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榆社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到1988年末,全县乡镇企业已发展到1033个,从业人员9283人,占农村总劳力的26.5%;完成总产值2640万元,按可比口径衡量,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多,比1978年增长4.3倍;实现利润332万元,比1978年增长4.5倍;上缴税金98万元,比1978年增长4.8倍;全县农民人均从事乡镇企业纯收入76.9元,  相似文献   

2.
改革十年来,晋城市乡镇企业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积极依靠广大群众,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坚持从实际出发,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企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就。到1988年底,全市乡镇企业总数已达32133个,总产值达到14.12亿元,比1978年增长7.24倍,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61.2%;乡镇企业总收入达到11.86亿元,占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的76.1%。从业劳动力为25.5万个,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0%。十年来,全市乡镇企业上缴国家税利3.1亿元,提供支农建农和集镇建设资金2.18亿元。改革使乡镇企业在全市经济发展战略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金海平  孙燕 《经济论坛》2002,(1):13-14,23
2000年,河北省乡镇企业继续保持了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全省乡镇企业个数超100万个;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849万人,就业人员占农村劳动力的31.4%;实现营业收入7629亿元,比上年增长14%,是1995年的2.3倍;上缴税金103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的26%。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占全省GDP的39.6%,农村的社会增加值70.1%来自乡镇企业。这些经济指标表明,乡镇企业在我省的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我省乡镇企业面临着如何进行二次创业,这是关系到乡镇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跨…  相似文献   

4.
薛国琴 《经济学家》2006,(1):127-127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历程基本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96年,大批农村劳动力在乡镇企业就业,采取了“离土不离乡”的自由迁移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创办乡镇企业是此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条捷径,是探索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有效形式。具体又可分为三个阶段:(1)1979—1988年间是政策允许流动,但流动规模受控制的时期。以1982年为例,当年在农林牧渔业之外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为200万人,其中跨区域流动的为50万人。(2)1989—1991年间,在农林牧渔业之外就业和跨区域流动的农村劳动力都有所增加,1989年,以上数据分别…  相似文献   

5.
从发展中看我国乡镇企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第二个奇迹几年来,特别是1984年以来,我国农村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崛起之势。目前,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不断扩大,不仅已经成为振兴农村经济、繁荣农村的重要力量,而且在整个国民经济庞大系统中占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1984年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劳动力已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4%,1985年可以达到20%;乡镇企业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流动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本报告旨在描述这些特点并对未来农村劳动力的发展动向及对制定就业政策和发展规划有着重要意义。一、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呈减少趋势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乡镇企业的增长速度和带动就业的能力明显下降。1990~1996年,乡镇企业年均吸纳就业人数424郾4万人,而1997年、1998年两年净减少971万人,1999年仅吸纳167万人,2000年新增115万人。到2001年末,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为13086万人。乡镇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下降的原因有三:一是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企业为降低成本而自然减员;二是随管理水平和整体素…  相似文献   

7.
河北农民工流动特征及就业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北农业人口多,农村人口5300万人,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例高,在全省5310.93万(见《河北经济年鉴》2004年63页1劳动力资源中,约3900万左右为农村劳动力资源,按照现在的生产力水平计算,农林牧渔业生产有1000万左右劳动力就够了,除全省乡镇企业吸纳和外出打工人员1200万左右外(见《河北日报》2004年9月24日),目前全省农村富裕劳动力高达1700万。  相似文献   

8.
王贞琼 《经济论坛》2004,(8):146-147
乡镇企业工伤风险和职业伤害令人担忧。乡镇企业是农村改革后在农村产生的新生事物,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创办的各类企业的总称。它从产生的时候就以体制新、机制活而深受市场的青睐,它的发展速度超出人们的想象。到1998年,全国乡镇企业有2004万个,职工人数1253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7%,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186亿元,占国  相似文献   

9.
东水妹 《发展研究》1996,(5):33-34,39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乡镇企业高速发展,1993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大关,比1978年增长了近100倍。现在乡镇企业出口交货值占全省出口总额的四成左右,乡镇企业总产值约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三分之二,全省涌现出200多个产值超亿元的乡镇。乡镇企业已成为本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增长点,同时,也已成为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0.
泉州,是我国著名的侨乡。自实行对外开放以来,全市利用侨资、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等对外经济活动取得了可喜成绩。尤其是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侨乡商品生产和经济繁荣。至1987年度全市乡镇企业已达25253家,乡镇企业总收入达25.8亿元,比1978年翻了四番,约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66%,从业人员46万多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25%,成为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  相似文献   

11.
<正>一、对江苏劳动力市场发育的实证描述1、江苏劳动力市场关系(劳动力市场的软件)的培育进程(1)在传统体制外部迅速生长的劳动力市场部分首先,城乡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造就了劳动力市场的发育.非公有制经济的劳动用工主要为雇佣劳动形式.江苏作为经济发达的省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据统计,全省个体工商户从1978年的2.3万户、3万从业者,发展到1991年的83.4万户、125.8万从业者.1991年全省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4480户,雇工60649人.1991年全省“三资”企业发展到2200户,从业者7.5万多人.这三者人数约占全省社会劳动者总人数的3.87%.其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大潮,催生了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人民公社的解体、农民支配自身劳动力转让权的复得、以及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启动了江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大潮:第一,农村剩余劳动力“内部转移”(劳动力在农村内部三次产业之间流动)的规模大、速度快,就业结构变化显著.据统计,1979年到1991年全省农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劳动力达710万人,平均每年转移近60万人,非农劳动力年均递增9.5%.劳动力快速转移引起就业结构的显著变化,1978年到1990年,一次产业劳动力比重由83.9%快速下降为61.5%,二、三次产业由10.7%和5.4%提高到25.7%和12.8%.第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外部转移”(劳  相似文献   

