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企业制度对于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有两种不同的基础,即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是指企业在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时,以会计分期和持续经营为前提条件,以应收应付为标准。收付实现制是以现金收到或付出为标准来确认收入或费用。  相似文献   

2.
会计确认,是会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时间上规定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记账、结账。“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是两种不同的会计确认基础,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能满足不同的决策管理需要。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确认原则,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拟从国外的做法谈一些看法。  一、国外政府会计要素的确认  国外政府会计采用修改后的应计制(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基础,据以衡量财务状况及其执行结果。修改后的应计制会计基础要求:(1)政府基金的收入和支出,应按修改后的应计制会计基础确认,收入应在其有效及可衡量的…  相似文献   

3.
现金制和应计制只是会计确认基础区间上的两个极端,此间还存在着修正的现金制和修正的应计制。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提高公共部门的运营绩效及落实相应的责任,OECD的成员国掀起了一场名为“新公共管理”的改革,作为改革的一部分,已有20多个成员国在其预算与政府会计中全部或部分的引入了应计制。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方式,也取得了各自大不相同的效果,本文旨在对比盎格鲁模式和欧洲大陆模式下各国政府会计确认基础的选择,探究其深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情况,提出一些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4.
王宇哲 《中国外资》2011,(24):70-70
现金制和收付实现制是两种最基本的会计记账方式,本文分析了两者的差异和关系,说明了两者本质上的辩证统一,并指出了现金制和应计制相融合的会计大背景和大趋势。  相似文献   

5.
政府会计改革:从现金制到应计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金制与应计制是两种不同基础的政府会计,现金制是政府会计的传统模式,但目前已有许多国家在其政府会计中采用了应计制.从长远来看,我国政府会计也必然要引入应计制,至少是在我国的政府会计中引入应计制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我国工会系统的会计核算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由此形成的工会预算会计模式为上级部门的管理与监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预算会计环境的变化,在工会系统的会计核算中传统的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核算方式暴露了越来越多的问题。笔者认为适当引入权责发生制会更符合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客观性要求。对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与费用的会计核算有两种方法: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又称实收实付制或现金制,它要求会计核算在确认资产、负债、收入、支出时,按是否实际收付现金作为记账依据,凡本期收到的款项均作为本期收入,凡…  相似文献   

7.
一,两种会计体制下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主要区别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会计信息反映的是会计年度内收支所产生的现金流量。而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即以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确认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  相似文献   

8.
刍议事业单位会计确认基础的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查良春 《会计师》2011,(3):100-101
<正>会计确认基础亦称为记账基础,是用来决定什么时候确认交易(或事项)和何种交易须予以确认的标准或依据,是财务会计产生的理论基石。它直接指导了实务中何时记录和认定相关经济业务的流动状况,归入何类要素,从而达到向各种利  相似文献   

9.
一、我国政府会计基础现状 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三位一体的预算会计体系,会计基础主要采用现金基础。即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一般实行“收付实现制”,简单的成本费用核算会计事项可采用权责发生制。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实行收付实现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现行企业所得税制度中的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会计确认基础的运用进行了梳理,对企业所得税制度在不同情况下适用不同会计确认基础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企业所得税制度采用两种会计确认基础的处理与协调提出建议,以期对税法和会计采用会计确认基础时的协调与处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保险行业业务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保险会计核算的特征。权责发生制与保险的谨慎性存在总两则必反;忽略了现金流量在保险经营中的重要性;对于保费收入的确认与保险合同条款不相匹配;不能适应当前建立保险监管会计的需要。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审慎保险会计确认基础,实行“联合发生制”混合会计基础,即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并存,以适应不同的决策需求。  相似文献   

12.
黄志刚 《上海会计》1999,(10):17-18
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是会计确认的两种不同时间基础。在会计学教科书中,这两种确认基础被作为对应概念加以介绍。但在现行企业会计实务中,收付实现制往往被束之高阁,权责发生制却得到广泛的应用,是否权责发生制尽善尽美呢?笔者通过对施工企业现实会计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认为并不尽然,因而权责发生制有与收付实现制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必要。一般认为,收付实现制的优点仅在于帐务处理简便,其缺点则有收入和费用难以配比,应收应付事项未有反映等;而权责发生制的缺点却很少有人提及。实际情况究竟如何,长期的企业会计实践表明,…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回顾了对权责发生制认识的演变历程,并结合当前经济的繁荣发展和2006年新会计准则把权责发生制定位为会计确认基础这一事实,提出了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确认基础所面临的挑战,最后预测未来经济的发展会使权责发生制与现金流动制出现融合的趋势,并且权责发生制会逐渐被现金流动制所取代.  相似文献   

14.
浅谈权责发生制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全保 《会计师》2009,(1):42-42
<正>权责发生制是指这样一种会计确认基础: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已经发生,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由目前实行的收付实现制改为权责发生制,已是一项十分紧迫和必要的课题,本文拟就其必要性和主要改革措  相似文献   

15.
权责发生制不仅是会计核算所遵循的基础,也是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所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本文通过分别对当前权责发生制在所得税会计与税务处理中的运用进行分析。认为会计与税法在主要的方面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当期收入和费用(扣除),有利于减少两者的差异,减轻企业税收遵从成本。但是,由于两者的目的不同,导致会计与税法特别是税法在一些收入和费用(扣除)的确认上无法完全采用权责发生制,从而出现所得税会计核算和税务处理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吴霁  王道英 《金融纵横》2003,(1):56-56,54
(一)按照谨慎原则确认和计量收入。 改变银行现行的按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的会计政策,以能否肯定和基本肯定收到现金或现金等物价作为收入确认实现的依据。如银行贷款利息收入逾期未收到的目前做法为三个月内计入表内,三个月后计入表外。而贷款收入一旦逾期未收回,很难再收,因此应进一步考虑按谨慎性原则制定一旦逾期即计入表外,待收回后再转入表内的规定。  相似文献   

17.
政府会计基础国际比较与中国政府会计改革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会计基础从世界范围看,主要有两类: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也叫应计制和现金制。一般权责发生制应用于营利组织,而收付实现制应用于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样的格局已逐渐被打破。最为明显的是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政府会计基础,已由传统的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转变,出现了收付实现制、修正的收付实现制、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和权责发生制等类型。随着我国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部门预算编制、政府采购等改革的实施,我国政府预算会计也需要进行配套改革,其中政府会计基础的改革便是其中的重要一项。  相似文献   

18.
配比原则指具有配比关系的收入与费用的确认时间应该一致,确认时计量也应相匹配。配比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制约配比原则的会计事项,充分有效地利用配比原则。  相似文献   

19.
秦文娇 《税收征纳》2013,(10):37-38
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于运输等劳务收入的确认,会计与税法确认收入的条件是相同的。即都遵守“权责发生制”原则,但是,会计确认收入时需要考虑谨慎性原则,强调预期经济利益很可能流人本企业,税法不强调流入问题。现根据《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有关事项的公告》(以下简称财税[2013]37号),结合案例对“营改增”运输劳务等收入确认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一、现行预算会计的核算基础 当前,在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下,预算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重心是以现金是否实际收到或是否实际付出为标准确认和计量收支,不能准确反映政府及其部门在各会计期间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实际成本及应承担的责任,现金流量不能恰当地反映年度中耗费的资源与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不能客观反映当期的财务行为对以后年度的影响。同时,作为政府所拥有的国有资产或经济资源价值运动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