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云南省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战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立足于云南省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战略研究,采用SWOT分析方法,在厘清云南省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的基础上,通过AHP方法对SWOT分析的各项因素进行权重测算,研究表明:(1)在综合开发的不同阶段,其战略策略的侧重是有所区别的,初中期以SO策略为主导,中后期更应重视SO和WT策略,到了开发末期战略的侧重点应转向ST和WT策略;(2)云南省低丘缓坡土地建设开发涉及生态问题、城镇布局问题、土地建设成本与供地率等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技术体系和技术规范,制定差异化的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政策,避免低丘缓坡的盲目开发与生态环境的破坏。  相似文献   

2.
低丘缓坡处于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地带,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区域,也是农业发展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宝库.该文评价了浙江省低丘缓坡开发利用的现状,提出了“贯穿一条主线、把握四个突出、构建三大体系”的低丘缓坡农业资源高效集约利用基本思路.根据浙江省低丘缓坡资源分布和农业发展特定的格局,提出了全省4个基本低丘缓坡区域类型的集约利用路径,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浙江省低丘缓坡农业资源高效集约利用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评价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研究方法:以GIS为系统环境,通过元胞自动机模拟地理空间过程,“生态位”确定元胞邻域之间的转换规则,构建元胞自动机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研究结果:模型运行得出了安宁市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的等级图谱,适宜建设区域主要分布在低丘缓坡区域的东北部,模型运行有效。研究结论:元胞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运行结果生态意义明确,适用于生态保护为目的的同质性区域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为评价、优化和编制低丘缓坡专项规划方案奠定了很好基础,也为类似的山地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提供了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4.
当前土地资源稀缺已成为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除了做好现有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推动其百万亩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势在必行.以浙江省永康市为例,针对目前土地利用实际,对其低丘缓坡土地资源进行了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及开发可行性分析,提出了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合理开发的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为合理开发利用低丘缓坡资源,在生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通过构建低丘缓坡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区进行生态适宜性等级评价。结果表明:生态适宜性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基本适宜、较不适宜及不适宜5种类型,其面积分别为65.92km2、127.72km2、119.60km2、54.87km2和9.21km2;同时位于新增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和基本适宜的低丘缓坡资源占研究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增建设用地范围内的低丘缓坡资源总面积的86.88%。从生态学角度构建的低丘缓坡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十分合理,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为低丘缓坡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浙江省为缓解工业用地瓶颈,选择了人往高处走,工业梯田上山坡的方式,向低丘缓坡要地,拓展山坡工业空间。这既有效保护了耕地,又保障了工业发展的用地需求,实现了双赢。  相似文献   

7.
杭州是一个以丘陵、低中山为主的地区,平原只占30.5%,其中耕地按统计面积只有320万亩。过去,农业生产的重点(包括投资,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开展科学研究、实行技术改革)在耕地。  相似文献   

8.
低丘缓坡土地合理开发利用能有效保护优质耕地、缓解用地矛盾,但作为开发项目,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故研究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松滋市2012年度低丘缓坡开发项目的生态足迹进行核算,定量反映开发过程各个方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材料的生态足迹为97 962.63hm2,占总生态足迹的98.12%,是影响低丘缓坡土地开发消耗的关键因素;机械、占地、废弃物的生态足迹分别为1 082.7hm2、790.11hm2、3.00hm2。据此提出减少材料消耗、降低能耗等减少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合理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丽水低丘缓坡开发利用工作被国土资源部批准列为全国首批试点,面对“两难”困境,通过“逐步试点、稳步推进”的方式,坚持“生态优先、保建并重”的原则,形成了独特的“丽水经验”。主要成效:统筹兼顾经济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客观需要,探索出一条保护耕地、拓展空间、促进发展的新途径。低丘缓坡开发利用的原则:规划先行、生态优先、有序开发、部门联动。支撑机制:保护优质耕地机制;节约集约用地机制;规范监管机制;以生态化评审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以示范效应助推产业转型升级;通过“五公开”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无粮不稳,无工不富。可惜土地就这么多,工农业都要用地,二者有时就是一对矛盾。工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工业要发展,地从哪里来?这是国家严管土地大背景下,地方经济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走既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通过编制盐都区工业用地绩效编码,分析绩效编码的含义对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现状的解释能力,验证责任定位法是一个科学实用的绩效评价方法。研究方法:归纳分析法和实证检验法。研究结果:(1)责任定位法中每个指标代码能够真实反应相应评价指标的绩效等级,不涉及权重和综合得分问题,克服了综合评分法评价结果可比性低的特点。(2)绩效编码能够客观直观地衡量工业用地的集约利用效果,其含义与原始数据所反映的用地绩效情况相符。研究结论:(1)责任定位法具有科学性,绩效编码没有歪曲、偏离宗地绩效的实际情况。(2)责任定位法给出的宗地绩效信息具有实际使用价值,可以反应宗地绩效高低的直接原因,指导企业和管理部门采取相应措施提升用地绩效或清退低效用地。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城市化对耕地影响的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讨浙江省城市化对耕地影响的演变规律以促进二者和谐发展、研究方法:压力—状态—响应(PSR)和AHP方法。研究结果:浙江省1985—2009年城市化对耕地影响的评价曲线呈U型,各地市1990—2009年PSR评价结果各异,呈现东北—西南走向,这主要是由城市化水平和耕地资源禀赋差异导致。研究结论:浙江省应更加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增大环境治理额度,加大城市反哺农村力度,加大对浙西南丘陵山区经济发展的资助和生态补偿。  相似文献   

