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到德国的车,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奔驰”。若说到德国还生产一种专门用于物料搬运的工业车辆——叉车,也做到了世界第一品牌,知道的人就少多了。不仅如此,这种车还将其亚洲基地建在了中国,而且还成为了中国高档叉车的第一品牌,如果不是业内人士。了解的人就更少了。它曾经是厦门最大的一家外资企业,当作为消费品企业的柯达和戴尔也落户厦门后,生产叉车的林德不仅没有落后,反而成为与之并驾齐驱的外资企业中的“三驾马车”。  相似文献   

2.
中华第一楼──金茂大厦开业了.金茂大厦的高度,被称为是浦东的高度.金茂大厦的高度,也是中国攀升世界高度的象征.金茂大厦伟岸的雄姿,更是中国改革开放极具形象意义的里程碑.大厦探密站在黄浦江畔眺望浦东,你会感到一种现代城市建筑的美感,这种美感不仅是单体的建筑美,更在于建筑群的整体美,错落有致的整体勾勒出了现代城市的形象轮廓。浦东的建筑群无疑是现代的,可就在这建筑群落之中,金茂大厦这座作为上海最现代化的标志性建筑,她的形象却是古朴的,她的外形像是中国传统的古塔,造型和苏州的虎丘塔、杭州的六和塔等古塔几乎一模…  相似文献   

3.
凡是热爱汽车的人没有不知道“奔驰”品牌的,而到德国斯图加特旅行的游客也几乎没有不去梅赛德斯一奔驰博物馆的,因而,斯图加特几乎成了奔驰的代名词。这里是奔驰公司的起源地,也是奔驰享誉世界、源远流长的汽车文化最早的诞生地。斯图加特的文化与奔驰不可分家,  相似文献   

4.
《2006中国百富榜》公布了,人们又开始津津乐道于最新的富豪,第一个女首富、房地产富豪居多数……在这津津乐道中人们记住了一个人的名字——胡润。胡润在中国不断实践着牛顿先生的一句话: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这里的“巨人”特指“经济巨人”,通俗地说就是“富人”或者说“富豪”。现在,中国富人队伍中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胡润这两个字,只不过鲜有人知道这位青年来自欧洲小国卢森堡,其品牌知名度显然大大超过其祖国的品牌知名度,更是鲜有人知道胡润这个品牌如何在中国  相似文献   

5.
2007年,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CPI)指数一路上扬。年初的时候,央行等宏观调控部门把3%作为CPI上涨的“警戒线”。谁也没有想到,全年12个月中竟有10个月的CPI在”警戒线”之上,甚至高出1倍以上:而且,上行的势头似乎还在继续……2007年之前,知道“CPI”的中国人不多:但2007年过后,不知道“CPI”的中国人肯定不多了。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老百姓中间,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曹操的,因为曹操是“说到就到”跑得最快的人。作为汉末魏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的曹操在他执政40余年里,通过自己的勤奋与努力,不仅成为汉魏时期集军事、政治、文学于一身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而且通过一系列的理财措施,挽救了处于崩溃状态的北方社会经济,适应了富国强兵的需要,使自己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治世之能臣”。  相似文献   

7.
屯堡之魂     
《中国西部》2006,(10):82-87
很多人知道“屯堡人”,是从知道“地戏”开始的,我也不例外。天龙屯堡小有名气的地戏脸谱雕刻师刘廷武对我们说:“不知道地戏就等于不知道电堡人,地戏是屯堡人的魂。”“地戏”,顾名思义就是在田间地头演的戏,也可理解为不搭戏台在平地  相似文献   

8.
沈云 《沪港经济》2000,(3):40-43
开门见山大谈互联网 阳春三月,记者在金茂大厦采访了香港万顺昌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姚祖辉。 姚先生快人快语,一见面就开门见山大谈互联网:“现在最热门的是上网,做生意的人搞网上买卖势在必行,21世纪将是电子商务流行的世纪,所以最近七、八个月,我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在  相似文献   

9.
中国财政危机:预言?危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局外人很难参透中国人的经济生活。对于海外的“中国问题专家”来说,中国经济就像是雾中花:看上去很美,却不明就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坎南曾云:“中国是个谜,但很管用(“Chinais a puzzle,but it work.”)。” 诺大的谜团之一,便是中国的财政。它会是巨龙身上的一条软肋吗?中国会不会真的陷于财政危机?中国能够避免一场恶性的财政危机吗?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否会成为财政危机的催化剂?几乎所有的人都感觉中国财政的问题不少,却少有人能说明白其中究竟;几乎所有的人都担心中国会爆发财政危机,却少有人知道它究竟会不会真的来临。 本文将和您一起巡游这一苍茫的“悬念”地带,透过漫天迷雾去接近财政中国的真相。 ——作者题记  相似文献   

