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7 毫秒
1.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政府收入形式极不规范,突出表现就是非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和制度外收入)的膨胀.非预算内收入膨胀与经济转轨和财政分权改革密不可分,抑制其膨胀必须规范财政分权.  相似文献   

2.
当前地方政府收入结构呈现多元化、复杂化格局,目前主要由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制度外资金三部分组成,非预算内资金的高涨及增长趋势与政府行为倾向密切相关。从政府组织行为的视角,在分析当前政府收入结构及其特点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地方政府追求非预算收入的动力及其对社会公正行为的相关影响,试图将政府收入结构问题研究与政府行为倾向研究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3.
基于文献的分析表明,财政包干时期预算外资金(非税收入的前身)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分税制改革使地方政府遭遇了严重的财政压力,有研究认为财政压力使得地方政府不得不依赖预算外甚至制度外的收入,从而向企业伸出了攫取之手,影响了长远经济发展.这一观点受到了质疑,当分析框架从中央VS地方扩展到地方政府内部的互动时,非税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更趋复杂.  相似文献   

4.
分税制改革以来,土地财政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增强财力的重要来源,与土地财政相伴的是地方政府大规模的征地拆迁行为。按照相关规定,地方政府应将一部分土地出让收益用于补助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事业。那么,预算外土地出让收益对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事业的补偿是否带动预算内的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呢?文章在模型估计及数据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发现,虽然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对社会保障支出存在补给效应,即土地财政对社会保障支出具有刺激作用;但由于受地方政府自利性与公共性的影响,土地财政对地方政府社会保障支出的补给效应仍存在诸多问题,未来我国对"土地换保障"的硬性规定势必要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5.
1984年以来,我国经济领域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固定资产投资膨胀。仔细分析一下,可以发现,在全社会投资膨胀中预算外投资膨胀占主要地位,在预算外投资中企业又占绝大部分。据统计,1986年和1981年相比,我国预算内投资由270亿元上升到471亿元,增长74%,比重由28%下降到15.5%;地方、部门、企业自筹投资由691亿  相似文献   

6.
非税收入与经济增长长期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VAR模型,以预算外支出作为政府非税收入的代理变量,系统分析了政府非税收入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以及政府非税收入使用、政府消费支出、政府公共投资(包括转移支付)与GDP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通过分析认为,政府非税收入使用、政府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为正,政府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1994年分税制以来,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迅速膨胀,债务增长的动因成为当前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在理清预算支出、经济增长与地方政府债务关系的基础上,以西部某省1995~2009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预算支出扩张是导致债务增长的直接原因,而经济增长预期是债务迅速扩张的根源,但实际上,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在长期内甚至出现抑制现象.因此,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膨胀和防范债务风险,除了要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外,还要提升债务资金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8.
地方政府是生态环境治理的关键主体,财政压力以地方政府行为作为传导变量,对环境污染及其治理效果有深刻影响。实证检验地方政府行为的促污和治污效应对财政压力冲击的响应。结果表明:激励生产型地方政府行为促进污染增加,在财政压力下促进污染增加效应的激化,即压力越大越污染。环境治理型地方政府行为中的环境保护支出对污染治理有效,财政压力对其治污效应有提升作用;排污费征收不治污、反促污,财政高压使其促污效应强化。在财政增支减收、压力不断攀升的背景下,可从治理体制性财政压力诱因、强化对地方政府行为监督和约束以及优化治理工具提升环境治理绩效等方面来平抑财政压力通过地方政府行为引发的环境污染加剧。  相似文献   

9.
地方政府是生态环境治理的关键主体,财政压力以地方政府行为作为传导变量,对环境污染及其治理效果有深刻影响。实证检验地方政府行为的促污和治污效应对财政压力冲击的响应。结果表明:激励生产型地方政府行为促进污染增加,在财政压力下促进污染增加效应的激化,即压力越大越污染。环境治理型地方政府行为中的环境保护支出对污染治理有效,财政压力对其治污效应有提升作用;排污费征收不治污、反促污,财政高压使其促污效应强化。在财政增支减收、压力不断攀升的背景下,可从治理体制性财政压力诱因、强化对地方政府行为监督和约束以及优化治理工具提升环境治理绩效等方面来平抑财政压力通过地方政府行为引发的环境污染加剧。  相似文献   