13.
南方丘陵地区的土地整理--以广西上思县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目的:探讨南方丘陵地区土地整理的运作模式与方法,提高该地区土地利用效率.研究方法: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结果:南方丘陵地区土地整理有鲜明的特色,具有多种多样的土地整理运作模式.研究结论:丘陵地区土地整理既要因地制宜,同时又必须机动灵活.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1996 — 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研究目的:依据浙江省土地概查、土地详查、土地变更调查、土地更新调查成果,分析不同时段土地利用状况,构建浙江省1996 — 2005年“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各种地类变化情况,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实施“以图管地”新机制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论:1996 — 2005年,浙江省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占耕地减少面积的59.39%,城乡居民点及独立工矿、交通、水利等建设占用耕地占37.65%。浙江省优质耕地与快速城市化区域在空间分布上高度重合,必须科学地编制与实施省、市、县、乡4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保护耕地与保障城乡建设用地需求间的关系,调控土地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15.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方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对于落实动态规划、强化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特点和模糊方法要求,以探讨和实践一套系统科学的规划实施评价方法为目的,提出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对评价指标的量化方法和隶属函数具体化,并结合具体实例加以验证。研究认为,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规划实施评价方法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6.
友谊县城乡居民点用地转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以友谊县为研究区,总结城乡居民点用地转型时空格局及演化规律。研究方法:空间离散测度及分形维数测度。研究结果:(1)友谊县城乡居民点用地转型经历了乡村发展主导期、城乡共进发展期、城进乡退调整期三个阶段;(2)乡村发展主导期呈现出以乡村为主导的城乡居民点用地规模迅速增加,以小型乡村居民点用地为主,分布较为集聚,并逐渐呈现场县、乡镇、村屯3级结构;(3)城乡共进发展期城镇与乡村居民点用地同步增加,中小型居民点为主体,分布趋于均衡但仍有一定的随机性,居民点3级结构稳定;(4)城进乡退调整期乡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大幅减少,而城镇居民点用地持续增加,大型居民点陆续占据主导地位,居民点分布更趋均衡,居民点等级逐渐缩减为场县、乡镇2级结构。研究结论:城乡居民点用地转型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城乡居民点用地转型规律可以为城乡用地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分析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化与生态化协调性的内涵及机理,为城市土地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建议。研究方法:典型相关分析、协调性评价模型。研究结果:通过构建协调性评价模型,发现全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化和生态化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在2013年后土地利用生态化水平滞后于集约化水平;11个城市各时序阶段上的空间异质性明显,2016年处于协调发展状态的占82%,舟山市的协调发展度全省最高为0.83。研究结论:浙江省城市土地政策的制定要兼顾土地利用的集约化与生态化特征,严控城市建设用地无序扩张,还要研究各城市的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情况,重视城市土地利用政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以昆山市工业企业用地利用调查数据为依据,选取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统计分析法和特尔菲法,构建评价模型并确定指标权重,对工业内部不同10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用地进行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定量化评价。根据定量化评价结果并结合昆山市实际情况提出产业调整和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土地利用规划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37,自引:5,他引:37  
研究目的:解决我国现有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矛盾,实现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研究方法:比较研究与系统分析。研究结果:分析了我国土利用规划的现状及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在土利用规划中引入环评,重点探讨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A)体系(内容、程序、指标体系、方法等)。研究结论:引入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必然之路,而这一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还需要不断地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