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我国民众对从香港"占领中环"事件的态度可以证实我国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不是充满自信,也不是完全不自信。从群体的角度来看,我们中国人当中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大有人在,不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也不乏其人。而且内外反动勾结势力是造成我们中国人当中一小部分不相信甚至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具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他认为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和实事求是的产物,它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教训,已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并深得人们拥护。他提出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通过发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坚持用事实说话。邓小平的论述告诉我们,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3.
从1982年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化。十八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三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全面的阐述,提高了全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坚定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勇气。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对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优势进行了反思和探索。我们应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优势的主观前提;坚持物质、政治、精神文明一起抓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优势的根本手段;坚持改革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优势的强大动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优势的政治保证等方面来理解和把握邓小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优势的理论。这对于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述,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论述上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表明了我们党对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坚定的自觉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探索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逐步形成的一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设处于重要突出地位。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体系,该《决定》提出了坚持和完善各方面制度的根本遵循,并着重强调了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的重要性。本文分别从全球视野、传统视野、理论视野和科学视野四个维度依次展开了基于新时代国内外经济发展客观趋势及其规律的视野拓展,植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视野拓展,基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视野拓展,以及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完整科学体系的视野拓展。本文试图在阐明制度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的视野,以更好实现《决定》规定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7.
陈印 《宁波通讯》2013,(3):68-69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要求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概念自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后,学术界展开了广泛的探讨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文章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分期、科学内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和意义等五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简要的梳理。  相似文献   

9.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1]深刻阐述了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公信力是政府的立身之本.十八大提出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的自信和政府公信力的自信.为此,本文从政府公信力的基本理论入手,研究当前政府公信力的现状,从理念、行动和制度三个层次提出构建政府公信体系,打造政府公信平台,从而增强“自信时代”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增强和坚定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这四个自信内涵丰富,意义重大,彰显出我们党在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定力,表明我们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目标.为此要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徬徨;坚持全面治党、 惩治腐败不放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不断改善民生不懈怠.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西方三权分立体制的本体论分析,表明基于“人性阴暗意识的不正确性、政治普世价值的不完全性、权力分立制衡的不完善性、竞争政党制度的不科学性”四个维度构建的三权分立体制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完美.同时指出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必须认清西方政治制度的体制性弊端,打破对西方国家的体制和道路崇拜,增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13.
张敏  王志刚 《理论观察》2014,(5):146-148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作为社会发展前沿的最敏感,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大学生是执政党最重要的青年群众基础,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思想认同程度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稳定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成败。  相似文献   

14.
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这条道路、这个理论体系、这个制度,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奋力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相似文献   

15.
刘振威 《魅力中国》2014,(2):324-32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九十多年的艰辛奋斗、探索实践中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在长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锤炼得愈加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强底气。“三个自信”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选择,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坚定“三个自信”是执政党实现伟大目标的根本要求,是人民创造美好未来生活的现实保证。  相似文献   

16.
从“中国之制”向“中国之治”转变,映射出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国之治”涵盖了“目标与经验”“特色与影响”“本质与基础”等方面,其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之治”的根本立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依托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此外,探讨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中国之治”中的伦理意义,有助于深化理解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并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提供价值支撑。  相似文献   

17.
西方话语中的“中国模式”总体来说具有否定的倾向.本文以马克思晚年书信的内容来论证“中国模式”的合理性,并从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启示“中国模式”的构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18.
《新西部(上)》2017,(8):86-86
7月26日至27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相似文献   

19.
兰颖 《改革与开放》2016,(22):48-49
当代中国正在现代化道路上寻求和谐的发展道路,形成科学的发展理论,建设合理的发展制度,以实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为使上述三种自信有理可依,本文试图以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为视阈重新审视现代社会的内涵和运行机制.这既是确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应然之义,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实然之需.  相似文献   

20.
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26日至27日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