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民族主义看来,“民族”是国寥社会团结合作、政治合法性的基础,当代民族主义思潮也是围绕着“民族”和“族性”来展开其理论建构的。应当看到,民族观是不同的,许多现代民族国家为提升族性、增强国家凝聚力,正通过各种途径做出政治努力。  相似文献   

2.
民族之间的族际关系模式构成了民族国家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多民族国家政治共同体赖以存续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文章试图运用民族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选取马来西亚作为案例,分析“民族”这一政治变量在多民族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及作用、在国家政治系统中的结构与功能,探索后发展多民族国家的族际关系演变的政治逻辑,及其对国家的政治发展与政治变迁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民族”和“民族主义”都是西方概念,民族是民族主义的基础,且两者都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民族主义”兼具民族主义观念和民族主义实践双重含义,具体表现为三个层次:第一,表现为强烈民族情感的民族主义;第二,作为政治运动的民族主义;第三,作为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三种意义上的民族主义都对我国法治建设表现出了强大的影响力。作为硬制度、官方法的制定法可以适当吸收民族精神的部分内容,在司法裁决中也可以适当引入“民间法”作为裁判规则。在统一多民族国家这种国家形式下,我国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制度来满足各民族要求平等、追求民族利益和民族发展的政治诉求。在意识形态领域,我国法治在性质上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所以,我国法治应在尊重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适当吸收自由主义法治观理念,如注重对个人权利的保障、尊重个人的主体地位等,争取树立自由民族主义的法治观。  相似文献   

4.
郭秋艳 《理论观察》2014,(12):144-145
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以《中国可以说不——冷战后时代的政治与情感抉择》的问世和畅销为其标志。中国现代意义的民族主义产生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即中国面临民族存亡危机的时刻,因而,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有非常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是理性的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化为一体,以救亡图存为中心,认为西方文明对中国构成威胁,同时也是中国自由的必经之道,这是主流形态;另一方面是狂热民族主义,在"深受伤害和打击"意识的作用下,往往产生一种非理性的,盲目排外的意识。由上述可知,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国家未来的希望,树立理性民族主义思想的正确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民族主义的内涵,当代大学生的民族主义思想和大学生应树立民族主义思想三个方面对当代大学生的理性民族主义的培养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5.
民族主义在冷战结束后复苏,同时影响着各民族国家.民族主义对各国的政治决策的制定,国家之间的交往,还有民族独立都有不同的体现.民族主义作为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独特性.本文试从全球化的角度,对民族主义复兴进行分析,从而梳理出民族主义对于政治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民族主义和区域主义的关系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引起了国际关系学界的关注与争论。从"民族主义-区域主义-全球主义"之间关系的视角,作者对亚洲的民族主义和区域主义进行了分析,认为民族主义是20世纪亚洲各国发展的火车头。二战后许多新兴国家的执政者为了建设现代民族国家和培育民众的国民意识,将民族主义作为其意识形态和政治目标而加以鼓励。对于东亚共同体建设这一亚洲区域主义制度化的动向受到了各国民族主义崛起的牵制。作者认为,在构筑与驾驭民族主义机制的问题上,各国应重视推进认同感的多重化,使参与其中的民族主义更加开放。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人们对民族主义的印象大多停留于它的表面情绪,因此认为它极端、狭隘和固守传统。本文通过对民族主义所高度关切的传统因素的作用分析,从另一个视角强调其对民族国家发展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疆的民族问题实质上是民族分裂分子借民族认同而走向极端民族主义、蓄意破坏国防、分裂国家的行为。在新疆并不缺少民族认同,而是缺少国家认同。要有效提升国家认同,就必须处理好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使两者处于平衡状态。文化认同是促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同一起来的纽带。有了文化归属的共同性,不同的民族或群体才能相互认同。文化融合是增加新疆各族人民文化共性基础,促进各族人民文化认同的根本途径。研究新疆各民族的文化融合问题对增强国家认同,维护新疆的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侯蕾 《改革与开放》2013,(6):190-191
21世纪以来,日本外交转向"政治大国"化是有其国际、国内背景,但引起日本外交转型的更深层原因却是文化因素。首先,作为实现日本政治大国的物质基础─美日同盟,是日本文化中追随强权传统的延伸;其次,日本国民独特的岛国性格和"民族优越论"传统是其政治大国实现的精神基础—新民族主义兴起的内因;最后,日本国内愈演愈烈的"中国威胁论"从根本上讲是日本人内生的民族心态所致。日本应该转变现有观念积极融入亚洲,在与中国进行双边合作的基础上促进亚太的稳定,这才是提升日本国家地位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在多元包容中繁荣发展——新加坡民族和睦的成功之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余建华 《世界经济研究》2003,(10):85-88,F003
新加坡居民由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和其他种族四大族群组成,存在族际隔阂和冲突的诸多因素。独立以来新加坡政府推行了多元文化主义,实行尊重各民族及其文化的多元性的民族平等政策。其特征是“4M原则”、“CMIO模式”和“新加坡人”观念。同时政府在语言和教育、宗教政策、政治和经济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在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成功实现族际和睦,各族在保持各自文化特征同时确立了对国家高度的认同感。近年来新加坡政府能够居安思危,通过营造“族际互信圈”等手段,有意识地加强不同族群之间的沟通和互信,进一步巩固新加坡各民族的团结和谐局面。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合理有序政治参与对我国社会稳定和民主政治参与具有重大意义,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种种限制性因素使其政治参与呈现边缘化状态。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大学生学习和吸取社会政治文化、提高自身政治素质,使自己成长为政治上合格的社会公民的过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程度如何,是关系到社会的政治体系运行的大问题。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对策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优化主客体双向互动机制;优化和丰富政治社会化实践教育;优化社会化的环境载体。  相似文献   

