的股市发展格局即将结束,中国股市将迎来逐步开放的时代;(5)以融资为主要功能的股市发展时代即将结束,中国股市将进入以优化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