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者以Feenstra等人的三要素模型为基础,分析了国际外包影响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工资差距的理论机制,运用我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外包对我国工业行业总体及分部门工资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包和技术进步对我国工业行业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工资差距的扩大均存在明显的正效应,但外包对劳动力资源密集型部门和中等技术部门的影响效应相对更强。  相似文献   

2.
为了利用“后发优势”实现快速追赶,中国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是,中国城市工业与农村农业的技术引进存在明显的非对称特征,城市技术进步要快于农村的技术进步。而且,为了配合技术快速引进,国家将金融资源也向城市部门倾斜,使得城乡金融发展水平差距也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基于LSTR2模型的研究表明,中国的技术引进不平衡和金融发展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具有非线性的特征:在总体上,技术进步差异和金融发展差异都扩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但金融发展差异的非线性部分对城乡收入差距有一定的缩小作用。  相似文献   

3.
技能型技术进步、南北贸易与工资不平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殷德生  唐海燕 《经济研究》2006,41(5):106-114
本文试图将技能型技术进步与产业内贸易置于一个框架中对工资不平衡现象进行理论解释。自由贸易通过促使发达国家产品质量阶梯提升型的技术进步而加剧了该国的工资不平衡程度;同时,自由贸易通过促使发展中国家产品种类数增加型的技术进步而加剧了该国的工资不平衡程度。南北贸易在拉大相对工资差距的同时促进了技能型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4.
工资刚性的存在使技术进步排斥就业,而依赖于技术引进的我国技术进步使就业排斥效应趋于长期化。这使得我国在丧失丰厚禀赋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同时,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技术分解是化解技术引进对就业的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技术分解实质上是一个针对引进技术以降低成本为目的的劳动反替代资本过程,企业追求成本节约行为带来就业补偿与创造的正外部性效应。引导企业实施对引进技术的分解,能实现技术进步、成本降低和促进社会就业之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5.
孙宁  李明真  李达  王永路 《技术经济》2023,42(10):38-48
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在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在重塑行业内劳动力市场中不同群体的“技能-技术”匹配关系和收入分配。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考察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对制造业性别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从理论上探讨其内在影响机理。研究发现:(1)技术进步扩大了行业中的性别工资差距,但使整体工资水平趋于上升;(2)技术进步使低技能群体的性别收入差距缩小,但却扩大了高技能群体的性别收入差距;(3)制造业中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主要通过教育程度、行业内性别偏好、女性精细化能力优势以及低技能工作对体力技能需求下降的方式影响性别工资差距。  相似文献   

6.
构建耦合产业特征与区域要素禀赋结构的技术进步路径选择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利用修正的生产函数构建技术进步路径选择模型,实证研究中国装备制造业不同技术选择模式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以及行业特征和区域要素禀赋结构对技术进步路径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单一静态的技术引进路径只能在短期内实现经济增长,且容易造成技术依赖性,在复杂变化的经济环境中,动态技术进步路径比单一静态技术进步路径更有利于国家经济增长,自主研发才是国家长期稳定发展的技术进步路径;国外技术引进与模仿仅在东部地区对技术进步有显著正效应,国内技术引进与模仿和自主研发对技术进步具有显著负效应,外商直接投资与模仿在西部地区对技术进步具有显著负效应,在其它地区则存在显著正效应;行业特征与区域要素禀赋结构能够影响技术进步路径的选择和变化,且存在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技术内生框架下,构建了一个用以研究风险偏好对工资不平等影响的理论模型。该模型的结果表明,受收入来源多元化、资产分布多样化的影响,高技能部门生产者显示出较低的风险规避倾向,将资源更多地配置到不确定性的研发活动中,由此获得高于低技能部门的技术进步率。技术进步的这种技能偏向,必然扩大两个部门劳动者的工资差异。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探讨了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中国工业行业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相对工资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将熟练劳动力密集型环节外包出去,会对相对工资产生静态负向影响,并且这一效应在技术密集度越高的行业越明显;但随着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相关的生产技术提升,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上升,分工缩小工资差距的效应会逐渐减弱。本文利用19952009年中国工业细分行业的样本,采用系统GMM方法进行检验,实证结果基本支持理论分析的结论,但分工缩小工资差距效应的减弱趋势比较缓慢。  相似文献   

9.
发展中国家工业技术水平普遍处于落后状态,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些国家大量引进工业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发展中国家既可能获得利梳与机会:技术引进可使技术接受方节省大量研究开发投资费用和时间,推动本国技术进步,促进商务活动的发展;也可能而临风险与问题: 1.技术进步的依赖性。在外国技术被全部吸收和依照本地条件进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重点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制造业平均工资水平的影响,通过选取我国制造业28个细分行业2005—2009年的产业层面数据,从实证方面就外商直接投资的总体工资效应及其对制造业国有企业的工资溢出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外资企业在其进入过程中,通过影响工资效应的两个传导机制即技术外溢渠道与劳动力市场渠道,对我国制造业国有企业的工资增长产生促进作用,并且其作用效果因行业特征的不同而不同。具体而言,在行业引资程度较高以及内外资企业技术差距较低的行业中,外商直接投资将对工资溢出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