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湖北边贸市场建设与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界贸易是一个相对的多层次的贸易概念.国际边贸、省际边贸、县际边贸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边贸体系,成为整个商品市场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边贸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138年,汉朝张赛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丝绸之路”,成为中国古代中原地区经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通往中亚、阿拉伯、波斯等地的著名商道.明朝郑和七下西洋,共到过30多个亚洲和非洲国家,扩大了我国同海外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  相似文献   

2.
泉州与阿拉伯国家的交往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宋元时期,泉州就是誉满中外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海外贸易空前繁盛,成为“梯航万国”、“舶商云集”的东方第一大港”,阿拉伯地区则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点。当时阿拉伯地区的各种香料、药物和珍稀宝贝从泉州入境大量输入中国,而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也从泉州输出到阿拉伯地区,并以那里作为中转站,运往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3.
日本会计环境与会计模式对我国会计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日本与我国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已成为我国最为重要的贸易伙伴。两国在历史文化和传统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且两国会计同属于亚洲会计体系,研究日本的会计环境,借鉴其会计模式的可取之处,有利于加快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并对我国的会计改革有所提示  相似文献   

4.
地处东海之滨的宁波,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对外贸易港之一。宁波始建于秦代,即当时的会稽郡。唐时被改置为明州,南宋时易名庆元府,元朝改称庆元路,直到明代才取名宁波府。秦时,宁波已成为贸易港口。唐代,随着海外贸易的繁荣,宁波呈现一派兴旺景象,“海外杂国贾舶交至”。同宁波进行海外贸易最早的国家是日本和朝鲜。当时从日本抵达宁波的航线有两条:一是从九州南下,横跨中国的东海,便可至宁波;二是从九州西北的值嘉岛(今平户岛和五岛列岛)向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贯重视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贸易。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我国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关系不断扩大,贸易额不断增长。非洲和阿拉伯世界是第三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共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目前,除南非和以色列外,我国同这些地区和国家均已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并同其中的42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的贸易协定。在五十年代,我国同该地区的贸易以民间为主;到六十年代,随着一些国家的相继独立,政府间的贸易关系逐步建立起来,贸易额  相似文献   

6.
宋代,中日间商船往来颇为活跃,叶叶扁舟成为沟通中日两国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使者.北宋时,驶往日本的商船,一般是能载六、七十人的小帆船,利用东海的季风航行.到了南宋,由于罗盘针的普遍应用,两国间商船互往日渐增多.宋代对日贸易港口,以明州(今宁波)为主.杭州、温州,泉州等港口,也同日本有贸易往来.宋代,中国输往目本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  相似文献   

7.
广州扼珠江,控南海,地处祖国南大门,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海港,从汉代起经营海外贸易,历两千年不衰,创造了我国外贸史上独一无二的业绩。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武帝时广州叫番禺,当时我国到马来半岛或印度半岛的航路已经开通,岭南货物和南洋诸国的商品在此集散交易,使番禺成了一个富庶的商业都会。  相似文献   

8.
刘文波 《江苏商论》2006,(8):160-161
泉州港在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五代时期是泉州海外贸易史上至为关键的时期。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各国贸易往来的增加,进出口贸易已然成为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但是,不少企业却在海外营销方面面临很大的困难,导致企业发展不平衡,甚至出现破产的情况。文章主要讲述了企业海外营销策略的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中苏两国存在着长期传统的贸易关系,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两国就开始了贸易往来。当时是通过中国东北解放区的贸易机构同苏联的有关贸易公司进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苏两国于1950年签订了第一个政府间贸易协定,双方一直采用记帐换货方式。三十年来,中苏两国的经济贸易关系是在平等互利、互通有无的基础上,根据双方的需要和可能发展的。两国的贸易有起有伏。五十年代,相互间的贸易额基本上是逐年有增长。1959年贸易额达19亿卢布(按当时汇率约合92亿瑞士法郎),占我国当年对外贸易总额的一半,是两国贸易额的最高年份。当时,中苏两  相似文献   

11.
仍将会长期存在--祖国大陆对台湾贸易逆差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来祖国大陆对台湾贸易存在高额逆差,已成为两岸贸易发展中最显著的特征。截止到2002年底,大陆对台贸易逆差累计已达1826.77亿美元,显示出海峡两岸贸易往来严重失衡。从两岸贸易发展总体进程来看,大陆对台贸易逆差主要经历了四个形成与发  相似文献   