10.
地方政府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其行为模式往往体现在其收入和支出方式中,因而对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可以从其财政收入和支出结构入手.文章从地方政府预算收入占全部收入比重、行政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占全部收入比重以及行政管理费支出占预算支出比重的角度出发,对地方政府实干的努力水平以及寻租的努力水平进行了度量和考察.  相似文献   

11.
收入分配关系没有理顺,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一个矛盾焦点。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当前要重视研究和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一 政府预算内收入比重下降过快,中央政府收入比重过低,削弱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而预算外收入大量增加,成为政府部门收支混乱的最大问题。  相似文献   

12.
预算的完整性是指政府掌握的所有财力都体现在预算中,而我国政府所掌握的财力除了预算内收入,还有预算外收入和制度外收入。把预算外收入和制度外收入纳入预算进行规范化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但由于各种制度条件的限制,我国近期内还难以编制完整的预算,但我们可以把其作为一个中长期目标努力实现。  相似文献   

13.
基层政府财政在整个中国政府财政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94年中国实行的分税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分税制的框架内,县乡政府财政收入质量不高、可用财力少,增幅缓慢,高度依赖预算外财政和制度外收入,政府间支出的差距仍在扩大.应重新调整政府间的财权税权划分,确立县乡级地方税的主体税种、完善地方税收体系;实施规范化的政府转移支付制度;统筹管理预算外资金.  相似文献   

14.
目前预算外资金已成为地方政府重要的财力来源。然而,如此庞大的资金目前仍处于地方人大预算监督之外。人大监督的缺失,导致预算外收入和使用比较混乱,损失和浪费严重。在现实条件下,地方人大应通过完备法制建设、强化计划管理、规范收支行为、完善监督体系和增强监督实效等途径,强化对预算外资金的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5.
财税体制改革后,一方面,地方预算内财力增量有限,而支出刚性增长,各方面需求资金的呼声很高,地方财政困难的状况一时难以缓解;另一方面,大量的预算外资金分布在各部门、各单位,分配秩序混乱.  相似文献   

16.
目前,许多有关公共支出的研究均是默认公共支出的规模是膨胀的。对此,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检验验证了中国地方政府公共支出规模膨胀的"存在性"。基于经典的理论模型和省级政府的面板数据,本文研究认为: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国省级地方政府存在明显的支出规模扩张。具体到各省级政府,绝大部分地区的公共支出规模是膨胀的,而且中西部地区的膨胀程度要高于东部地区。最后,面对日益膨胀的地方公共支出规模,本文提出了控制地方支出规模的初步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存在着两种意义的政府“费收”,一种是形成预算外收入的各种收费和基金项目,另一种是作为财政收入(预算内收入)组成部分的“费收”,即各种规费和罚投项目。两种“费收”性质不同,产生的背景和影响也不同。费改税主要是针对形成预算外资金的各种收费和基金项目进行的,不涉及作为预算内收入组成部分的各种规费和罚投项目。费改税的目的是彻底废除预算外资金制度,统一财政分配秩序。大幅度减轻企业和农民的负担,建立起科学而规范的分税制财税体制。如果对两种意义的“费收”不加区别,势必产生种种不正确认识,延误费改税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在财政支出分权的激励机制下,中国地方政府的基建支出、教育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存在显著的互补性竞争行为,导致地方政府购买性支出膨胀,进而使得地方、中央和社会的财政目标发生三元分离.为此,中央政府应适当上收支出权利,科学核定转移支付规模,控制地方政府在购买性支出领域的恶性竞争,引导地方政府在转移性支出领域开展良性竞争,通过晋升机制和预算体制的配套改革,实现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19.
地方政府债务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2008年中央政府出台的"四万亿"经济计划,在促使地方政府融资增加的同时,扩大了地方债务赤字规模,形成了潜在的债务风险,解决地方债务膨胀具有了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在对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影响及形成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控制地方政府债务,关键在改变当前支出方向、转变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投资收益,从而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控制,以减少地方政府债务膨胀。  相似文献   

20.
财政分权后地方获得经济增长的受益权是调动地方财政努力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但收支分权不对称和政府间事责转移等问题的存在,使转移支付成为分权制度的重要补充。理性的政府官员在选择融资方式时既要考虑到其边际分成收益,也会考虑融资成本。运用1995—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对地方财政努力问题进行检验,发现地方争取预算外的努力略高于预算内财政努力。同时,现行转移支付制度缺乏对财政努力的激励设计,地方越来越依赖于中央的财政援助,弱化了地方的财政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