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斌荣 《数据》2003,(7):39
2003年3月份北京市统计执法检查大队抽查了某公司的2002年劳动情况表,对报表中的"全年劳动报酬(生活费)总额"指标进行了检查.在检查中我们查看的财务科目是该单位的应付工资、管理费用、营业费用等科目的明细帐以及当年12月份的工资发放单.经过核实,该单位的"全年劳动报酬(生活费)总额"数应为912.7万元,而其上报数是858万元,瞒报了54.7万元,统计违法数额占实际数额的比例为6%.  相似文献   

2.
孟斌荣 《数据》2003,(2):94
2002年6月份北京市统计执法检查大队抽查了某大厦的2001年劳动情况表,对报表中的"全年劳动报酬(生活费)总额"指标进行了检查.在检查中查看了该单位财务科目中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及管理费用等明细帐以及当年12月份的工资发放单.经核实,该单位的"全年劳动报酬(生活费)总额"数应为343.2万元,而其上报数是215.8万元,瞒报了127.4万元,统计违法数额占实际数额的比例达37.1%.  相似文献   

3.
孟斌荣 《数据》2003,(6):40
2002年9月份北京市统计执法检查大队抽查了某中心的2001年劳动情况表,对报表中的“全年劳动报酬(生活费)总额”指标进行了检查。在检查中我们查看的财务科目是该单位的应付工资、管理费用、营业费用等科目的明细账以及当年12月份的工资发放单。经过核实,该单位的“全年劳动报酬(生活费)总额”数应为277.8元,而其上报数是186.5万元,瞒报了91.3万元,统计违法数额占实际数额的比例达32.9%。通过该单位进一步自查找出了问题存在的原因,一是机构改革发生人员变动,人事部门掌握的工资情况与财务账上的“应付工资”口径不一致,相差27万元;二是该单…  相似文献   

4.
2002年8月份,丰台区统计局执法小组抽查了区属某机关的2001年劳动情况表,对报表中的“全年劳动报酬(生活费)总额”指标进行了检查。在检查中查看了该单位财务科目中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及管理费用等明细帐以及当年1-12月的工资发放单。经核实,该单位的“全年劳动报酬(生活费)总额”数为40.4万元,而其上报数是23.1万元,瞒报17.3万元,统计违法数额占实际数额的比例高达42.9%。经询问,该单位统计人员由财务人员兼任,接到年报培训通知后,没有参加统计培训,自认为也是“老”统计了,对指标理解很明白。到月底,按照自己的理解上报了统计数据。经核…  相似文献   

5.
孙书振 《数据》2005,(3):45-45
<人员和报酬情况>调查表是统计调查的重要内容,而"全年劳动报酬(生活费)总额"是该调查表的核心指标.由于基层统计单位的统计人员更换频繁,对填报的方法和指标理解的不准确,在填报该报表时,出现差错的单位比较多.据北京市东城区统计局2005年1月份对12家单位开展的<人员和报酬情况>调查表的专项执法检查,"全年劳动报酬(生活费)总额"的统计指标有相当部分单位填报不准确.  相似文献   

6.
冰融 《数据》2002,(6):24
2001年3月份北京市统计执法检查大队抽查了某集团的2000年劳动情况表,对报表中的"在岗职工工资总额"指标进行了检查.在检查中我们查看的财务科目是该单位的应付工资、管理费用、应付福利费等科目的明细帐以及当年12月份的工资发放单.经过核实,该单位的"在岗职工工资总额"数应为1642.7万元,而其上报数是1476万元,瞒报了166.7万元,统计违法数额占实际数额的比例达10.1%.  相似文献   

7.
孟斌荣 《数据》2002,(1):31
在2001年7月份的全国统计执法大检查中,北京市统计执法检查大队抽查了某医院的2000年劳动情况表,对报表中的"在岗职工工资总额"指标进行了检查.在检查中我们查看的财务科目是该单位财务的收入、支出明细帐;医疗支出的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明细帐;药品支出的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明细帐以及当年12月份的工资发放单.经过核实,该单位的"在岗职工工资总额"数应为1369.6万元,而其上报数是920.9万元,瞒报了448.7万元,统计违法数额占实际数额的比例达32.8%.  相似文献   

8.
孟斌荣 《数据》2002,(10):21
2002年4月份,北京市统计执法检查大队抽查了某宾馆的2001年劳动情况表,对报表中的"在岗职工工资总额"指标进行了检查.在检查中我们查看的财务科目是该单位的应付工资及福利费等科目的明细帐以及当年12月份的工资发放单.经过核实,该单位的"在岗职工工资总额"数应为922.1万元,而其上报数是747.9万元,瞒报了174.2万元,统计违法数额占实际数额的比例达18.9%.  相似文献   

9.
冰融 《数据》2002,(4):27-27
2001年7月,北京市统计执法检查大队抽查了某事业单位的2000年劳动情况表,对报表中的"在岗职工工资总额"指标进行了检查.在检查中我们查看的财务科目是该单位的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公务费等科目的明细帐以及当年12月份的工资发放单.经过核实,该单位的"在岗职工工资总额"数应为231.2万元,而其上报数是204.8万元,瞒报了26.4万元,统计违法数额占实际数额的比例达11.4%.  相似文献   

10.
孟斌荣 《数据》2002,(2):27
2001年8月份,北京市统计执法检查大队抽查了某国家机关的2000年劳动情况表,对报表中的"在岗职工工资总额"指标进行了检查.检查中,我们查看的财务科目是该单位的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社会保障、公务费等科目的明细帐以及当年12月份的工资发放单.经过核实,该单位的"在岗职工工资总额"数应为1666.1万元,而其上报数是1304万元,瞒报了362.1万元,统计违法数额占实际数额的比例达21.7%.  相似文献   

