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收入结构变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通过对农民收入结构进行分析,认为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2004年个别省份农民的农业收入比重因政策性因素有所回升。但从长远看,农民收入结构不可能有大的变化。从农民人均纯收入结构分析入手,找出对策,使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继续较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2.
3.
我国农民转移就业的思路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业富余劳动力大部分转移到城市,不仅没有带来城乡居民收入差别的缩小,还扩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走出"重城轻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道路,把转移的重点放在农村二、三产业,放在乡镇企业,放在城乡结合部——县域。  相似文献   

4.
以保山烟草产业为例,希望通过对保山近年来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及其对农业产业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初步的研究,提出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提高、农业产业健康发展、农村问题逐步解决的基本思考。  相似文献   

5.
6.
就业再选择与劳动力市场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就业再选择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特征。通过就业再选择使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与外部劳动力市场连接在一起而成为一个整体。劳动者进行就业再选择的频度和难易程度,决定企业内外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程度和劳动力市场的效率水平。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则必须摆脱“员工属于组织”的传统观念,以员工的就业再选择为出发点,并且,促进劳动者进行就业再选择才是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机制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西部民族地区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农村就业结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有所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提高.但总体来说,就业结构仍然不够合理,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困难.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入手,分析目前西部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和制约因素,探索充分发挥西部民族地区优势,建立适合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模式的途径,并结合各地先进经验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区位选择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乡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以非农就业与空间流动为核心特征,且具有强地域性特征。基于此,聚焦于县域乡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非均衡现象,以山东省高唐县为例,从转移规模、转移流向、镇际差异和个体流动四个方面展开乡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征研究。在从“结构—家庭”综合视角剖析影响机理的基础上,探讨乡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应对策略,以期为城乡融合背景下提升乡村劳动力本地化转移就业质量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0.
工业化过程中,资源要素在产业之间重新配置导致的工业结构变动是总体增长的一个重要因子。因此按照要素密集度界定产业类型,并对工业结构效应进行研究更加具有意义。笔者以宁夏1997年~2008年工业行业数据为分析基础,对工业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分解发现生产效率的提升主要来自于产业内增长效应,结构转移效应虽然也起着一定的作用,但其贡献并不显著,甚至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分解效应对不同产业类型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各异,不同产业类型对总体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也有着显著差异。劳动密集型产业及资本密集程度较高的产业类型对整个工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的增长起着主要作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则主要来自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相似文献   

11.
杨凌示范区作为国家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科技为中心促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示范区成立之初的1 396元增加至2010年的7 128元。利用示范区成立至今的相关数据,通过协整检验建立了农民增收和农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并就回归结果分析了增加农民收入的相关手段。  相似文献   

12.
农民收入的变化具有很强的阶段性特征。对农民收入来源构成的实让研究发现,家庭经营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对农民收入增加贡献最大,工资性收入的比重逐步增加。与全国平均水平对比来看,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工资性收入的比重及其对农民收入增加的贡献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增加工资性收入是增加西部地区农民收入,缩小地区差距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金融危机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本文对影响劳动力就业的诸多困境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扩大劳动力就业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关于农村妇女非农转移就业的研究——以广东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小瑛 《广东经济》2007,(12):38-4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则是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因此,大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就业,是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广东随着农村"三化"建设不断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强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和转移。到2005年,已有1542万名农村劳动者转移到非农  相似文献   

15.
以河北省人口结构变化作为研究新视角,用少儿和老年抚养比、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城乡收入和城镇化等相关数据,通过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人口结构变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第一,河北省城乡收入差距受城乡差距自身惯性的影响较大;第二,少儿抚养比和城镇化率对河北省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微乎其微;第三,老年抚养比对其有较大的正向影响;第四,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对河北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呈“U”型,先有拉大的影响后有缩小差距的影响。基于此,从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剩余劳动力就业水平、给予家庭抚养补贴和提升劳动年龄人口质量等四方面提出建议,助力河北省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产业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其吸纳的劳动力也先后经历了以本地农村劳动力为主、以本省农村劳动力为主和以外省农村劳动力为主三个阶段。随着产业和劳动力的持续集聚,珠三角地区产业重型化和高技术化趋势明显,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出现向周边地区转移的趋向。产业转移是企业的自发的市场行为,政府主要起引导和服务作用。周边欠发达地区要抓住珠三角产业向外转移的契机,促进本地农村劳动力由大规模异地转移向就地或就近转移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7.
随着海南特区经济的复苏,海南就业形势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同时,也暴露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劳动力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不匹配、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率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与劳动市场不对接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加快城镇化进程、实施"小巨人"战略、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19.
在劳动力商品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状态下,劳动力商品的供给者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为了谋取好的就业机会,为了获得较好的工作岗位,供给方为劳动力的需求方提供一些不真实的信息,导致劳动力就业市场诚信缺失,失信现象屡见不鲜。这种情况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尤为突出,文章就以此为研究对象,分析劳动力就业市场中高校毕业生产生失信现象的原因和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结合河北省以环境倒逼机制促产业转型的实际状况,借鉴发达国家产业转型过程中解决就业问题的经验,提出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