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6 毫秒
1.
分析了森林碳生产的劳动力、资本、土地等主要构成要素,从森林碳生产函数出发,从要素价格、要素之间的替代性、要素环境等3个方面研究了森林碳生产的要素流动机理,提出通过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提高森林经营者的碳生产认知、完善森林碳生产土地要素管理、保障森林碳生产资金投入、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等5个方面来保障要素合理有效流动。  相似文献   

2.
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必要性及意义,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与难点,提出几点思考:通过完善政策与法规、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完善地方补偿、多渠道筹措资金、完善森林生态公益性产品服务体系等途径,探索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良性运行机制,为生态效益补偿实施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  相似文献   

3.
森林碳生产的属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森林碳生产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低成本选择,探讨了森林碳生产的内涵,指出森林碳生产的自然属性源于森林整体上具有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公共品特征、外部性特征、稀缺性特征构成了碳生产的经济属性,对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森林经营者收入、社会就业等方面的影响共同组成了碳生产的社会属性,而且这三大属性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相似文献   

4.
森林碳生产的激励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指出森林碳生产的激励原因在其经济属性,包括公共物品特性与生产的正外部性;运用供求曲线对森林碳生产进行经济解释;论证了产权制度安排与碳价格给付的森林碳生产激励办法;指出产权制度安排激励办法的现实困难,提出尽快开征碳税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浅谈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及实施步骤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本文通过对当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几个重点和难点问题的分析和述评,提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应通过国家定政策定标准;分步实施,逐步到位;完善补偿税费征收;加强补偿费使用管理及监督四个步骤来实现。  相似文献   

6.
在论述补偿构成、补偿实质等基本问题之后,以成本构成理论为依据,根据目前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中国森林生态产品补偿标准发展的5个阶段(现行标准、管护成本标准、简单再生产标准、全额生产经营成本标准、效益补偿标准),以便进一步完善中国森林生态产品补偿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7.
开展森林生态补偿政策文本的量化研究,有助于改进政策机制、支持可持续发展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文章运用政策文献量化方法,构建森林生态补偿“政策结构-政策内容-政策工具”三维空间分析框架,利用NVivo 11 Plus对1978—2023年颁布的141份中央层面的森林生态补偿政策文本进行多维度的量化分析,全面系统地揭示政策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研究发现:(1)中国森林生态补偿政策文本发布数量呈现波动式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政策文本发布类型以部门规章为主,发文主体呈现层级高、多元化和政策联合决策聚焦于高层级部门的特征。(2)每个阶段的政策内容与社会经济背景密切相关。政策探索阶段主要关注法律法规制定,政策加强阶段开始以生态效益为导向,政策深化阶段注重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3)从政策工具来看,管制型、市场型、自愿型政策工具存在一定的失衡现象,分别占46.15%、46.83%、7.02%。文章提出森林生态补偿政策应强化政策主体的协同合作、探索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创新政策工具和市场机制等政策启示,以期为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补偿政策机制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关于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央财政在3年试点的基础上,2004年正式建立了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通过介绍我国公益林结构、区域分布及补偿现状,分析了公益林管理与成效,总结提炼各地实施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经验,提出生态补偿制度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及完善森林生态补偿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森林碳生产的认识、方式与政策保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森林的生产实践活动伴随人类社会文明进程变换其利用方式,森林减碳利用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引人关注。森林碳生产作为森林减碳利用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森林生态文明的实践进步。本研究从生态、社会、经济等3个方面认识森林碳生产,分析人工造林、森林灾害防治、延迟采伐、土地利用变化等4种最为主要的碳生产方式,提出完善人工造林激励政策、完善采伐限额制度、采取适当的碳税和碳补偿政策、建立有效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等4个方面的政策保障,进而更好地发挥森林在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森林生态系统生态补偿标准研究——以伊春林管局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生态补偿标准确定依据的比较分析,认为生态补偿应以成本补偿为主,并考虑森林生态区位的重要性,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分、林龄等自然属性来制定差异化的补偿标准。在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生态区位和森林生态效益调整系数的基础上,构建了森林生态系统补偿标准计算模型,并对伊春林管局森林生态系统补偿标准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1.
森林生态补偿方式运行实践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阶段建立长久有效的森林生态效益经济补偿机制已成为推进中国林业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性措施,并受到政府及广大学者的高度关注。文章阐述了中国森林生态补偿方式的运行现状,重点分析了现阶段国内森林生态补偿方式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认为完善政府财政支付体系、制定科学的补偿标准、明晰产权机制以及与市场化补偿相结合是未来森林生态补偿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西藏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生态补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维持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在我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采用西藏最近的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定量计算了西藏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并结合西藏森林资源状况和现行的生态政策,实证分析西藏的生态补偿制度,提出分阶段、分步骤地实施补偿的具体建议,为西藏生态补偿政策的制定和补偿标准的出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在法理上存在明显的法律冲突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如何因地制宜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介绍福建省在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如下游补上游的创新,超前的分级保护,补偿类别的细分。对这些做法进行法律评价:下游补上游是市县政府履行一部分补偿基金筹集职责的好办法;比国家早四年多提出对公益林的保护分三个等级;分析存在的不足,如没有补偿标准的增长机制,补偿标准大幅落后于相邻省份;模仿中央财政管护补偿的模式,使得征用补偿落空;国有公益林得到了不应得的征用补偿(即产权损失补偿);没有专门的公益林补偿管理机构;公益林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的位阶不合法。  相似文献   

