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市场条件下,凡是有利可图的买卖都会有人去炒作和造假,无论古今中外都逃脱不了这一客观规律唐代诗人杜牧曾经写过一首《江南春》的七绝:千里莺啼绿映红,山村水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描绘南北朝时期南朝首都建康(今南京)一带佛教的兴盛。佛教徒在印度原本没有僧籍、寺籍、度牒一类的身份证制度。公元前2年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出家为僧尼者可以享受免除赋税和徭役的优惠待遇,导致南北朝时无数百姓投身佛门,减少了纳税户数,  相似文献   

2.
本文概述了崆峒山三教文化融通的历史沿革,分析了崆峒山地区儒释道融合互补的建筑特色;多民族、多宗教的交融互渗,兼容并包,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质.认为三教融合互补的原因在于三教文化的基本核心均具有教化与资治的共同内涵;崆峒山三教共存共尊现象的存在价值在于具有多宗教融合的文化价值,具有文化旅游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概述了崆峒山三教文化融通的历史沿革,分析了崆峒山地区儒释道融合互补的建筑特色;多民族、多宗教的交融互渗,兼容并包,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质。认为三教融合互补的原因在于三教文化的基本核心均具有教化与资治的共同内涵;崆峒山三教共存共尊现象的存在价值在于具有多宗教融合的文化价值,具有文化旅游价值。  相似文献   

4.
审美判断具有鲜明的主观性,受人的主观目的、情感、立场的影响,体现了一种价值关系。这种意义上的审美判断叫做主观主义审美观。然而,主观主义审美观无法解释艺术以及生活中诸多的审美评比。相当多的哲学家极力想证明审美判断具有客观性标准。笔者认为如果审美判断没有标准,将会导致审美教育和艺术评价失去逻辑基础,从而陷入混乱。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只能是诉诸于逻辑和理性反思,从而达成审美判断具有客观性的共识。  相似文献   

5.
笔者通过搜集整理,从《全唐诗》中挑选出652首提及唐代女服色彩的诗歌,并结合唐代的绘画、雕塑及一些历史文献,对唐代女子的服装色彩应用状况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总结出唐代女子对服装色彩的喜好和搭配状况,以及这些用色的特点.进而根据色彩应用状况和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分析得出了唐人对服装色彩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6.
南朝是中国诗史的重要时期。谢灵运是当时第一个大力创作山水诗的人,他的山水诗,大都出自他当永嘉太守,隐居故乡及出守内史临川时游览所作。他的诗今日可见到的有九十多首,其中山水诗的比例最大,其山水诗有三个特点:一是题目的内容基本上交代了游览的地点以及游览方式;二是诗歌的结构以叙事—写景—抒情的模式展开;三是诗中对时间更替、季节变化有独特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杨晓雪 《魅力中国》2010,(32):276-276
水是古典园林的组成要素中最具灵性的部分,“无园不水”、“无水不活”,历代造园都注重水在园林中的应用。在古典园林中,水和建筑、山石、植物构成了独特的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8.
路尧 《黑河学刊》2013,(9):41-43
魏晋玄学作为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潮流,对当时的审美意识,文学题材乃至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发生了微妙的影响。因此,探讨魏晋玄学对山水意识所发生的影响,将有助于了解哲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如何对审美观念及文学艺术的发展过程起着重要的促进或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9.
西南苗族服饰的图案稠密、色彩斑斓、内涵丰富,是苗族认识自然与社会的载体,是苗族历史的存根.西南苗族服饰其款式特点、社会功能、艺术品味几方面在苗族服饰中颇有代表性,呈现出苗族服饰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远的审美意境,实现着苗族服饰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吕琛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2(4):125-127,130
中国古代山水诗充满着灵性之气,充满着儒、道、佛的精神思想,成为古代诗人逃避现实、抒发胸臆、寄托情思的媒介,具有别具一格的文化传统和内涵。  相似文献   

11.
西南苗族服饰的图案稠密、色彩斑斓、内涵丰富,是苗族认识自然与社会的载体,是苗族历史的存根.西南苗族服饰其款式特点、社会功能、艺术品味几方面在苗族服饰中颇有代表性,呈现出苗族服饰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远的审美意境,实现着苗族服饰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道(重“神”轻“形”)、舞(气韵流动)、空白(虚实相生)三方面论述了中国画与雕塑在意境中的审美融合.认为中国画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意象”思维与写意手法以及崇尚意境的审美追求,既不同于西方的“具象”思维,也不同于“抽象”思维,而是出于二者之间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中国画在观察事物、塑造形象和表现手法上,也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这同样也是雕塑艺术的灵魂,可以说在“尚意”这一点上,中国画与雕塑达到高度契合.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道(重神轻形)、舞(气韵流动)、空白(虚实相生)三方面论述了中国画与雕塑在意境中的审美融合。认为中国画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意象思维与写意手法以及崇尚意境的审美追求,既不同于西方的具象思维,也不同于抽象思维,而是处于二者之间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中国画在观察事物、塑造形象和表现手法上,也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这同样也是雕塑艺术的灵魂,可以说在尚意这一点上,中国画与雕塑达到高度契合。  相似文献   

14.
田禾 《魅力中国》2009,(15):182-182
唐代的科举入仕是官僚选拔形式的一种,唐代律令在科举的科目,考试形式,参加资格和入仕程序上都有着详细的规定,说明其在唐代已发展成较完善的选官系统。但科举录取人数少、应试难度大,在当时入仕形式中并不占主流。  相似文献   

15.
余冬林 《老区建设》2014,(24):17-18
唐代士人积极入世,追求建功立业。从初唐、盛唐至中唐,一批批文人士子纷纷奔赴边塞投身军旅。骆宾王前驱先路,陈子昂接踵其后,揭开唐代边塞之旅的序幕。盛唐时期,边塞之旅进入高潮。如王维、高适、岑参等曾两度出塞。及至中唐时期,盛唐时的幽州河朔塞外地区,已成为藩镇割据之地。兵燹不断,生活艰苦,文人士子立功边塞的英雄气概已消失殆尽,边塞之旅也随之衰歇,李益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6.
科举制度始创于隋朝,延续至清,历经1300年之久.唐代科举制度为唐前期的政治稳定和文化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其存在的弊端也对后世产生了诸多影响.本文重点考察其所带来的弊端,这对反思和完善我国当前人才选拔机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该文通过对唐代不同时期历史文化背景的分析,指出唐锦装饰纹样的变化,是从初唐时的走兽纹,到盛唐时的禽鸟纹、花卉纹,再到中晚唐时的写实花鸟纹,从而论证这一变化过程就是一个织锦纹样从充满异域风情、高度理想化渐趋于民族化、世俗化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维持生存,离不开公司管理的制度化和条理化。管理者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公司管理实现制度化、条理化的同时,恰当发挥管理者的作用。文章首先从学者们对管理及管理者的研究出发,分析管理及管理者的含义,再从竞争角度对管与理的融合进行剖析,最后从六个维度对管理者的道器变通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唐代体育之所以繁荣发展,是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的.这就是: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为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兼容并包的思想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文化氛围;科举制成为体育发展的一个推动力;国际文化交流促进了体育发展;多民族文化交流丰富了体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门喜 《魅力中国》2013,(25):103-103
唐朝不仅是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而且是中国古代绘画全面发展的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艺术已经从神的世界走向了人的世界,宗教壁画的发展也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通过对吴道子和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描述。使我们对唐代洞窟壁画有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