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家乡,让我们这些游子魂牵梦萦的不就是那里的青山绿水和浓浓的乡愁吗?但是今天,它却被现代工业污染破坏得千疮百孔……大王镇位于湖北省阳新县的东北方,依幕阜山脉北麓的笔架山,东临太子镇,北濒大冶市大冶湖;因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曾到此赈灾而得名。大王镇是典型的南方丘陵地区,鱼米之乡,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有一条绵延千年的涓涓溪流从这座千年古镇中穿过。2013年10月初,当地一名四肢长期发麻、无力的70多岁的老人在武汉市职业病医院查出为"砷中  相似文献   

2.
《中国老区建设》2006年第1期的“卷首语”《建设新农村贵在求实》,是一篇勇于执言、敢讲真话、颇有见地的好文章。文章曰:一股“新农村热”,似乎有席卷中国大地之势,让人“亦喜亦忧”。喜的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终于有了盼头。忧的是,中国有些人爱“刮风”,弄得不好,还  相似文献   

3.
4.
5.
办刊、用刊怎样巩固和扩大成果,保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7.
具体到这本书,回到我的本乡本土去记录一个村庄的命运,由此省思这个国家一个世纪以来的波折,既是我的夙愿,也是我应有的担负。任何人都可以思考中国的前途,但没有人能代替我回到这个毫不起眼的小村庄。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村庄是为我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8.
9.
李栋善 《中国老区建设》2006,(10):I0003-I0003
我们当阳市老促会办公室从1997年开始收藏《中国老区建设》,9年来已经收藏100多本。收藏是为了应用,每当工作中遇到什么问题,查阅一下《中国老区建设》总会有所帮助。市老促会会长徐时成说:《中国老区建设》刊发的各类章对我们的工作用处很大,刊物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笔每每写一些“豆腐块”、“火柴盒”被《中国老区建设》刊用,心情格外高兴。每次收到《中国老区建设》都认真阅读,有时杂志晚到几天.心里就像缺了什么似的。《中国老区建设》成了我们的“家刊”。  相似文献   

10.
11.
百期回眸     
  相似文献   

12.
古镇由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一直被旅游业所看好,各地的古城镇、古村落开发也是方兴未艾。本文以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小西湖"古镇为实例,分析了该古镇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并针对此类型古镇旅游资源,提出了在开发和保护过程中的几点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我对《中国老区建设》的“生活资讯”栏目很感兴趣,每期必读。该栏目介绍的健身保健知识,很有可读性、指导性和针对性。渎后使我增加许多知识。我按照刊载资料的要求去做,收到了好的效果。希望这个栏目继续保持,越办越好。  相似文献   

14.
《中国老区建设》是老区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也是为中国老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舆论工具。在中国老促会、报社编委会的领导下,在全国各地老促会的热情支持下,《中国老区建设》的质量逐步提高,发行量逐步上升。去年《中国老区建设》各方面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刊物的典型报道仍然不多,对老区人民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分析不深,刊物依然不够生动活泼。总之,刊物距离一本精品一流杂志还有相当的差距。  相似文献   

15.
《中国老区建设》出刊100期了!值此之际,我们特刊登了江苏省老促会执行理事长蔡秋明,黑龙江省老促会副秘书长陈治中,中国老促会宣传部原部长、本刊编委会原副主任兼副社长李超三位同志的章。  相似文献   

16.
韩崇文 《中国老区建设》2006,(6):I0004-I0004
《中国老区建设》信息量之大,有如海纳百川;对老区真诚的关怀,像冬日的暖阳;博大的关爱,有如雪中送炭;不少文章写得精炼如诗,形象似画;有的文章激情奔放,有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大文章,大而不空;小板块,小而有味;真是刊小乾坤大,文章更有香。  相似文献   

17.
《中国老区建设》2007年第7期《中国老区贫困状况调查》一文,以大量的典型事实,形象生动的语言,客观真实地反映了目前部分老区存在的生存难、看病难、行路难等普遍问题。读后令人震惊,发人深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人类在渴望创造丰盈财富的同时,往往无视自己正在播种无穷后患——那是21年前我悲从中来的感受。  相似文献   

19.
保险业正在大举进入农村市场,保险正成为许多农民新的“烦恼”,不规范的农村保险市场所带来的诚信危机已经笼罩在田间地头。 《中国经济周刊》记在农村调查发现,在拓展市场的大旗下,国内不少寿险公司片面增员求发展,凭保费论英雄。而轻视管理和服务;保险代理人靠人情做买卖,以牟利为目的,误导、骗保现象时有发生。 面对保险“狂潮”,懵懂的农民除了被动接受之外,有的是更多疑惑,乃至愤怒。 更为严重的是。与寿险的蓬勃凶猛不同,日益枯萎的农业保险依旧崎岖前行,谨慎而又无奈。 新农村亟需“三农”保险,但“三农”保险服务农村,却不能急于求成。[编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