12.
宋代中国与朝鲜的贸易往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封建割据,中国重又归于统一了。宋朝建国后,即从海路展开对外贸易,987年,太宗派遣宦官8人,分四路出发,到南海诸国招徕商人。这时,位于鸭绿江彼岸的朝鲜高丽王朝同中国的传统贸易也进一步发展起来。中朝两国山水相连,最早的贸易往来可以追溯到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齐国通过海路从朝鲜输入了“文皮”(虎皮)等特产;而燕国的明刀钱和各种金属工具也大量流入朝鲜。到了宋代,朝鲜为高丽王朝所统治,由于两国政府对双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视,因此,中朝贸易发展到一个新水平。当时,宋与高丽的贸易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朝贡”、“回赐”为  相似文献   

13.
市舶使     
在努力实现对外贸易管理现代化的今天,回溯我国古代海外贸易管理的历史,想必是有益无害的。市舶使正是我国古代海外贸易管理的领先产物。当唐代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之际,为适应客观需要,首先在广州港设置了市舶使,即设官管理海外贸易。  相似文献   

14.
闫旭 《商业文化》2018,(19):76-77
早在宋元时期,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福建泉州的瓷器就成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商品,远销到包括东南亚在内的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15.
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与我国的贸易与投资潜力巨大.近年来,我国与这些地区的贸易往来越来越紧密,然而与此同时,我国企业在南亚,中东地区新兴市场开拓过程中也遭遇到了越来越多的贸易障碍.诸如高额关税,技术性贸易壁垒、不合理的反倾销和贸易便利化力度不足等贸易障碍不断显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与上述国家和地区双边贸易的开展.如何化解贸易障碍已经成为我国企业进军南亚、中东新兴市场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背景· 中国和马来西亚的友好关系和贸易往来历史悠久。据《汉书》记载,远在公元前2世纪,就有中国商人去马来半岛通商。明朝著名航海家郑和7次下西洋,5次在现今的马六甲驻节。当时,我国商人以绸缎、布匹、陶瓷等换取当地的犀角、象牙、燕窝、香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同马民间贸易虽有所发展,但较曲折。1974年5月31日,中马两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马来西亚成为东盟成立以后第一个与中  相似文献   

17.
日本大阪江滋贸易株式会社是在日本的爱国华侨商社,本商社创办于1943年2月,在日本的各华侨商社中是历史上最为悠久的综合性贸易商社.我社在日本贸易界中享有较高的信誉,因此日本的有名商社和厂家与本社有着密切的业务联系,与本社有交易和贸易往来的批发商用户分布于整个日本.同时我社与香港、新加坡、泰国、美国和地区等均有贸易往来.我商社从创办以来重点是与祖国的贸易上,因为本社创办的宗旨是发展中日贸易和密切海外华侨与祖国的友好往来和贸易联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和阿拉伯远隔千山万水,但在世界历史上,却早已记载着中国和阿拉伯人民友好往来的篇章。当西方殖民者还处在“黑暗时期”,中国和阿拉伯人民的文化交流已绽出灿烂的花朵,贸易往来已结出丰硕的果实。一、“盛唐”与大食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高度发展和经济文化的繁荣时期,特别是唐代前期全国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局面,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引起了周围各国强烈的反响,吸引了东、西方一些国家的使节、留学生、商人和僧侣,他们长途跋涉,奔向中国。当时的长安、洛阳、广州等地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的中心。唐代的中国在世界上影响  相似文献   

19.
每年在广州举行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是我国进行对外经济交流的一个有效方式,是向全世界展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的重要场所,是同五大洲人民增进相互了解的良好渠道。这是贸易的盛会,友谊的桥梁。自一九五七年创办以来,规模不断扩大,产生了愈来愈大的国际影响,为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贸易往来,贯彻毛主席的革命外交路线,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万恶的“四人帮”为了实现其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的罪恶阴谋,也把黑手伸向了广州交易会,疯狂地进行破坏,其罪行必须彻底清算。  相似文献   

20.
秦汉时期广州对外贸易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广恩 《江苏商论》2005,(5):161-162
秦汉时期,广州已经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秦始皇开凿渠道,迁徙居民,设立行政机构,奠定了广州外贸港口城市的地位。两汉在秦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广州与海外诸国贸易,无论来广州贸易的国家,交易货物的品种,交易的规模,航海的技术,均比秦朝有了长足的发展,从而巩固了广州作为中国古代主要外贸港口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