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关注目前中国经济区划生态时发现,由地方政府主导的经济区划活动,已经逐渐演化成各地方政府通过政策博弈的竞争方式申报级别更高、规模更大的经济区来争取更多经济资源和政策支持的区划乱象,文章针对这一现象进行理论分析后认为,目前指导中国经济区划活动的理论依据由于过分强调经济区划所引发的经济增长和忽视交易成本,致使经济区划理论的分析框架失去了“均衡”的约束,这也是导致中国经济区划乱象理论缺位的主要原因.而引入规模扩张与交易成本冲突的经济区划理论分析框架,可以建立起经济区适度规模发展的均衡条件,希望以此进入经济区划的决策系统,指导决策者做出合理的区划决策.  相似文献   

2.
水土保持区经济区划的初步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区划的概念和类型所谓区划,乃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完成一定任务,并且根据一定标志和原则,而把国家的领土划分为若干地区的分区而言。由于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所要完成的任务的不同,并且由于所依以进行分区的标志和原则的不同,区划便有了种种的类型:即综合经济区划、部门经济区划、局部经济区划、行政区划和自然区划等等。  相似文献   

3.
在阐述生态经济区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有关生态规划文件,构建了黄土高原区县域生态经济功能区划的指标体系,并选取了较为流行的区划方法——聚类分析法。通过对吴起县的实证分析发现,该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可用于黄土高原区县域生态经济区划。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后,地方政府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主导力量,"市管县""撤县设区"等行政区划调整政策成为推动城市化的主要手段。但是,对于城市发展中的政府作用和区划调整,既有研究基于多方治理视角,多持批判和否定态度。文章以主体行为视角来考察地方政府的作用,并提出了区划调整推动城市化发展的逻辑框架。研究发现,通过区划调整,地方政府实现了从城市型政区向地域型政区的转变,利用权力的集中化以及城市增长极的扩散效应,推动城乡融合和一体化发展。同时,通过实证表明,区划调整带动了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社会管理、居民意识向城市属性转变,最终实现了"真"的城市化,验证了"政区合并先导型城市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经济区划是依据各地区历史形成的经济联系,自然条件的差异,社会、经济及资源条件的相互关系,在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前提下,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所进行的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区划。其目的是指导各地区经济的定向发展,使生产力得到合理的空间配置。因此,新疆的经济区划与规划布局,应该和地区经济开发这个主题结合起来,并服从于经济开发这个主题。从这一点出发,对于新疆经济区划与规划布局的设想,必须在遵循经济区划与规划布局的一般  相似文献   

6.
青海省灾害环境区划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丽东 《经济地理》2002,22(6):684-687
以青海省现行综合自然区划和经济区划为基础,强调了青海省灾害环境区划的多因素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在区划思路和区划原则的指导下,对青海省灾害环境区划方案进行了初探。  相似文献   

7.
城市安全问题在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隐患之一.一直以来,应急预案在解决城市安全问题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然而在应对城市突发事件时,应急预案则缺乏有针对性的行动决策.文章从城市空间角度对城市安全问题进行思考,提出城市应急空间区划这一概念,并对其概念以及应用等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试论经济区划的现实意义及其发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丁四保 《经济地理》2001,21(6):641-644
通过分析经济区划工作在以往的局限性,针对我国今天的经济发展形势,认为经济区划是政府必须坚持的工作,而且对于解决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障碍,经济区划有其特别的重要性。文章提出了认识经济区划工作的新观点和大致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9.
基于AHP模型的生态经济区划研究--以唐海县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AHP模型的基本思想和原理,构建了生态经济区划指标体系,建立了生态经济区划研究方法,并以唐海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为例,运用上述指标体系和区划方法,将唐海县划分为沿海滩涂养殖及水产品开发示范区,精品农业种植、建材及造纸综合发展示范区,种养结合生态农业及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区和高效旱作农业种植示范区。  相似文献   

10.
在人类共同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等困境的今天,海洋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因为它能提供包括蛋白质、能源、矿藏以及空间等人类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一切资源。因此,应将海洋纳入经济区划的视野,作为一个独立系统进行综合规划、开发和保护。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有关部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已经为海洋纳入经济区划创造了条件。 一、中国3次经济区划均忽略了海洋 经济区划,也称国土规划,是经济地理和经济学界研究的内容。由于我国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南北、东西差别都很大,因而宏观经济部门和学术界历来对经济区划非常重视,依据地理位置、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指标进行国土的单项或综合分区,作为国家政策制定和实施、经济布局和建设的基础。20世纪  相似文献   

