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天昂 《时代金融》2013,(17):19-22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至今,美联储实行了四轮超宽松的货币政策(QE1~QE4)。在刺激其经济复苏的同时也给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带来了更大的冲击和不确定性。本文主要分析了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来加强中国经济稳定,以减轻其有可能对中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对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可能退出时机、操作目标、退出模式等因素及其影响进行了前瞻性分析。  相似文献   

2.
陈雅琳 《时代金融》2011,(20):10+19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两次实行量化宽松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在刺激其经济复苏的同时也给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带来了更大的冲击和不确定性。本文主要分析了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以此提出了一些措施来加强中国经济稳定,减轻有可能对中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陈雅琳 《云南金融》2011,(7Z):10-10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两次实行量化宽松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在刺激其经济复苏的同时也给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带来了更大的冲击和不确定性。本文主要分析了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以此提出了一些措施来加强中国经济稳定,减轻有可能对中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黄少明 《金融博览》2014,(17):32-33
最近欧洲央行宣布实行比市场预期更宽松的一揽子货币政策,包括减息、实施存款负利率、推行超低息贷款,以及暂停为买债中销等.欧洲央行推出超市场预期货币政策的原因是什么?宽松货币政策的成效如何?下一步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欧元区是全球经济增长最薄弱一环 欧元区是自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迄今仍未实行量化宽松措施的唯一发达经济体.即使在欧债危机最为深重之际,欧洲央行也只是实行了两轮长期再融资操作(简称LTRO).这与美国和日本反复并不断加码量化宽松政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过,没有实行量化宽松措施的欧元区,也是发达国家中经济复苏最慢、增长动力最微弱的经济体.而去年下半年以来,欧元区更是一直面临强欧元、低通胀和经济低迷的三重压力.  相似文献   

5.
1.适度宽松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当前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我国近十年来首次提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货币政策的方向性转变,凸显了国家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心,为中国经济稳定发展夯实基础。之前一年,实施的是从紧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6.
货币政策目标 中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借鉴了世界范围货币政策的经验,同时也是我国货币政策经验的历史总结.  相似文献   

7.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内涵和传导机制与传统货币政策是不同的。它是在"零利率"条件下,通过改变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来创造货币,以补充市场流动性,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本文比较分析了美国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机制和效果,并提出了为了促进经济复苏,未来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可能作用机制和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金融博览》2009,(2):26-30
1.适度宽松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当前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我国近十年来首次提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货币政策的方向性转变,凸显了国家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心,为中国经济稳定发展夯实基础。之前一年,实施的是从紧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9.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执行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当前的货币政策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负面的影响。本文针对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起到的作用进行分析,并通过分析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的制约因素,对如何提高货币政策的效力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甘肃金融》2014,(8):7-7
2014年第二季度,发达经济体总体上企稳回升,比较重要的两点为(1)美国在就业市场、房地产市场和消费零售市场进一步回升,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可能在2014年10月正式实施,并可能于2015年二季度前后首次加息;(2)日本与欧洲正在积极采取宽松的政策或措施,稳定经济和国内金融市场。总体上来讲,发达经济体中的美国与目欧出现政策上的分化,一方美国在收紧货币政策,另两方(日本和欧洲)在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1.
金融危机中,西方发达国家使用了形式多样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来引导经济发展。但随着经济的缓慢复苏,美国正在削减购债规模,逐渐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发达国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与退出,不但在发达国家内部产生了政策效果,而且对其他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也产生了溢出效应。本文从汇率波动、进出口贸易和资本流动等多个传导渠道,对发达国家量化宽松政策的溢出效应进行了综述研究,同时探讨了溢出效应对中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梳理了新兴市场国家应对新型货币政策冲击的措施与效果。  相似文献   

12.
货币市场应与资本市场均衡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是加快金融市场建设的关键。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2009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稳步回升的关键时期,要把握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及货币市场利率水平的合理适度。  相似文献   

13.
告别让中国股民不堪回首的2008年,中国股市在2009年伊始如愿迎来开门红,极大地振奋了广大股民本已脆弱的神经.2009年,如何保证我国经济稳定快速增长成为政府首要解决问题.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充足的流动性和积极的经济政策为资本市场再度走向繁荣带来有利契机.  相似文献   

14.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引起了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对于货币政策理论的反思。利用扩展的货币数量论方程和菲利普斯曲线,本文建立了一个新的货币政策理论模型框架,把市场情绪、资产价格等因素考虑进来,探讨了市场情绪、货币政策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市场情绪和货币政策两者的结合会影响资产价格,因此货币政策应该考虑并对冲市场情绪。在资产价格过分波动的情况下,以保持产出稳定为部分目标的货币政策应该起到对冲市场不理性情绪的作用。根据中国的历史数据,我们进行了政策模拟,发现如果资产市场出现了25%的情绪上扬,那么这一情绪上扬短期带来的是物价水平下降;如果维持产出稳定是货币当局的唯一政策目标,货币供应量M2应下降约1.7%;如果要维持物价稳定,货币当局的货币供应量M2则应该相应上升2.2%;如果要兼顾两个目标,货币供应量M2应该增加约0.28%。  相似文献   

15.
国际金融市场总是不乏谈资,风平浪静已成为过去时。正值新年交替之际,市场对美联储二次宽松货币政策的质疑刚刚平息,  相似文献   

16.
汇率政策,应以保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为目标.不应因外国政府的压力而变动. 理论上讲,央行维持固定汇率的市场行为,会影响到央行的货币政策.但是,这种影响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利于现行货币政策的.目前,为了维护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央行动用人民币来购买美元,以阻止人民币的升值,仅仅增加了货币供应量而已.这同当前央行执行的宽松货币政策是一致的.现阶段,我国经济还未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几乎不存在通货膨胀的风险.央行收购美元,可以一箭双雕:扩大货币供应量和增加总需求,对中国经济现阶段的发展有利无害.  相似文献   

17.
资本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志 《南方金融》2007,(11):15-18
资本市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蓬勃发展的资本市场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金融构架,相应地,货币政策实施的金融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变。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对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中介目标、货币政策工具以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对现行的货币政策框架提出巨大挑战,成为中央银行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必须加以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从2008年至2014年美国连续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应地作出了调整。本文从分析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期间中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选择出发,并结合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提出在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中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可能取向。  相似文献   

19.
2009年12月最引市场关注的重大事件是12月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本次经济工作会议为2010年的经济工作定调将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将2010年的经济运行重心偏重于加大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在2010年延续2009年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但结构调整的大方向指引下,年末  相似文献   

20.
由于当前单边主义货币政策的盛行,国家间缺乏有效的政策协调和约束机制,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的流动性主要经过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在国家间传导。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4月的月度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到,美国、日本和欧盟的宽松货币政策不仅冲击国际商品市场价格,也给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带来通胀压力,而中国这样汇率制度相对固定的国家更容易受到来自外部扩张流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