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假洋品牌”现象分析及其转型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消费心理学以及当代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型企业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假洋品牌"现象萌发的前因后果;以欧典地板被揭发为"假洋品牌"等案例说明"假洋品牌"对企业发展的危害性,阐述了"假洋品牌"现象终将消亡的观点;对现存的"假洋品牌"企业从宣传、营销等多个角度探讨了其转型的发展方向,为国内中小型企业创业者提出了一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
近日,《中国质量万里行》投诉热线接到消费者举报,3月13日将在北京开展的第九届京正孕婴童用品展览会有一些假洋品牌的羊奶粉企业报名参展。这些企业都是打着国外公司的旗号,利用消费者盲目崇拜洋品牌的心理,胡乱进行洋背景宣传,误导消费者。希望※中国质量万里行》派记者调查,向社会揭露真相。  相似文献   

3.
2005年3月,洋品牌产品如雀巢奶粉、宝洁SK-Ⅱ等因为质量问题相继在中国市场触雷,引起中国消费者对"洋品牌就是代表优质产品"这一观念产生怀疑.最近,索尼数码相机产品缺陷导致索尼神话的破灭再度引发我们对洋品牌产品质量的思考.究其根源,是因为我国尚未建立有效的技术贸易壁垒体系,没有制定全面保护消费者人身安全的技术法规、标准,无法对洋品牌产品质量进行合格评定,导致跨国公司漠视我国消费者的权益,在我国市场生产、销售质次价高的产品.  相似文献   

4.
洋品牌病了     
不幸的是,实际上并不仅限于2011年——近年来众多重量级的洋品牌丑闻频出,前赴后继地陷入"质量门",已蔚然成为中国市场一大景观。我们不禁要问,曾被中国消费者奉为质量"楷模"的洋品牌究竟怎么了?  相似文献   

5.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局面?是中国消费者没有血性,软弱可欺,还是因为中国人穷得太久了,急于以昂贵的洋品牌来证明自己"富了起来"?还是过于迷信洋品牌,以为"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或者干脆就是毫无主见,盲目随大流消费?  相似文献   

6.
近年,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不仅损害着消费者的健康和财产利益,还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自《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以来,旨在打假的"知假买假"现象在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可谓屡见不鲜,我们称之为"王海现象"。然而"知假买假"者是不是消费者、受不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能否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等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议。要整治假冒伪劣行为,仅靠几个职能部门来打假治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发动更多的群众和职业打假者来依法监督生产经营者。应该本着对知假买假者打假行为认可和鼓励的态度使之适用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相似文献   

7.
关于洋品牌隐性虚假广告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隐性虚假广告入手,着眼于2005年以来众多的洋品牌虚假宣传以及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事件进行分析,旨在寻求一种规避这种高级虚假宣传的方法,呼吁政府和社会以及消费者来正视洋品牌的虚假宣传活动,以此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利,规范我国的市场规则,完善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8.
面对洋品牌的汹汹来势,重新闭关锁国,不让人家进来,自己还要出去,上帝不会给你扔这样的馅饼。让消费者或者商家抵制洋货,这也难。不是消费者不爱国,而是我们综合质量的普遍水平能否与洋人抗衡?当年,谁不以买进口冰箱为目标;如今非洋冰箱不买有几人?总之,对洋货进关、外资控股、洋牌子抢地盘,堵是堵不住的。但是,不能不争。那么,民族工业能否扼制住洋品牌的汹汹来势呢?且看"下文"分解  相似文献   

9.
本文着重从知假买假者是不是消费者以及"退一赔一"的性质上对此问题进行分析,认为"知假买假"者不仅能够在法律上被认可为消费者,而且也在客观上、实质上成了消费者利益的保护者,就应当适用惩罚性赔偿金制度,应当有获得双倍赔偿的权利。  相似文献   

10.
放眼城市的大街小巷,林林总总、虚虚实实的"洋品牌"包罗万象,从皮具、服装,到家具、奶粉,再到零食……"洋品牌"大放异彩。2011年7月10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出了《达芬奇天价家具"洋品牌"身份被指造假》,将"洋品牌"推向了风口浪尖。  相似文献   

11.
一些洋品牌进入中国后,用国内外两个标准管理中国公司,在生产销售环节存在漏洞。而消费者盲目竞购、政府部门监管不力,更让个别洋品牌出现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土品牌"洋务运动的困局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徒有其表披洋皮我国消费者对洋品牌的评价普遍要高于本土品牌,他们将外国品牌与时尚流行、高档、品质好等联系在一起。鉴于此,我国很多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这种思维定势,纷纷主动向洋品牌靠拢,在品牌建设上企图通过徒有其表的披洋皮带来品牌档次的提高,然而最终往往陷入了品牌发展的误区。  相似文献   

13.
关于"知假买假"是否应该获得法律上的赔偿,职业打假者能否定义为《消费者协议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中的消费者,一直在实践中颇受争议。本文主要从"知假买假"的立法目的、市场交易秩序、产生的影响做出评析,笔者认为"知假买假"不应该适用《消法》惩罚性赔偿规定。并提出从国家立法、行政监督、普法宣传三方面完善相关法律规定,保障安全有序的交易秩序。  相似文献   

14.
诸多洋品牌的“中国式定价”,说到底是钻了监管不力的空子。消费者当然要学会通过“用脚投票”来表达对洋品牌双重怀准的抵制,但这不能替代市场监管。  相似文献   

15.
洋品牌崇拜是经济上相对落后国家的共性。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日本也曾陷入"洋品牌崇拜"。在新浪网曾组织的"洋品牌你还信任多少"的调查中,近50%受访者表示已不再信任洋品牌,而最新的网调显示,这一数字已更新为55.2%。  相似文献   

16.
罗永浩微博的潜台词是,不管怎么地,还是洋品牌产品质量好,买了德国的西门子质量不好是自己运气不好,德国的不行,日本的总该没问题吧?洋品牌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享受的"超国民待遇"一直为国人诟病。在中国,为了吸引外资,一些地方和部门为洋品牌开辟"绿色通道",对其质量的检验、监管很多地方不到位。  相似文献   

17.
一双ecco皮鞋,欧洲比国内便宜近一半;一杯星巴克咖啡,北京要比美国贵75%。专家分析,除关税、贸易、运输等方面原因,洋品牌在国内普遍卖得很贵,一些消费者"便宜没好货"、"不贵不买、"不求最好但求最贵"的消费观念,也是助推了国外"超市货"在国内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很长一段时间,在中国语系里,"原装进口"、洋品牌一度是高质高价和信誉保障的代名词。洋品牌和本土品牌的差别就像中国曾经的城乡差别那样明显。  相似文献   

19.
徐孙坤 《政策与管理》2013,(12):116-117
10多年来,净水机在中国市场推而不广,反而频频出现“为卖高价、牟暴利,假洋品牌横行”的市场乱相。未来谁能改变这一现状?  相似文献   

20.
"王海"之后耸立起"何山"。北京的法院为何山当靠山。什么知假买假不是消费者!什么不知假售假不是欺诈行为!法律已正本清源:到你商店买东西就是消费者,你卖假商品就是欺诈行为。谁愿意争论不休,请便,法律就该这么执行;真是痛快,痛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