11.
环保性的相关决策及绿色产业是未来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必须重视的议题。因此,运用并行工程的概念构建了一套新产品进行绿色设计时评选开发方案的评估模式,并结合模糊理论及灰色系统的理念与方法以处理决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及评估过程中信息不完整性的情况,最后以模拟的方式完成此评估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和制订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首先要弄清楚地区经济这个概念。所谓地区经济概念有两个含义:一是按照行政区划而确定的地区经济,这是我们多年来所实行的经济管理体制所产生的结果;二是按照地区条件,通过经济的自然联系而形成的经济区划。如以山西为中心的煤炭工业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以广州为中心的特区等等。按照经济联系所划分的经济区,它与行政管理区划有时是一致的,有时不一致的,前者往往超出后者的联系范围。我们现在讲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地区范围主要是按照区划讲  相似文献   

13.
环保性的相关决策及绿色产业是未来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必须重视的议题。因此,本文运用并行工程的概念构建了一套新产品进行绿色设计时评选开发方案的评估模式,并结合层次分析法、模糊理论及灰色系统的理念与方法以处理决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及评估过程中信息不完整性的情况,最后以模拟的方式完成此评估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推动城市绿地的可持续建设,实现城市绿地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和未来我国城市绿地发展的一个颇具挑战性的焦点议题。目前学术界关于"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较混乱,阻碍了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文章提炼出"城市绿地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城市绿地"和"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三个具有普遍性的内涵各异、内在关联密切的核心概念,分别进行主题性的分析解读,通过理清核心概念间的整体逻辑,初步建立我国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概念框架,以期对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政府实施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政治沟通是政治系统的"中枢神经",是政治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政府决策过程的各个阶段,政治沟通都相伴而生并影响着政治决策.本文以乌坎事件为例,运用政治沟通理论分析政治沟通在政府决策过程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环保性的相关决策及绿色产业是未来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必须重视的议题.因此,本文运用并行工程的概念构建了一套新产品进行绿色设计时评选开发方案的评估模式,并结合层次分析法、模糊理论及灰色系统的理念与方法以处理决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及评估过程中信息不完整性的情况,最后以模拟的方式完成此评估模式.  相似文献   

17.
技术要素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在分析其供给和需求时,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场失灵。而高新技术"产品"作为技术"产品"的一个特例,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因此政府在发展高新技术过程中,对高新技术"产品"的供给的介入是逻辑的必然。  相似文献   

18.
我国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区域政策差异显著,其政策形成是由地方政府主导并与中央政府、企业和民众利益博弈决策。各博弈主体均有不同利益诉求,分别表现为绩效考核、公共财政、经济发展与民生诉求,均对社会基本养老保障供给产生不同性质与大小作用力,而地方政府决策逻辑是在与各主体利益博弈基础上寻求平衡决策。在假设经济发展与民生诉求为固有矛盾前提下,现阶段地方决策是在公共财政与民生诉求间平衡,但当绩效考核与公共财政因素变化,或各利益诉求均有利于或均不利于社会基本养老保障提供的极端情况时,地方政府会有不同决策选择。  相似文献   

19.
"三权分立"是美国政治体系最重要的政治原则,也是美国预算决策的基本原则。分权是为了防止权力滥用,以"三权分立"为基础,联邦政府、州和地方政府的收入支出及预算过程得以约束并互相制衡。鉴于此,中国应针对预算管理法治化方面的不足,积极建立起防止预算权力滥用的分离制衡机制,确保公共资金的效率运营,完善政府间财政关系相关法律制度,明晰各级政府收入支出责任。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公共政策实践中,政策冲突与政策滞后现象屡见不鲜,这既凸显出地方政府官员的短视行为,更反映出政府被动"回应式"的应急管理的弊端。在"回应性政府"治理模式下,政府在政策系统和政策实施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表现为政府决策重"回应性"、缺少"前瞻性"。政策冲突与政策滞后现象要求政府模式转型,从"回应性政府"向"前瞻性政府"转变。本文以政策冲突和政策滞后为切入点,分析"回应性"政府的弊端,并探究如何从"回应性"政府走向"前瞻性"政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