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国际服务业通过项目外包、业务本土化等方式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我国正成为外商服务业投资的新热点。政府必须在宏观发展战略方面及早规划、体现,综合运用产业发展政策,优先发展战略性服务业,培育服务业增长的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2.
《现代商贸工业》2016,(34)
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接受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形式。我国政府也通过各项优惠税收政策给予国际服务外包行业大力的支持。但是国际服务外包业务一方面会促进各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另一方面也可能会给示范城市带来产业关联弱化、同质竞争等不良影响。因此,在分析国际服务外包产业与国内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特征基础上,筛选了技术进步、产业规模、产业关联度和就业吸纳等四个选择的基准和六项指标构建了相应生产性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指标体系,最后利用西安市数据进行了生产性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指标体系验证,以期为各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实现全球和区域产业链互动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主导产业的选择直接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高级化。文章采用DEA模型和投入产业数据分析评价云南服务业主导产业的选择,认为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信息服务和软件业,其它产业中金融保险业、租赁商务服务业、综合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接近或达到效率的前沿面,依托云南现有的资源能够作为主导产业扶持发展。 相似文献
4.
5.
从界定国际服务业专业的概念入手,本文着重分析了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形式和动因。结合当前辽宁省承接服务业转移国际现状,本文探讨了制约辽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障碍,并提出了加快辽宁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中国商贸:销售与市场营销培训》2010,(29)
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是我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本文从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微观表现,即服务离岸外包、服务离岸自营和外商直接投资出发,借助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论述了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微观机理,提出了包括提高劳动产出弹性系数、提高资本产出弹性系数和提高综合技术水平在内的我国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产业布局已经开始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偏移,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浪潮.服务业国际转移对我国产生正面福利效应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福利效应.服务业国际转移主要通过服务业FDI、业务离岸化和项目外包三种形式,本文主要是基于FDI形式的服务业国际转移对我国所带来的负面福利效应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9.
《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5,(5)
本文分析了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我国服务业的现状,进而结合国际产业转移趋势揭示了其对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启示,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以及提高我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通过对重庆的政治历史条件、产业条件、科技人才条件、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分析,论证了重庆所具备的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经济实力、产业基础、科技人才优势和投资环境,说明重庆有能力将国际服务业转移成功落地,也具备成为西部地区服务贸易最为发达城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动因机制分析和发展趋势预测——美国服务业转移的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美、英为代表的主要发达国家把部分服务业转移到印度、菲律宾、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低成本的物资和人才,服务业国际转移趋势自此兴起并急剧发展。本文以美国的情况为例,采用服务贸易额和其他相关数据,对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动因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和预测,以期对其内在的变动机制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和阐释。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通过对产业转移的动因分析,解释了服务业产业转移的必然性,并结合我国服务业实际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如何更合理有效地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以促进我国服务业发展及整个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是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之一,它能快速发展我国服务业。因此,我国应改善服务业投资的软环境,加大服务业人力资本投入,推进目标城市的数字化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承接服务业。 相似文献
16.
<正>近几年,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跨国公司开始了新一轮全球产业布局调整。虽然制造业国际转移仍是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内容,但国际服务业转移已蔚然成风,服务业向新兴市场国家的转移势趋也日渐明显,成为新的热点,而且当前全球服务业国际转移 相似文献
17.
18.
根据主导产业选择评价指标,结合长三角产业转移的趋势和宿迁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构建一个宿迁地区主导产业的层次选择模型,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宿迁地区现有六大产业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9.
20.
采用基于产业梯度系数、产业效益标准和产业技术效率基准的评判方法,对连云港市31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分析,以此确定承接产业与当地优势主导产业相结合,并进一步提出了促进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