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炳海 《乡镇论坛》2013,(29):21-21
我父亲年轻时是一名煤矿工人.后来由于单位解散.回到了老家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凤城镇农村种地.从此落了个风湿病。已经78岁的他.近年又患有骨质增生和高血压,手脚经常麻木,就连大热天还套着棉手套。由于手发凉、麻木.手里的拐杖时常拿不稳。尽管如此。父亲从没有离开过他的拐杖.  相似文献   

2.
如花 《中外企业文化》2011,(1):I0037-I0039
离开家整整一个冬天了,父亲打过两次电话。一次我正挤在公交车上,时间焦灼地从我的脑海中晃过,父亲说,阳台上我种的茉莉花不经意的枯萎了。父亲说完后,就静静地等着。我没有生气,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我是分身乏术的。一次我正坐在办公室里看华灯初上,父亲说,他又买了一盆,白色的,枝叶茂盛极了,等我回去的时候就该开放了。父亲一口气说完,依然是静静地。我能分辨出父亲第一次打电话时的紧张不安和这一次的欣喜自豪。  相似文献   

3.
风从故乡来     
总喜欢在晚上一个人靠着窗口聆听夜风的声音,这个城市是没有稻田与绿色的山的。可我的联想里有大片大片的竹林与梧桐树浮现。那是故乡的竹林,故乡的梧桐树。我似乎听到了蛙鸣的声音,那像歌曲一样动听的音符,在我袅袅炊烟的晒谷场上跳来跳去……那是一首诗,很美妙的诗。初夏的天空,空旷而高蓝,往事的苦楚和甘甜在夏风里一阵又一阵地涌进来。在我始终如一的骨子里,彻底地善爱着父母。母亲今年69岁,父亲81岁,父亲比母亲整整大十二岁。父亲已老得让这个季节难过。可父亲仍然健康自信地挺着,像青松的精神一样活在我那个到处是岩石的石头凹里,那个…  相似文献   

4.
启事     
在一个贫寒的家庭里,爸爸辛辛苦苦地工作。儿子很懂事,从不向父母提要求。有天,儿子眉头紧锁。细心的父亲关切地问儿子,儿子吞吞吐吐地说:“同学们都有自行车,只有我没有……”父亲沉默了,因为家里实在没有多余的钱。过了几天,儿子欣喜地跑回家:“爸爸,给我两元钱吧。我要玩转盘游戏,奖品有自行车。”父亲看着儿子渴望的眼神,马上掏出了两元钱。一会儿,儿子垂头丧气地回来了:“我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父亲又一次沉默了。第二天,父亲让儿子再去试一下运气。儿子有点迟疑不决,但在父亲的鼓励下,还是拿着钱走了。这次,儿子蹦蹦跳跳地回家了:…  相似文献   

5.
一个灰瓦罐     
灰瓦罐是我对母亲的全部思念。母亲嫁给父亲时,唯一的嫁妆是一个古朴的瓦罐。从我记事到现在,母亲的生活始终没有离开过这只因岁月久远而散发着幽幽光泽的灰瓦罐,它陪伴着母亲趟过悠悠的岁月之河。记忆中的母亲老是怀抱着瓦罐。春天的槐树开花了,空空的灰瓦罐因母亲放进去嫩香的槐花而  相似文献   

6.
闲居乐     
连续几天来太阳都没有露过面,外面的天空如锌灰色一般,万物都失去了原有的光彩,人的脸庞灰暗无比,他们都按照自己的运动轨迹不停地忙碌着。秋风把白色塑料袋抛上天空、又把冻得发黄的树叶从树梢上撕扯下来,树叶无可奈何的在空中盘旋,最终落入地面被来来往往的车轮碾得粉身碎骨。这时的我走在充满阴霾的羊肠小道上,秋风夹杂着几分寒意无情地抽打我那麻木的面颊,心情冷到极点——我幸福吗?它出现了,并且是无缘由的,就如同时间没有缘由一样,它开始占领我的心灵,慢慢地浓重了,几乎遮闭了心灵,不知为什么,又淡化了,淡化得似有似无,但我能隐隐约约…  相似文献   

