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楚永生 《生产力研究》2003,23(5):53-54,68
劳动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概念。马克思对劳动内涵的界定包括三个层次 :劳动一般、生产劳动、商品生产劳动。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劳动内涵的认识 ,有利于深化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同时也可有效地消除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理解上的误解和分歧。  相似文献   

2.
3.
在马克思那里,商业劳动和产业劳动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后者同生产的社会形式无关,属于生产商品和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劳动;而前者则由生产的社会形式所决定,属于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劳动。在流通领域进行的商品储备和储备劳动,兼具产业劳动和商业劳动的性质和特点,因而是一种具有二重性的流通劳动。作为有待出售商品的储备和储备劳动,是一种商业劳动,不会把价值和剩余价值追加到商品上;而作为有待购买商品的储备和储备劳动,则是一种产业劳动,要追加价值和剩余价值。将一切商品储备和储备劳动都看成是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劳动,同时又把它们全部归并到商业劳动中,这在理论上是一种悖论,且有悖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基本观点和立场。  相似文献   

4.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正确认识劳动二重性学说和社会必要劳动理论以及总体劳动者理论是科学的认识劳动价值理论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一、价值规律的二重性及在不同社会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不仅是关于商品生产和价值决定的规律,同样也是关于商品交换和价值实现的规律。马克思对价值规律的论述可概括为两点内容:一是价值决定;二是价值实现。一方面,价值规律要求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实行等价交换。这  相似文献   

6.
近期理论界有同仁认为马克思抽象劳动涵义自相矛盾,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生理学意义上的抽象劳动和经济学意义上的抽象劳动这两个概念,而且还提出从商品二重性向产品二重性的历史演变等观点,但这些观点是对马克思抽象劳动涵义的曲解。抽象劳动概念具有特定的涵义,它是和商品的价值紧紧联系在一起,并且和商品的价值共存亡。有人提出所谓生理学意义的抽象劳动、产品的二重性等概念,是脱离实际的形式逻辑推演。  相似文献   

7.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然而,学术界长期以来并不完全是从马克思提出的劳动二重性原理出发来真正理解价值规律的涵义。笔者认为,只有依据劳动二重性理论,正确把握劳动二重性与价值规律二重性的相互沟通,才能科学界定价值规律的内涵,深刻揭示价值规律的二重性,并从根本上揭露目前理论界流行的各种否定劳动价值论的主张,如“生产要素论”、“科技价值论”的危害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依据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提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联合劳动理论,它既包括了社会主义劳动的本质特征,又包括了社会主义劳动的具体形式。对于本质特征,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必须努力坚持;对于具体形式,应当依据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创造性地发展。我国现阶段的合作劳动形式既体现了马克思联合劳动理论的本质特征,又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并且成为其他劳动形式变革与发展的方向,因而应当成为我国现阶段联合劳动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9.
生产方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仅阐明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且科学分析了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即物质生产方式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运动。马克思生产方式二重性理论对于我们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与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我们应当以马克思为榜样,认真研究我国现阶段的物质生产方式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及其内在联系,科学地揭示我国现阶段生产方式运动规律,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利息理论的二重性与当代利率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卓有成效地运用了唯物辩证法,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利息及利息率问题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分析研究,为后人留下了辩证统一的、博大精深的利息理论。对马克思利息理论要继承和坚持,这是我们所依循的根本原则。但是,面对现代市场经济实践中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又不能按图索骥,而应结合实际,科学地认识和研究,对其加以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I.The Coming of the Theory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ity is the foundation of Marxist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The process of productivitydevelopment is the contradictory movement of productivityand relations of production,and also the interaction processof man and nature.Productivity reflects the relation betweenman and nature.It is the course of material transformationbetween man and nature.While analyz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Marx has given it the intension of th…  相似文献   

12.
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中,中国的社会分工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分工在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慢慢变革着生产关系,产生了许多深层次问题。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唯物辩证地阐述了分工的产生、运动及消灭的运动规律,为我们认识、分析及解决当前的社会分工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3.
洪世勤  朱孝忠 《技术经济》2007,26(4):98-102108
依据卫兴华教授的《劳动价值论需要创新与发展》一文的结构框架,提出用“经纬度延伸”这一核心思路来解决劳动价值论的矛盾问题。本文认为,传统的关于“商品生产”的劳动价值论是狭隘的,应该经度由生产延伸到流通,纬度由商品延伸到服务,从而形成完整意义上的劳动价值论。在构建了新框架体系基础上,还探讨了其它相关问题,证明根据“经纬度延伸”这一思路能够对劳动价值论中现有的矛盾进行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必须在坚持的基础上深化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深化劳动价值论要反对借深化之名,行否定与扭曲之实这两种倾向,要从三个方面出发深化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数学原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明确提出了价值函数的基本假定和基本公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短期和长期生产函数,推导出相应的短期和长期价值函数;并借助短期和长期价值函数,具体分析了商品价值量在短期和长期中的变化规律,特别是详细讨论了劳动变化、资本变化、劳动和资本同时变化、劳动和资本同时和同比例变化以及生产函数变化对价值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又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针对这个问题以及非劳动的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但可以参与收益的分配等,做进一步的阐述与澄清,从而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劳动力价值由劳动力生产成本和劳动力价值增值两部分组成;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单位时间内单位劳动力所创造出的价值量。劳动力价值对工资的要求更直接地表现为劳动力生产成本对工资的要求;工资不仅应反映劳动力价值的要求,还应反映劳动力使用价值的要求,应是劳动力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18.
非劳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的理论依据,首先是非劳动生产要素在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成中的贡献,这是非劳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价值基础和尺度;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产权关系和商品经济原则,是非劳动生产要素的贡献在现实经济关系和法律上的体现,是非劳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直接原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这两个方面都有科学的阐述.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共识于“价值时对效用和劳动花费的衡量”,因为它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统一的唯物史观原理相适应:“价值”与“生产力”同义。但是,这种价值理论在《资本论》各卷中的展述却是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从抽象的“劳动价值论”出发,一步一步上升为“具体”的。细读之,可以发现,每向“具体”前进一步,都靠使劳动价值论与某种突现使用价值决定性的理论相结合而完成,其理论实质是使劳动价值论被纳入唯物史观框架。显然,马克思、恩格斯的价值理论不限于劳动价值论,它是由抽象劳动价值论上升为具体的宏观“效用/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体系。西方学关于第一第三卷彼此矛盾的说法,以及一些马克思主义针对的反击,虽名有些合理之处,但也均陷入了对马克思、恩格斯劳动价值论的绝对化和形式主式误解。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contends that, in their treatments of worker cooperatives, the predominant theories of the firm adhere to the logic of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 and can accordingly be evaluated using the ideas of Thorstein Veblen and Karl Marx. Invoking these patriarchs’ respective distinctions between instrumental and ceremonial institutions and between the technical and social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contrary to contemporary theories of the firm, worker cooperatives possess an inherent but often latent advantage in implementing bureaucratic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enjoying their instrumental/technical benefits for technology and coordination without incurring their ceremonial/social drawbacks for behavior and coope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