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印  刘静 《企业技术开发》2009,28(3):140-140
行政复议制度的设立对于行政相对人来说为其提供了一条很好的救济途径,但是目前我国行政复议制度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效用.究其原因,行政复议机构存在的问题是导致我国行政复议实践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行政复议机构存在的不足的讨论,提出改革的建议,期待行政复议摆脱其困境,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相似文献   

2.
论行政复议法的修改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的设立,在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和保障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通过多年的实践,《行政复议法》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及时对其进行必要的修改与完善也成为行政法学界和实践部门关注的焦点。下面仅就行政复议机构、行政复议案件的审理方式与审理程序、行政复议的基本制度等方面的问题谈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3.
商标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商标局在商标注册、变更、转让、续展、注销、撤销、异议等工作中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国家工商总局提起的行政复议。商标行政复议制度的功能不仅是给予行政管理相对人的一种权利救济途径.也是行政机关自我纠正错误的一种监督制度。审理商标行政复议案件时会适用到一些相关法律规则.“行政行为成熟原则”即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4.
行政复议作为行政救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我国行政法制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就我国现阶段行政复议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行政法规、规章等高层次规范性文件没有明确纳入司法和行政复议审查的范围。现实中,对它们的监督很不到位,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被侵害却得不到救济。笔者对行政法规、规章等高层次规范性文件进行分析后,建议将其纳入行政复议审查范围,以更好的保护权利、监督权力。  相似文献   

6.
王莉 《企业导报》2014,(9):186-186
1999年施行的《行政复议法》为解决行政争议、监督依法行政、维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其缺陷也日益显现。为此,针对上述缺陷,2008年我国在部分省市区进行了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改革。那么,此次改革成效如何、遇到哪些问题以及如何解决就成为了关键,本文试图对此进行回答,以期为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的完善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7.
行政复议作为行政体系内部重要的监督、纠错机制,因其时间短、时效快、不向申请人收取任何费用的特点而有别于行政诉讼程序,一度成为行政相对人行使救济权的第一选择,行政复议机关受案一度呈现出暴涨之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近年来行政复议受案开始呈现出大幅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行政复议法律制度和行政诉讼制度对纳税人权利的保护是不可或缺的,而我国在此方面也在不断的进行完善改进,但仍然有未关注到的不足之处.本文旨在探讨行政复议制度中争议较大的管辖体制问题,如何改变行政复议制度多年来的"花瓶"地位、改变行政复议机关"维持会"角色,以真正发挥行政复议纠错功能,以及阐述行政诉讼制度中行政诉讼行政机关的败诉率与恶意緾诉问题.  相似文献   

9.
1999年4月29日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既对近十年来行政复议实践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又在行政监督与行政救济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突破。在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方面,行政复议法对行政复议条件确定的行政复议原则进行了增删和调整,确定为合法、公正公开、及时、便民原则,有错必纠原则,保障法律、  相似文献   

10.
《行政复议法》作为我国行政救济的基本法律制度之一,从1999年10月1日施行以来,在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和纠正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等方面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民主法制进程步伐的加快,行政执法实践中突显出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出台,为行政复议制度做  相似文献   

11.
本文新称的“官司”,专指国家审计机关的行政管理相对人.圆不服其行政执法行为.而依法申请舳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国家设立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等法律补救制度的目的既是为了保护作为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扳益,又是为了使行政执法公平、公开、合法。行政管理相埘人.只要对其行政行为不服,都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诉讼,即同行政机笑打“官司”,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国家审汁机关应当如何直面此种“官司”呢?笔者认为.应当:  相似文献   

12.
李晓峰 《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3):103-105,245
行政不作为是造成相对人损害,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因素。对行政不作为的法律救济应当实行改革。实行行政不作为的国家赔偿,构建人大监察专员制度,建立中立性质的行政复议机构,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并实行抽象行政行为司法审查,是减少行政不作为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行政复议作为行政救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便捷高效、成本低廉的优势。但在实践中,行政复议的制度优势远未发挥。本文将对复议制度的现状作理性剖析,指出开展复议审理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同时以仲裁制度的借鉴为主线,着重选取行政复议的功能定位、审理机制以及复议人员准入机制、回避和听证制度的构建等为切入点,对如何有效激活复议功能以及改革复议审理模式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税收征收管理过程中,税务机关由于多种原因,不可避免地会给纳税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侵害。税务行政复议是解决税务行政争议的一种有效方法。所谓税务行政复议“是指法定的行政复议机关对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认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税务具体行政行为,基于申请而予以受理、审查并作出相应决定的活动。”04规则比99规则有许多优点。本文先指出04规则的亮点和缺陷,然后再对如何完善税务行政复议制度作一些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15.
同志们: 这次行政复议工作交流会是贯彻落实国务院行政复议工作座谈会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总结三年来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复议工作的交流会.同时也是进一步研究工商行政管理行政复议工作的研讨会。三年来.各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法制机构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各级局党组的领导下.承担了大量的行政复议工作。在行政复议案件不断增加、案件难度逐渐加大、行政复议人员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法制机构针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特点,在完善行政复议制度、规范行政复议程序、加强行政复议能力建设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提高了行政复议的质量和效率.妥善地解决了大量的行政争议,化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执法行为的进一步规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产品质量法》第46条规定:“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复议机关应当在接到复议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出复议决定的,当事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这是法律赋予产品质量行政管理相对人申请行政复议的权利,也是行政救济的一种方式。目前,解决产品质量行政争议的救济途径有两条:一是行政复议;二是行政诉讼。产品质量行政复议,是指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根据产品质量行政管理相对人…  相似文献   

17.
行政复议和信访是既有区别又有关联的两种制度,建立两者的衔接机制不仅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近年来,南平市工商局对建立行政复议和信访衔接机制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两者的衔接未形成规范化制度,同时也存在“讼累”、“信访不信法”等现象,从而影响了行政复议的主渠道作用。本文旨在通过提出一些完善行政复议与信访衔接机制的建议。以提高两种制度在科学化解行政争议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行政复议是建设法治工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也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在行政监管执法部门,都把行政复议视为解决行政争议、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法律制度和法定渠道。目前,我国行政复议的立法日趋完善,行政复议制度进一步发展,但是以江门市工商局近几年行政复议工作的实践来看,复议工作还没有及时跟上形势发展的步伐,复议工作的深入开展仍然存在障碍。本文拟通过分析当前行政复议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应对思路。  相似文献   

19.
行政复议法自颁布实施以来,对于保障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促进依法行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行政复议范围过窄、行政复议机构独立性差、行政复议程序行政化色彩浓厚等缺陷,应加以修正。一、行政复议范围设置的缺陷及其修正从法理学讲,权利是人们为满足一定的需要,追求一定的利益而采取的一定行为的资格和可能性。权利归根到底是受社会经济关系所制约和决定,“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马克思语)。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社会将为公民提供越来越多的权利享有和权利实现的机…  相似文献   

20.
王梓瑶 《活力》2011,(14):80-81
为了完善和发展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两种制度本身的缺陷,依法妥善化解行政争议,进而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阐述了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在地位上的相互独立和紧密联系。并随着法治实践的深入,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在制度和实践衔接上。如在受案范围;追加第三人等问题上暴露出一些冲突与不足,由于二者在制度适用,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