12.
东莞县是广东省乡镇企业较发达的地区之一。近两年来,全县乡镇企业发展速度之快,成绩之大,引人注目,显示了强大的活力和广阔的前景。1983年,全县乡镇企业总数达3,246个,从业人员12.3万多人,总收入4.1亿元,比1978年增长2.16倍。1984年乡镇企业持续发展,企业总数增加到3,682个,从业人员增加到14.9万多人,总收入增加到5.8亿元,比1983年增长24.1%。1984年,可以说是东莞县乡镇企业开始进入经济起飞的一年。  相似文献   

13.
江瑞平 《发展研究》1998,(10):42-4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小城镇建设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目前全国各种类型的小城镇已发展到55000多个(其中建制镇14500多个,乡政府所在地集镇37000多个,农村小集镇1000多个),相当于改革开放之初的6.7倍,而且功能也大大加强。有关资料表明,小城镇吸收的乡镇企业的劳动力占全国乡镇企业劳动力的50%,小城镇创造的乡镇企业产值占全国乡镇企业产值的57%。从近20年来我国小城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多形态、多样化的。文章提炼出三条主要转移途径:一是通过中、高等教育实现的转移,农村学生在掌握现代生产技能的同时取得城市户口,进入城市主要劳动力市场;二是受过初级及以下教育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次要劳动力市场;第三,也是最根本的途径是以乡镇企业发展为基础形成的就地或就近转移。实践中,乡镇企业如果与小城镇发展相结合,形成产业和人口的集聚效应,则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贡献要大得多。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一、从农村工业化到城市化 在过去20多年经济改革期间,中国经历了一个高速经济增长过程,与此同时也伴随着非常迅速的农村工业化过程。从1978年以来,有大约超过1亿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乡镇企业,这促进了乡镇企业在整个改革期间高速增长。从1978年到1997年这20年中,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率年平均超过20%,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根据我们的初步估计,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于改善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贡献,净提高了中国经济增长率1.5……  相似文献   

16.
吴瑞建  郑亨钰 《发展研究》1994,(3):16-19,15
一、现状与问题 改革开放十五年来,福建乡镇企业基本上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强劲势头,经济效益也在逐年提高。到1993年底,全省乡镇企业已达54万家,从业人员达361.5万人,分别是1978年的15.79倍和4.15倍,出口交货值达190亿元,是1979年(6276万元)的302.74倍;总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1013  相似文献   

17.
戴建勋 《经济师》2001,(9):90-90,145
一、大力发展小城镇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小城镇的发展是农村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 2 0世纪 80年代初以来 ,我国农村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 ,小城镇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1979年 ,我国建制镇只有 2 6 0 0个 ,居住人口 5 5 5 5万 ,到1996年 ,我国建制镇已达 182 0 0个 ,居住人口 1.9亿。小城镇吸收的乡镇企业劳动力占全国乡镇企业劳动力的 5 0 %。尤其是在中国沿海农村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 ,农村城镇的发展速度更为突出 ,在一些局部地区 ,城乡的差别已经不太明显。 1995年 4月 ,国家体改委等 11个部委联合下发了《小城镇综合改革…  相似文献   

18.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一般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与就业。改革开放以来,同江苏其他滨江临河的地区一样,扬州也实施了以工业化为主的经济发展战略,这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起了重要作用,1978-2006年,扬州农村劳动力总量虽然由142.37万人增加至166.05万人,但农村劳动力在农业中的就业比例总体上在不断下降,从1978年的82.13%下降到2006年的28.56%,扬州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就业转移,  相似文献   

19.
<正>经济建设的实践证明,农业生产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业生产,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增长幅度大的年份,将会导致下一年工业生产的更大幅度增长。反之亦然。尽管今后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与农业总产值,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所占比重渐趋缩小,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起步至今,已有14年,其间农业生产大幅度增长。粮食总产量有7年分别达3200万吨和3300万吨以上,1984─1989年人均粮食占有量连续6年超过千斤。1992年粮食总产量3320.5万吨,棉花52.7万吨,肉类221.7万吨,禽蛋111.7万吨,水产134.7万吨,蔬菜1900万吨,除粮棉外,分别比1978年增长2、2、3、4倍。与此同时干鲜果生产量也成倍增长。1992年人均食物占有量,粮、肉、蛋、奶、鱼类、蔬菜及水果分别达到491公斤、33公斤、16公斤、1.7公斤、19公斤、281公斤和8.3公斤。目前我省农副产品生产量已基本达到2000年的食物消费结构标准。 由于农业的稳定增长,使得农村经济得以迅速发展。1992年农业产值672亿元。乡镇企业2463亿元,占全省工农业总产值(含建筑业)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14%,上升到1992年的44.4%。社会总产值中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20.3%,下降到1992年  相似文献   

20.
西部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安置模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初步估计,西部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近8000万人,近年来通过向城市异地转移和进入乡镇企业就地转移3500万人左右,尚有4000多万滞留在农村。而且,上述两条途径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绩效目前出现下降的迹象。从现实来看,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区域异地转移模式和进入农村社区内乡镇企业的就地转移模式,尽管对缓解西部农村就业压力起到一定作用,但其负面作用也很明显。我们认为,培育增长极,发展企业集群,建设小城镇。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增长极辐射的区域内转移,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安置模式的创新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