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会计选择是实证会计研究的重心,目的是试图解释和预测各种利益集团为何选择不同的会计方法或会计准则。文章重点分析了高层管理人员替换、管理人员的报酬方案以及债务契约中的财务限制条款等几种情形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会计选择行为的影响,希望有助于投资者、债权人、政府、财务分析师、审计师等各利益集团和中介方在判断企业的业绩状况时,能够正确地预测和把握企业管理当局的会计利润操纵行为,并用以客观地估计企业的报告利益与真实业绩之间可能存在的偏差。  相似文献   

2.
盈利管理又称利润操纵 ,是指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 ,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企业的盈利管理受诸多的因素影响 ,其中 ,代理人竞争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一、经理市场与代理人竞争企业的经理人员是管理当局的主要成员 ,是企业代理人的主要代表。在经济发达国家 ,经理市场普遍存在。有经理市场 ,就有代理人之间的竞争 ,代理人竞争与盈利管理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 ,代理人竞争会影响企业的会计政策和程序 ,进而影响会计的报告盈利。代理人之间的竞争处于不同形势时 ,其选用的会计方法和程序存在较大的差别 ,相同的报告盈利所代表的真正业绩水平也是不一样的。例如 ,新任的经理与面临被解聘的经理、有机会晋升的经理与不再有机会晋升的经理在会计方法和程序的选择标准上是有差别的。另一方面 ,盈利管理常被代理人用作竞争的一种手段。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会计的报告盈利不仅是评价企业经营成果的主要指标 ,也是考评经理人员业绩的主要指标。一位参加应聘的经理人员能否成功 ,与其提出的包含盈利指标的总体计划有关。二、盈利管理与非常规的总经理变动总经理变动分为常规变动和非常规变动。“常规”的总经理变动中 ,典型的是...  相似文献   

3.
一、盈余管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博弈行为关于盈余管理的概念,美国经济学家斯考特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凯瑟琳&;#183;雪帕则将盈余管理的定义建立在会计数字是一种有用的信息基础之上,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控制对外财务报告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过程。国内许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盈余管理进行了定义。陈建岐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当企业有选择会计政策的自由时,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一种行为。顾兆峰分析了广义的和狭义的盈余管理的定义后认为,广义的盈余管理不仅包括对损益表中盈余数字的控制,还包括对资产负债表以及财务报告中其他如附注等辅助信息的管理。魏明海从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两个角度分析了盈余管理的定义后认为,从信息观角度看盈余管理更有意义。盈余管理的信息观假定企业经理拥有私人信息,在一种既定的委托代理契约下,企业经理不仅可以就会计程序做出选择,而且可以据此程序做出不同的估计。因此,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在编制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件以改变财务报告内容时做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姚婕认为,盈余...  相似文献   

4.
随着会计准则的不断国际化和会计方法可选择的空间不断增大,我国上市公司出现了大量的盈余管理行为。本文就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动因、手段及其相应的约束机制作一探讨。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动因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通过管理企业会计盈余,为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而做出的选择。总体来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动因可分为两大类,即经济动机与政治动机。经济动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和管理当局报酬最大化;②规避债务契约约束;③合理避税;④上市效应。政治动机主要指上市公司面临着与会计数据明显正相关的严格管制和监控,一旦其财务成果高于或低于一定的界限,就会招致严厉的政策限制,从而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管理层为了避免或减少政治成本的发生就会对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进行粉饰来应对政府或其他相关机构的管制。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手段盈余管理是以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为前提条件的,企业管理层可在各种会计政策和经济方法之间进行权衡并做出选择。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表现为会计行为与非会计行为两种。会计行为包括会计政策的变更和会计项目的管理。1.会计政策的变更。从实务看,主...  相似文献   

5.
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及后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在特定的环境和既定的可选择范围内,可以拟定最适合自己的具体会计政策。会计政策的选择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成果。从上市和配股、履行债务契约、管理者报酬计划、纳税和政治成本等对相关利益集团的影响着手,详细论述了企业经营管理者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及其所带来的经济后果。  相似文献   