7.
一碗粉条     
美味的食品吃过不少,但最令我难忘的只有儿时吃过的一碗粉条。那是我八、九岁时,长年在外担任乡党委书记的父亲回家了。他带着我和小妹上街,当我感到又累又饿时正好经过一家餐馆,我很想能进去吃点东西可又不敢开口,父亲象是看透了我心思似的带我俩进餐馆要了五分钱一大碗的苕粉条,又拿两个小碗分成两半,我和小妹一人一碗。我让父亲也吃点,他说不饿,只是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我俩津津有味地吃。少不更事的我只以为父亲真的不饿,不知当时每月工资才几十元的  相似文献   

8.
顾艳 《乡镇论坛》2011,(9):M0002-M0002
十岁的时候.他和父亲推着板车去镇上卖西瓜。西瓜刚推到镇上,还没有卖出,天空中霎时就阴云密布,要下雨了,过往的人们纷纷地往回赶,再也没人来买西瓜了。他沮丧得很,西瓜卖不出去了,还要推回去。  相似文献   

9.
父亲大半生没得过什么荣誉,几乎都是在窝窝囊囊中度过的,没有做过一件让他值得夸耀的事,也没有一段让儿女们骄傲的精彩片段,他实在太卑微了。从小到大,我和弟弟妹妹都有意无意地冷落着他,更多的时候,我们甚至对他充满了轻视。父亲的窝囊是出了名的,他不善言辞,年轻时就老实巴交,胆小怕事,遇到困难就爱流泪,用母亲的话说,就是天上掉片树叶也害怕砸破头,没有一点男子汉气概。小时候,我是个非常顽劣的孩子,天天逃学,跟一群野孩子占山为王,打打闹闹,从没有一天静下心来学习。每当年终放寒假,父亲总是抄着手站在家门口,咽口唾沫,眼巴巴地望着邻家…  相似文献   

10.
过了十五,鞭炮声便沉寂了下来,一切又复归于平静,中国的年味儿实际上是靠着漫天的鞭炮声来渲染的.尤其是除夕临近子夜时分,一地汽车的防盗器惊恐不安地鸣响呼应着天空中的轰响,简直像一场大战的爆裂声铺天盖地而来,又像一场没有指挥的音乐会,而这音乐会的舞台足够大,有960万平方千米,说没有指挥也不贴切,时间是总指挥.只是这音乐会声部非常地简单,单线条的主调音乐.  相似文献   

11.
发觉幸福     
连续几天来太阳都没有露过面,外面的天空如锌灰色一般,万物都失去了原有的光彩,人的脸庞灰暗无比,他们都按照自己的运动轨迹不停地忙碌着.秋风把白色塑料袋抛上天空、又把冻得发黄的树叶从树梢上撕扯下来,树叶无可奈何的在空中盘旋,最终落入地面被来来往往的车轮碾得粉身碎骨.这时的我走在充满阴霾的羊肠小道上,秋风夹杂着几分寒意无情地抽打我那麻木的面颊,心情冷到极点--我幸福吗?  相似文献   

12.
等你回家     
陪一个父亲,去八百里外的戒毒所,探视他在那里戒毒的儿子。戒毒所坐落在荒郊野外。我们的车.在乡间土路上颠簸着。路边,野葵和蒲公英正在盛开。一些乌,在草地间飞起,又落下。天空蓝得很高远,做父亲的心,却低落得如一棵衰败的草,他恨恨地说,真不想来啊。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家最困难的时候,希望之火在他的心里从来就没有泯灭过。这是一种毅力,也是一个家长责任心的表现。儿时的记忆是清晰而深刻的。现在回忆起来,我对父亲的印象主要有以下方面:有强烈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父亲;经济意识强、善于经营的父亲;能充分整合资源,非常执着,不实现目标绝不罢休的父亲;非常勤劳的父亲;  相似文献   