10.
栾小惠 《走向世界》2009,(13):75-75
谁也说不清,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中国,"山寨"已经成了几乎家喻户晓的流行词. 走在城市的大街上,如果你随便问一个人:"您知道山寨吗?"他可能不知道怎么给你解释,但会憨笑地拿出一部嗓门超大、但做工不算精致的手机给你晃一晃:"我这就是山寨机!"  相似文献   

11.
十年前,上海人自己都不知道有个地方叫“张江”,这并不奇怪,那时的张江只产荸荠和咸菜;十年后,全球都知道中国有个地方叫“张江”,这也不奇怪,此时的张江已是蜚声中外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相似文献   

12.
新书速递     
《中国报道》2014,(8):101-101
中国的很多事情往往看不懂,一边是实际城市化率才35%,很多人在抱怨高房价买不起房;另一边却出现大量的房屋过剩,甚至于出现几乎整座新城空置的空城、鬼城现象。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城市规划对于人口规模预判不准确,甚至根本无视“人聚财才聚、先有人后有城”的城市发展规律,从政府到开发商,迷信政府力量,却不知道不符合城市和社会自身发展规律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规律无情的惩罚。  相似文献   

13.
如果不是美国“财富”,许多人不知道中国投资界还有一位冯涛。他是该杂志评出的2001年全球二十五位企业新星,他也是最早把风险投资引入中国并身体力行的人之一。  相似文献   

14.
“普马的案子我知道判了,可是我几乎没有精力再去过问这件事了。”北京好望角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运营部经理郭绍庆在电话里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普马欠我们的210万在两年半以前就已经判决我们胜诉,但我们至今也没拿回来一分钱。”  相似文献   

15.
朱国良 《浙江经济》2014,(16):63-63
有一篇外国人写的《中国人崇尚干杯文化》,在国内的一张报上转载后,读了让人思虑良多。谁不知道国人崇尚的是“酒文化”!酒圣李白、陶渊明是那么放达,酒仙张旭、酒贤苏轼、曹参是那般洒脱。“曲水流觞”传芳百世,王勃诗文传唱千古,不都是酒成全的文化呀!怎么变成了“干杯文化”了呢?其实,我觉得这事局外人看得还真准。  相似文献   

16.
2006年10月7日,一位中等身材,戴着金丝边眼镜,衣着得体的中国职业女性,带着她精心准备的“政纲”跨入世卫执委会严格面试的“考场”。“我是一个实话实说的人,我要告诉市民我知道什么,我不清楚的也实言相告,决不隐瞒。”带着坚定的眼光、坚决的表态、坦率的告白,由中国推荐的来自香港地区的陈冯富珍女士,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执委会的高度赞赏,并成功当选为世卫组织总干事,成为在联合国专门机构中担任最高职位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17.
中国虚弱,不影响我们个人的坚强;中国强盛,不意味我们个人的成功。我只知道当我们每个人都在没有自信的夜色里砥砺前行时,中国也自然就迎来真正的黎明。有人说中国现在是盛世,真荒唐。一个盛世之国的护照怎么这么不好用呢?一个盛世之国怎么会被周边小国轮番索要领土呢?外国人在我面前称赞孔子、老子和王阳明时,我一点儿也不自豪,反而觉得无地自容。"被盛世"了的中国,有十几亿人民,却几乎没有获得一个诺贝尔文学奖。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  相似文献   

18.
提起他的名字,年岁大点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的。一本《王若飞在狱中》,在几代人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不过除了他在敌人狱中的经历,真正让他名留青史的是他对中国革命的执着反思和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5年前,很多人只知道北京、上海,不知道重庆,但是我知道!”在采访的开始,本·亨利克森(Bengt Henriksen)先生就直接告诉记者,他5年前就开始对重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这个从1986年就开始在华投资的美国商人更是对重庆蕴藏着的巨大商机“了如指掌”,他说,如果合作顺利,重庆很快就会成为与北京、上海并驾齐驱的中国内陆最大的物流中心,而“重庆货”也将会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在商业的无序阶段,往往几年就可以成全一位资本家。 而在有序的成熟的商业时代,千百万个家庭中,再几辈子也产生不了一个资本家了。尽管可以产生不少官员、硕士、博士、作家和教授等等有身份的人。 “当年他们都是些什么人啊!” 时至今日,我们仍能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这样的话除了意味着是牢骚,不再意味着别的。牢骚中连当年的轻蔑和不屑也所剩不多了。 商业时代赏给那些最早较早就亢奋地不顾一切地跃身到它的光影里的人最大最多的实惠。 这便是它的公平原则。 它几乎从来只持这一种原则。 当年的“二道贩子”也罢,“倒节”也罢,对中国商业时代的复归,对唤醒中国人之商业意识,是不无功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