6.
会计政策选择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会计政策选择是会计主体一种有目的的、在会计政策中进行挑选的行为,它与会计信息失真和盈余管理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由于会计准则的不完全性和会计信息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必然长期存在.企业管理当局在选择会计政策时,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的,与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并不一致,因而,必须通过行为主体、会计准则、监管机制等方面的制度完善以达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会计政策与会计准则、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的关系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会计原则和具体会计方法 ,是企业管理当局在会计法规既定范围内进行的选择。本文主要就会计政策与会计准则、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的关系作以下辨析。一、会计政策与会计准则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 ,其外部使用者必须获得相关的会计信息才能据以做出正确的决策。而会计信息生成于企业内部 ,企业管理当局是会计信息的持有者 ,企业内部管理当局与外部信息使用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此 ,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有必要对会计信息的生成与输出提出管制要求。这种管制以会计准则的形式表现出来 ,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 ,也必须以会计准则为空间限度。这样 ,会计准则使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不仅反映企业内部管理当局的意志 ,而且体现出企业外部的利益要求。会计准则与会计政策选择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会计准则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1.会计准则的利益导向影响。会计准则的利益导向是指会计准则主要维护哪一个集团的利益。例如 ,投资者主导型会计准则主要维护投资者的利益 ,纳税主导型会计准则主要维护政府的利益等。会计准则的利益导向直接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客观立场。在以保护投资者利益为重心的准则体系下 ,企业想...  相似文献   

8.
论债务契约约束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债务契约是用来规范企业股东、经理和债权人代理关系的法律件,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债仅人通常要求在债务契约中包含若干针对代理人行为的限制性条款。由于会计政策具有契约特性,因而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来影响和改变债务契约的限制性条款就成了签约双方维护权益及争夺利益的手段,其中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表现为机会主义或效率两种行为。由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实施的时间较短,加之商业银行等企业债权人的维权意识不强,契约约束软化,因此,我国企业业界对债务契约的约束性及会计政策选择在约束性契约条款中的作用认识普遍不足,这一“新”问题应该引起我国理论和实务界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9.
就企业如何对无形资产进行会计处理,从而使企业的财务报告能更完整、公允地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尤其是研究与开发费用和商誉的会计处理,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管理当局的“经济人”性质决定了制定、执行两个层面上的会计政策选择需求,而为了节约交易费用,会计政策的供给经历了一个由执行层面向制定层面变迁的过程。根据耗散结构理论,提高会计政策制定的广泛参与度,使会计政策制定机构成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同时采取措施增大执行层面会计政策选择成本,使执行层面会计政策选择的需求向制定层面会计政策选择的需求转化,是治理会计政策选择市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新会计准则允许债务人将产生的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为上市公司提供了盈余管理的空间,通过对沪市上市公司2007年度报告的实证分析,发现2007年发生债务重组收益的上市公司确实利用新债务重组准则进行了利润调节。并且,通过对其后续年度经营状况的跟踪研究,发现取得债务重组收益的上市公司在后续会计期间其业绩并没有得到持续改善,说明债务重组并不持续改善上市公司业绩状况。  相似文献   

12.
通过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会计政策选择的动因、会计政策选择集合及其剥离,从而得出结论:政府作为一个裁判角色,其约束力不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无效,不能导致所有交易关系方的最优行为,从而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在管理当局会计政策选择权的约束问题上,政府的主要功能应是和完善经理人市场,这对于当前我国国企改制,保证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3.
会计稳健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组成因素,其在收益和损失反映上的及时性和可验证性标准不同,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也不同.以2011-2016年创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利用C_Score模型衡量企业的会计稳健性,检验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成本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创业板上市公司上一年度的会计稳健性越高,在财务报告中体现为更高的资产负债率,导致较高的财务风险和较差的偿债能力,从而增大企业本期债务融资难度,提高债务融资成本.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会计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变化,在因此,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也必然要有所改变。本文主要从会计人员的职业立场来探讨会计职业道德准则的构建。一、会计的职业立场按照契约理论的观点,企业内部会计人员与管理当局是一种雇佣契约关系,只有企业会计人员和管理当局立场一致,才会产生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协同效应。另一方面,管理当局向其委托人、债权人、国家机关呈报代理情况即企业经营业绩时,主要借助于会计信息系统,并以财务报告为载体。这也就决定了管理当局希望与会计师建立一种有利于管理当局的契约关系。由于契约关系的主导权不在企业会计人员一方,他们就不得不考虑雇主的利益,在现实中,企业会计人员也就无法阻止管理当局的违规行为。由此可见,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立场处在一种两难的境地。更复杂的情形还在于: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企业会计行为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管理当局、股东、债权人、有关利益集团都试图对会计职业立场施加影响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会计的职业立场因而处在一种更为复杂的境地。会计人员是作为第三者加入到委托人与经营者的关系中去的,处于一种中介地位,但这种中介地位又由于会计人员与管理当局之间...  相似文献   

