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理念,对职业院校办学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结合如今校企合作的现状和问题,分析黄炎培职教思想对当前校企合作的启示,旨在对今后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一些启发,帮助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近几年我国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综观我国和发达国家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探索及发展现状,我国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方面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与瓶颈,亟需采取一系列诸如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倡导各级政府积极参与和作为、建设和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措施,从而建立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今我国已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文章从东风乘用车公司的校企合作实践出发,探讨职业教育"三层次"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三位一体"的顶层设计,通过"四个共同"的管理策略打造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共同致力于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优化。  相似文献   

4.
<正>宁波职业教育在全国享有盛誉,已经成为宁波教育的一张靓丽名片。这是宁波职教人长期来埋头苦干、踏实奋进、勇于探索、敢于突破的成果。2013年底,教育部正式批复成立宁波国家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试验区。宁波职业教育要以试验区建设为契机,根据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以优质职教为目标,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线,推进关键领域改革创新,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追求卓越,争创一流,打造优质职教品牌,构建现代职教体系。  相似文献   

5.
《宁波通讯》2014,(4):22-25
宁波职业教育是国内较早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参加人才培养整个过程。据统计,目前全市48所职业院校已与150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一些企业还将企业实验室和生产线搬进了校园。“人才共育、就业共担、资源共享”,这一全新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使我市职业教育迅速崛起,引起了全国职教界的关注,被称为“宁波模式”,并得以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相似文献   

6.
王治力 《特区经济》2015,(2):159-160
近年来,职业教育得到了政府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加大了职业教育的推广力度,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办学形式日益多样。学校模式、企业模式、合作模式是职业院校中最主要的三种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较好地降低了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压力,得到广大师生的广泛认可。本文先对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概述,然后对其实践进行探讨,最后提出了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策略,希望能为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推进高校校企合作发展,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外部保障机制,同时还要加强管理和监督。其次要建立引导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激励机制;搭建平台,加强对校企合作情况的监督与评估。积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全过程;努力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并使双方充分享受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带来的成果。校企双方的合作才会有活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才能健康、深入的开展下去。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和职业教师的种类、培养与继续教育体系并进行了评价。认为德国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对我国的启示是: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并举,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提高兼职教师数量和职校教师的地位;加强校企合作,完善法规制度等。  相似文献   

9.
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然而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度不高,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教育部在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会议上再次强调"校企合作"、 "行业参与"等话题.成为各界热议的焦点.  相似文献   

10.
张筠  鲍相龙 《中国西部》2014,(16):40-43
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成就人的事业。我国教育家黄炎培认为:"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沟通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处于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如何遵循教育规律特别是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牢固树立"大职教"观念?如何建立"大职教"发展体系,适应社会变革对人才发展的需求?如何向职教先进发达国家学习、借鉴"大职教"的发展理念和经验?如何以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大职教"增强职业教育发展的吸引力,让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相辅相成、齐头并进?所有这些,考量着我们的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11.
周泓 《天津经济》2014,(10):44-47
天津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多年来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要努力在深入贯彻国务院决定和全国职教会精神、进一步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与综合改革上走在全国前列.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教育结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必须加大政府主导和政策配套力度,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调动各方面特别是产业界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营造全方位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制环境、政策体系和社会氛围.本文紧密结合天津产业发展和职业教育实际,对加快建设天津现代职教体系保障措施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互联网+职业教育"背景下,高职智慧化学习空间是智慧课堂的实践载体.文章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为宗旨,构建一种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莫比乌斯环"式智慧化学习空间,旨在体现学习空间组成要素的融合性和智慧性.文章阐述了"莫比乌斯环"式智慧化学习空间的构建思路、应用目标和应用保障,为高职教...  相似文献   

13.
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础与灵魂,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未来的制造业模式将会发生极大改变,这对校企合作如何培养人才提出新的要求。校企合作模式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造价值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以广东省佛山市为例,从校企合作的发展现状、原因分析以及对策建议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校企合作模式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在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宏观背景下,广西中职教育却面临着招生难、就业质量低、学校专业设置落后、教师专业技能匮乏、校企合作不畅等困境。造成这种后果的根本原因是学校缺乏创新意识.管理低效。要改变现状,学校必须摒弃固有的管理模式,引进企业经营战略,开拓思路,突破招生瓶颈,改变教师的引进体制,组建职教集团,实现校企合作的良性互动,同时打造学校品牌。使学校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5.
校企合作是以市场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的一项有力措施。积极发展校企联合办学需要法律的支持,制定校企联合办学法规,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同时,修改和完善现有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有利于切实维护实习学生合法权益和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在校企联合办学中的作用,从而推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教学实践发展的一个方向。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客观要求,是教育为学生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必然选择。通过校企不同层次的合作,高职院校可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育高技能型人才、实现毕业生就业从学校到社会"无  相似文献   

17.
吴丽丽 《魅力中国》2013,(34):196-196
校企合作是利用职业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新型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特征,也是现阶段国内外职业学校主要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战略。深入探究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稳定长期的合作机制,对社会经济、学校、企业、学生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前,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主题是如何进行深度的校企融合。职业院校必须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寻求"校-企"结合点,发挥优势互补,才能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文章以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德合作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双元制"BSH项目为例,系统分析了该校如何建立"政府主导,以企为主,校企联动"的合作平台的全过程,对创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具有较好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尹言斌  刘慧 《魅力中国》2011,(8):189-189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理念,是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产物,也是我国职教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领域。十堰市应用科技学校实施的订单培养、冠名班、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使企业、学校、学生在合作基础上达到了互利共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相似文献   

20.
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和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促进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目前的校企合作的有效和可持续发展仍然面临很多困难。文章首先阐述了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美国校企合作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借鉴意义,最后分析了政府在培育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管理中应采取的措施,希望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起到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