13.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是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成果,把这种认识成果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在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管理价值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所以没有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主要是因为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强调社会价值的同时,忽视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学内心需求,调动不了这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核心因素的积极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需要社会,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5.
社会环境的影响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人们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极为重要,它对于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弘扬社会正能量、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政府在社会资本培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斐 《改革与战略》2009,25(12):70-73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资本逐渐成为许多学科关注的热门概念和分析范式。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的许多专家学者纷纷用社会资本的概念来解释社会政治经济现象,从而把社会资本提升到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同等重要的位置。文章在对社会资本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论述的基础上,分析社会资本产生、来源及其积累,并探讨政府在社会资本培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前,有关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文献,对企业政治网络战略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行为的关系探讨很少。文章选取2009-2012年A股民营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作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民营企业政治网络战略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在控制了民营企业的组织因素及企业家个体人力资本控制变量后发现,政治关系网络、协会关系网络均对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倾向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文章一方面为理解转型经济情景下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动机提供了新的视角,另一方面为政府引导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8.
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思想观念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左右的民办高校大学生受到与学校教育目标极不一致的社会环境与家庭教育的影响的时候,学校教育就难以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形成校外合力;受办学者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的影响以及办学成本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队伍建设往往成为改进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瓶颈;教职工的"打工心理"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上的不到位,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日常教育、专业教育及学校管理工作相脱节,没有形成校内合力。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与学校全体教师相结合、主阵地与多渠道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管理工作相结合,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增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has two purposes. The first is to analyze politically why the Cardoso government's social security reform could not be completed. Though democratic political systems (election and political party systems) were reintroduced after the re‐democratization in 1985, Brazil continued to suffer from elements of its tradi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such as corporatism, clientelism, nepotism, etc. These were the stumbling blocks for Cardoso's reform. The second purpose is to deepen understanding of Brazilian democracy by casting light on the behavior of political actors (the government, congress, and political parties) over social security reform issues under the Cardoso and Lula govern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