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言二拍》是明代中后期市民生活的百科全书,其中对商人阶层的描绘对后世文学影响较为深远。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社会剧烈变动,各个阶层迅速分化。与传统文学不同,文本开始表现商人生活,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社会状态及人际关系、道德观念的变化,这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价值。文本中商业伦理、商人形象都有了新的突破,透过文本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商人形象新构进程,对于当下文学创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蜃楼志》是清代最重要的世情小说之一,是中国仅有的一部描写早期洋行商人的作品,真实地再现了封建社会走向总崩溃前夕洋行商人在社会中扮演的矛盾性和多样性的形象。《蜃楼志》以其独特的题材,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说中描写的洋行商人形象在中国古典文学塑造的众多文学典型形象中具有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3.
异质文化语境中考察异国或异国人形象的建构正在成为国内文学研究界的一个新热点。针对美国文学中的中国人形象问题,本文在综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美国作家笔下的中国人形象,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人形象,和海外华文文学中的中国人形象三方面展开对比分析,借助赛义德的“东方主义”话语理论,引出在西方政治经济的权力话语支配下中国人形象他者化论题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商业场域中位置结构的变化、商人或商人群体围绕资本所展开的活动,是商业文学努力展现的核心。商业场域的属性与商业文学研究的诉求相契合,以场域思想为立足点,能在广度和深度上对商业文学研究予以拓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孕育、建立和发展,大陆商界小说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无论是商界创业小说、商贾历史小说,或商战职场小说,聚焦商战风云,塑造了一大批丰满鲜活的崇尚财富、敢于逐利的商人形象,诗性弘扬了现代商业精神和经济理念;并且在城市文学话语系统中逐渐呈现出独立的姿态。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主义文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于西方国家,是西方国家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导致的,也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形成新的社会经济结构体的结果。它是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继承和超越,因此,它不仅具有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也具自身独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元代江浙行省商业发达,改变了以往的文学生态:商业与文学结合,商人与文人交往频繁。商人依靠文人提高社会地位,文人依赖商人提高物质生活,扩大自身影响。同时,文人思想情感与文学风尚也发生了变化,商业、商人成为诗文的重要审美对象。部分商人弃儒从商或儒商兼济,丰富了文人创作队伍,其创作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客观的反映了经济基础与文学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随着明中期商人传记商品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商人传记作者的人数成倍增长,作者整体水平下降过程中出现了两极分化。这说明文学商品化使作者群体人数扩大的同时,会拉低作者的整体水平;与此同时,文学商品化被社会普遍接受后,会有更多优秀的人才充实到作家队伍中,从而催生更多优秀的作家。  相似文献   

9.
汾酒商人转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汾酒商人的历史进行研究,探讨了汾酒商人在近代中国商人资本受到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影响后,如何由商人资本成功地实现了向现代工业资本的转变。汾阳商人由于多经商于天津与俄罗斯等地,受国外资本主义影响较深,因而能够大胆地引进西方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家族企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是当其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企业的决策者要抓住机遇,果断抉择。特别是在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时,小的家族企业必须审时度势,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改变自己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落后的企业制度和管理办法,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0.
区域商人形象越来越成为影响区域商业环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桂商为研究对象,通过结构方程建模分析研究区域商人公众形象的形成机制,探索区域差异对公众形象形成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区域商人公众形象认知存在区域中心主义倾向,本地公众对本地商人会给予更为积极的评价;区域商人媒体形象呈现正向影响公众形象认知,区域商人公众形象认知会高度影响公众的行为倾向;不同区域公众的商人形象认知建构来源存在差异,本区域公众会受媒介传播感知和人际传播感知的双重影响,而其他区域公众则主要受媒介传播感知影响。研究结论为区域商人形象塑造和提升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