14.
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涉及多方相关利益者,了解不同利益相关者对该政策的态度与认知,对进一步完善该政策、提高政策实施效率提供客观依据。文章以江西省和铜鼓县、以及三都镇大槽村为三级调查对象,采用参与式调查分析方法,以受偿方的利益相关者为重点,分别对省、县、乡林业管理部门,村委会、林农以及木材加工厂等利益相关者进行半结构访谈、关键人物访谈、群体讨论和问卷调查,在整理相关利益者各自看法基础上,分析问题存在的根源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国内,森林资源非常有限,并非绝大部分都分布在经济欠发达区域。如何才能够为森林生态效益的提供者给予一定的补偿,实现生态的公平性,建立出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就显得尤为关键,同时这也是国内外研究的焦点话题之一。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对森林生态补偿现状进行分析,然后从问题出发,通过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制度建设来完善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农业生态补偿有两大基本原则,即污染者付费与受益者付费,我国以政府买单为主的实践方式不可持续,农业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构建有助于农业生态区域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方法]从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性理论、生态价值理论论证实施农业生态补偿的必要性,运用DPSIR模型阐述农业生态补偿产生的必然性。[结果]通过对苏州农业生态补偿实施情况的总结,发现苏州市在农田、水源地、湿地、公益林保护等农业生态补偿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政府主导的农业补偿模式存在补偿主体单一、补偿标准研究滞后、长效机制欠缺等问题。[结论]基于此,提出苏州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建设的思路:一是完善苏州农业生态补偿主体和方式的选取以及标准的制定,二是通过优化生态补偿资金支付方式与使用途径,将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农业等环境友好型产业纳入农业生态补偿的范畴,引导并推动其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三是从行政激励、法制建设、政策保障、氛围营造等方面完善苏州农业生态补偿保障体系,最终形成苏州农业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中国采取单一的公共财政途径对森林生态效益进行补偿,显得过于单纯化,应积极探索引入市场机制,寻求一些利用市场手段实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有效途径。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森林碳汇项目、森林水文流域补偿、森林生物多样性交易、森林生态旅游、提高森林的综合效益的介绍,探讨中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市场化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土地是移民最重要的自然资本,也是维持生存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但在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土地补偿中存在很多不公平的做法,包括补偿面积小于实际淹没面积、因投资主体多元化和移民安置周期长导致同地不同价、安置模式导致的土地补偿价格差异、新老政策交替与政策滞后导致的政策差异、土地补偿款兑现导致的个体差异、附着在土地上的隐性收入无法得到补偿等。上述不公平的做法导致移民心理失衡,存在诱发社会稳定风险的可能。为了规避社会风险,需要采取制度与安置模式创新等措施,保障基线公平、弥合参照公平,实现水库移民工程与水利水电工程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9.
兰坪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但在补偿的范围、补偿的标准以及补偿资金的使用与管理等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通过对兰坪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明晰产权,科学管理;科学评价,提高标准;拓宽渠道,加强监督;转变职能,加强服务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