15.
经营业绩财务评价指标的比较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企业业绩评价指标大体可以分为财务评价指标和非财务评价指标两大类,其中财务评价指标由于具有较好的可定量性和可操作性,所以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使用。财务评价指标的种类很多,最常见的有收益类指标、现金流量类指标及股价指标等。它们对经营业绩的反映各有侧重,并且各自具有明显的优点和局限,对于内外部经济环境不同的企业,应认真选择或搭配使用各类财务评价指标,所以了解各类财务评价指标的特点、性能就格外重要。 一、财务评价指标的比较 1.收益指标。收益指标主要来源于企业损益表中的数据,它是财务会计核算的结果。其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能力主要体现为能反映、评价企业资本保全程度、经营结果以及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未来盈利能力等几个方面。 用收益指标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优点是:①符合企业的经营目的,即盈利目的,其评价结果可以激励被评价者努力为企业创造利润;②由于企业的报表受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的双重制约,所以收益指标的数据来源相对可靠;③收益指标的可操作性较强,它直接来源于会计报表.取得成本相对较低;④一个较好的评价指标应与经营者的工作成绚高度相关。与股价指标相比,收益指标中所含经营者不可控的因素较少,故其相关性更强。 但收益指标也存在明显的...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理解,内部控制对基础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起到了一定的保证作用.当认识到内部控制存在固有的局限性时,也有理由怀疑内部控制的作用.从内部控制角度,内部控制对企业管理当局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约束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内部控制失败的原因是公司治理的失败.要提高内部控制对企业管理当局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约束,关键在于公司治理结构如何对管理当局进行再控制.  相似文献   

17.
运用中国沪市1999--2006年的相关数据,检验会计收益的持续性对高管薪酬相对于会计业绩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管薪酬对会计业绩的敏感性随着会计收益中所包含的持久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这一结果支持了基于会计收益的高管薪酬合同能够激励管理者创造股东长期价值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其终极动因在于获取私人利益,具体动因为筹资、避税、获取政治成本以及规避债务契约约束等。治理企业不当盈余管理,应完善会。计准则与会计规范;明晰产权并设计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完善《会计法》、《证券法》等有关法规;改善企业外部投资与融资环境。  相似文献   

19.
会计政策选择贯穿于企业整个会计过程。而它并不单纯是会计技术、方法问题,更本质的是涉及非会计技术因素,是一种经济利益的博弈规则和利益分享的要求,是企业管理当局处理、协调各方面的矛盾,分配经济利益的重要措施。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进而产生不同的利益分配格局。  相似文献   

20.
《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规定,债务人不能将偿付债务所付代价低于重组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而应确认为资本公积。债务重组业务会计处理的这种变化,可以防止企业利用债务重组来粉饰业绩,掩盖矛盾,体现了会计的稳健性原则。但笔者认为,债务重组收益是客观存在的。对债务人来说,无论采用何种债务重组方式,只要偿付债务付出的代价低于重组债务账面价值,债务人就会因债务重组而取得一定数量的收益,即债务重组收益,债务重组收益应作为收益直接或分期计入企业损益。而新准则规定将其确认为资本公积,混淆了收益与资本的界线,存在诸多不妥之处。本文拟就此作以下分析。一、债务重组收益的性质分析1.债务重组收益本质上属于交换资产产生的收益。负债是债务人为获得资产或接受劳务而承担的,需在未来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负债的偿付必须以交付资产或提供劳务的方式来完成。在正常情况下债务人负有无条件清偿到期债务的义务。债务重组虽然不属于正常的债务清偿,但无论采用何种债务重组方式,债务人最终必须为清偿债务而交付资产或提供劳务。债务重组收益是由于债务人清偿债务付出的代价小于所清偿债务的账面价值而产生的,从本质上说,其属于交换资产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