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案例:前段时间,刘先生的定期存单到期后,准备到银行重新进行转存时,在该银行宣传栏中写着本银行代理某保险公司的XX万能险上月收益率3.5%以上的宣传文字,这段文字一下子吸引住刘先生的眼球,XX万能险的收益竟然比一年定期存款的收益还高,  相似文献   

2.
85%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够不够吸引人? 近日,微信朋友圈内一则关于高收益保险理财产品的消息,吸引了很多人关注。该消息显示,产品名称为“汇赢1号”的理财产品,一年期,预期年化收益率可高达85%,并可保证本息。  相似文献   

3.
“冲时点”银行理财产品隐退江湖了,随着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季末冲高的现象的弱化,短期理财产品的发行也越来越少,银行为保存款,从而拉长了理财产品的期限,开始主推收益高的中长期理财产品,致使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了收益率普涨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对于动辄收益超过10%,甚至超过20%的P2P网贷领域来说,赚8%的收益简直是易如反掌。但天上不会掉馅饼,要挖掘这个高收益的金矿,需要练就一副火眼金晴,选择一些靠谱的P2P平台很关键。  相似文献   

5.
周栋栋 《理财》2014,(6):88-89
近期银行理财的平均年化预期收益率一般在5.3%左右,信托理财的平均年化预期收益率在8%~11%。为什么信托理财收益这么高?在此,为大家简单做个分析。  相似文献   

6.
吴辉 《投资与理财》2013,(20):58-59
从预期收益率来看,银行发行的网银专属、手机专属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更高,基本上会比在柜台买同类产品高出零点几个百分点。理财高手推荐:“大家不妨从网银渠道购买理财产品,而且购买还方便。”  相似文献   

7.
王伯英 《银行家》2014,(3):116-119
正结构化理财产品来了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性推进、银行资产管理计划试点以及非银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崛起,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向资产管理业务的转型渐行渐近。2014年伊始,据银行内部信息,银行资管计划有望试点下调投资门槛并取消首次购买"面签",银行理财"平民化"之路开启。然而,无论是推进银行理财栅栏原则还是发展普惠金融,都亟需一个重要的基础——加强投资者教  相似文献   

8.
张泉 《理财》2014,(1):60-61
新年已经来临,传统的春节盛宴也要来临,银行稳健理财市场开始暗流涌动,收益率已经在蠢蠢欲动。  相似文献   

9.
正受益于稳定的收益率,2013年银行理财市场维持高速增长的态势。据同花顺数据显示,2013年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大幅增加,共有181家银行发行44817款银行理财产品,较2012年同比增长38.33%。传统产品有望保持高收益2013年大型国有银行以及股份制银行增加了开放式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量及产品类型,在投资标的上也有所创新。2013年10家商业银行试点债权直接融资工具,并发行了可投资债权直接融资工具的资产管理计划。2013年12月末,监管放行银行理财产品开立证券账户投资沪深两市固定收益类产品,进一步拓宽银行理财产品的直接投资范围。  相似文献   

10.
王奇 《投资与理财》2014,(11):51-51
有业内人士建议,对于中长期不用的大额资金,选择高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比较划算,即使未来银行理财产品整体收益下降,以前发售的产品大多会实现其预期收益率。对于平时随时会用的零钱,“宝宝”类理财产品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它们很好地兼顾了收益性和流动性。  相似文献   

11.
以往年的经验,银行间的揽储大战势必拉高市场利率,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会随之水涨船高。近期,众多理财产品已表现出这种征兆。每年的6月份都被称为“钱荒季”,也被认为是一年中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最好时机。去年6月出现的让金融界无比震撼的“钱荒”,我们还记忆犹新。如今又跨入了6月份,银行的揽储大战又打响了,“钱荒”是不是又来了?我们是不是要进点银行理财产品呢?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宝宝”收益逼近4%,银行类“宝宝”越来越多,且收益普遍高于互联网“宝宝”。互联网“宝宝”会被银行“宝宝”终结吗?在互联网金融的浪潮之下,以阿里推出的余额宝为首的互联网“宝宝”,可谓赚足了市场玩家的眼球,余额宝大热之后,各行各业都想方设法进入这个圈子分一杯羹。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国内保险公司的业务拓展越来越注重借助于银行代理这一渠道,“银保合作”的经营模式颇为流行。银行部门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对于双方而言皆有利可图,银行借此扩大了中间业务的营销份额;保险公司则通过商业银行广泛分布的营业网点和众多的从业人员,可以在不必额外增加业务营销人员与办公设施等方面的情况下,迅速扩大市场份额,提高自身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14.
近来,曾经7日年化收益率高达7%甚至8%的互联网理财“宝”们收益率全线下滑,跌回“5”时代。相比而言,逢一季度末揽储压力上升,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小幅回升,反而把理财“宝宝”们的风头压过去了。  相似文献   

15.
《中国工会财会》2014,(4):46-46
正突破2500亿元资金规模和超过4900万户的用户数,不仅让天弘基金和阿里巴巴联手推出的余额宝"一夜暴富",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天弘基金直言是"穷则思变"才推出了这款产品。然而,最近不少小伙伴发现,"宝宝"们在春节期间一度超过7%的收益率开始下降,再加上余额宝  相似文献   

16.
吴辉 《投资与理财》2013,(23):56-56
临近年末,银行资金紧张状况难以缓解,银行揽储压力依然较大,高收益理财产品仍是银行的揽储利器。因此,银率网分析师建议,有闲置资金的投资者可重点关注城商行、股份制银行的高收益理财产品,5%至5.5%的高收益理财产品应较为容易购买到。  相似文献   

17.
客户遭遇“零收益”之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柏 《金融博览》2008,(3):18-19
从2007年年底开始,各家银行陆续公布了2007年推出的各款理财产品收益,多家银行的挂钩型理财产品收益率为零。近两年发售火暴、势头强劲的银行理财产品,开始面临一场“信任危机”。一向被认为风险较低的保本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为何频现零收益?银行该如何面对?客户应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18.
专家预测,2013年我国推行宽松货币政策的可能性较大,经济增速大幅度反弹的可能性则较小,这有利于债券基金等稳健型理财产品的持续走红,但是也有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高的投资者并不满足于4%-5%的年化收益率,他们期望更高目标的资产增值速度。而在目前多样化的市场上,这样的产品比比皆是。只是投资者在追求更高收益的基础上,也要给自己设置一个底限:投资不能光看收益,必须有所为,也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19.
目前,有的银行不考虑市场实际情况,盲目夸大打新股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投资者一定要认真鉴别。  相似文献   

20.
同样的预期收益率,同样是挂钩海外股票市场的理财产品,为何在市场走势中却大相径庭?对大多数国内投资者来说,购买银行发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是涉足海外市场最直接的途径。但结构性理财产品不仅设计较为复杂,而且条款也复杂难懂,极易误导投资者。通过两个真实案例的对比,投资者可从中有所领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