14.
阅读     
这是村上春树的最新长篇小说,于2001年春动笔,2002年秋在日本刊行。 “卡夫卡”在捷克语里边是“乌鸦”的意思,这是《海边的卡夫卡》的第一层隐喻。 布拉格人习惯以“卡夫卡式”比喻生活的荒谬,《海边的卡夫卡》充满了无数的悖谬与荒诞:因憎恶父亲(卡夫卡亦谴责父亲是“暴君”,几乎终生与父亲不和)离家出走而最后又返回父亲留下的居所;心理上  相似文献   

15.
有很多青年朋友问我,说现在的社会凭父亲,有关系,看相貌等。我就对他说,凭父亲,起码还得有父亲,我8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带大我们哥俩。我们在内蒙古偏远的地方长大,离苏联很近。我在北京没有一个亲戚,我没有因为自己的工作送过一回礼,不也走到了今天吗?我知道社会上有很多不良现象,但我告诉你,信那些该信的东西,因为它能改变你。如果你  相似文献   

16.
现代商战愈演愈烈,使得营销策略层出不穷。独特的营销策略无疑是商家占领市场的重要保证。美国市场上曾出现过一种注册为“芭比”的布娃娃,每只售价仅10美元95美分。但就是这个价格低廉的布娃娃,竟被许多父母称为“会吃美金”的儿童玩具。 一天,父亲把物美价廉的芭比娃娃买下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女儿后,没过多久女儿便要求为芭比买新衣服,原来女儿发现了附在包装盒里的商品供应单,提醒父亲应为芭比买新衣服。当父亲又去那家商店为女儿给芭比买回了碧波系列装后,女儿又得到商店的提示应给芭比找朋友,父亲不得不又买了另外一个凯思娃娃给女儿,如此反复,直到为芭比举行婚礼,父亲共开销上百美元。  相似文献   

17.
吴建炜 《乡镇论坛》2011,(12):36-36
屋后又传来母亲尖厉的叫喊:“就那两间破屋子,你都出了多少钱了,现在又来拿了,什么时候才有个了断啊?”父亲嗫嚅着,想说什么最后没有出声。平常父亲总要大声叫唤我们几个来评理,这次。父亲怎么会像蔫瘪了的庄稼。任凭母亲的狂风暴雨倾泻而下?  相似文献   

18.
余世存 《英才》2015,(1):114-115
这是一位诸佛龙象式的人物,举手投足,从风从雨,国是、学问、亲友,没有一处可以框架他,可以规范他。章太炎是一个60后,1869年出生。他的曾祖为余杭巨富,祖父是乡村医生,父亲做过河南按察使,后任杭州诂经精舍监院。他的童年少年不仅生活优裕,也受过良好的教育。家学不用说,他从外祖父、父亲那里学习经典和文字音韵之学。从诂经精舍肄业后,又师从朴学大师俞樾,跟随俞樾前后学习了八年。这样的家庭和教育培养出的多是中规中矩的"读书种子",但章太炎却是  相似文献   

19.
老板的奔驰与员工的班车 舒尔茨也是出身贫寒.7岁时,父亲在工作时摔断了脚踝,没有医疗保险,没有工伤赔偿."我父亲从来没有从自己的工作中获得过人生的尊严和生活的意义."舒尔茨暗暗发誓,"倘若我有出头的一天,我一定不让别人沦落到这种地步."我们身边有这样的老板吗?同样出身贫寒的中国老板是否也有同样的志向呢?  相似文献   

20.
当我两个月大的时候,我的母亲就过世了。之后,父亲一直没有再娶。所以,我从小就失去了母爱,也一直没有兄弟姊妹的关爱。家里的亲戚和父亲的朋友见到我,每次都会同情地说:这个孩子真可怜。这种话听多了我就想,我真的不幸福吗?这样问过自己之后我才发现,其实我挺幸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