11.
孟斌荣 《数据》2002,(3):20
2001年8月份,北京市统计执法检查大队抽查了某国家机关的2000年劳动情况表,对报表中的"在岗职工工资总额"指标进行了检查.检查中,我们查看的财务科目是该单位的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公务费等科目的明细帐以及当年12月份的工资发放单.经过核实,该单位的"在岗职工工资总额"数应为208万元,而其上报数是177万元,瞒报了31万元,统计违法数额占实际数额的比例达14.9%.  相似文献   

12.
丁瑄 《数据》2003,(5):42-42
2002年8月份,丰台区统计局执法小组抽查了区属某机关的2001年劳动情况表,对报表中的"全年劳动报酬(生活费)总额"指标进行了检查.  相似文献   

13.
《数据》2010,(8):29
2008年北京市统计局统计执法检查大队对某食品有限公司进行执法检查时发现,该单位有瞒报全年劳动报酬(生活费)总额指标的违法行为,并对其进行了行政处罚。2009年执法人员再次对该单位进行了统计执法检查,  相似文献   

14.
郭晓芳 《数据》2004,(1):82-82
去年11月底,我们对某单位进行执法检查.通知后,该单位以各种理由推托,"我单位的统计工作很好,没什么错,别查了,明年再说吧."在检查中经常会听到被查单位这样问我们:为什么会挑中我们呢?是不是我们有什么问题?我们怎么就这么倒霉哪?面对这些诘问,我们都会耐心以予解答:我们挑选单位是通过普查中心的单位名录库进行随机抽查.然后向被查单位宣讲<统计法>、<北京市统计管理条例>,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我们有权利对基层单位进行执法检查,并据<统计法>第27条规定:统计检查机构或者统计检查员在执行公务时,被检查单位和个人应当协助检查,如实提供原始统计记录、统计台帐、统计调查表以及有关的其他资料.被查单位有义务配合我们的工作.该单位在我们的一再坚持下,终于同意了我们去检查.经查,该单位在计算"全年劳动报酬(生活费)"时,将单位发的洗衣粉、洗发液等实物统统计入了"洗理费",多报了近7万元,差错率为2.2%.  相似文献   

15.
孟斌荣 《数据》2003,(8):38-38
2003年4月份北京市统计执法检查大队抽查了某公司的2002年服务企业财务状况表,对报表中的有关指标进行了检查。在检查中我们查看的财务账是该单位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应付工资科目明细账以及北京市工交内贸企业会计报表。经过核实,该单位的绝大部分指标填报得都很准确,只有“本年应付工资总额(贷方累计发生额)”指标应为1855千元,而其上报数为1493千元,瞒报了362千元,统计违法数额占实际数额的比例为19.5%。出现以上差错原因是有些人认为企业财务报表(以下简称103表)中的“本年应付工资总额”和劳动情况表(以下简称104表)中的“在岗职工…  相似文献   

16.
马晓轩 《数据》2004,(3):39-40
2003年,北京市统计局执法队对某公司<劳动工资表>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财务状况>报表中的统计数据进行了检查,其中,<劳动工资表>中的"全员劳动报酬(生活费)总额"指标,上报数为3609千元,核实数为3623千元,少报1 4千元.<批发零售贸易企业财务状况>(E103-1表)中"管理费用#税金"指标,上报数未填,核实数为1 40千元,少报140千元."管理费用#劳动、待业保险费"指标,上报数为1 044千元,核实数为1134千元,少报90千元.  相似文献   

17.
胡欣洁 《数据》2003,(9):15
一些基层单位反映,现在有的街乡或区县统计局要求报送劳动统计定期报表的时间太早,认为4日发薪,4日报表,劳动报酬部分统计不出来;一些单位设有外地的分支机构,还需要汇总报表时间。这个问题涉及到劳动统计的报告期问题。劳动统计规定: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在岗职工工资总额)是指在报告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从业人员(在岗职工)的劳动报酬。年报的报告期为当年的1月1日-账目,即在本单位财务账目上1月1日—12月31日发生的符合劳动统计规定的统计在当年的劳动年报中,那么2月4日报送的1月份的月报应为1月1日—1月31日财务账上发生的劳动报酬,而不考…  相似文献   

18.
李金水 《数据》2003,(12):39-40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统计制度的相关规定,本市辖区内乡及乡以上国有、集体、各种合资、合作、独资、私营企业等独立核算法人单位以及国外驻京商社和办事处,均被纳入劳动工资统计范围之内,须向统计主管部门上报劳动情况表(I104表).其中劳动报酬总额指标是该表的最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郭晓芳 《数据》2001,(5):26-26
案例一 2000年,某公司因瞒报1999年"在岗职工全年工资总额",被处以警告并罚款贰千元. 一、调查经过 1.2000年8月,市统计局统计执法检查大队到某公司进行日常检查.检查了该公司1999年劳动工资统计年报数据.检查的指标是<劳动情况表>中"在岗职工全年工资总额",查阅了该公司1999年劳动工资统计台帐、管理费用明细账等有关资料.经查:1999年"在岗职工全年工资总额"上报数为2704764元,检查结果为3170786元.  相似文献   

20.
原静英 《数据》2003,(10):53-53
4%、25%、48%、63%、是我们在不久前结束的对企业(单位)有关"主营业务收入"、"工业总产值"、"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增加值"(收入法)四项数据指标的统计执法检查中涉及该四项指标数据质量问题的单位数比例.即在检查"主营业务收入"指标中发现有问题的企业(单位)仅有4个,其出错率占涉及该指标96个被查单位的4%.从对以上四项比例的比较中不难看出:作为企业(单位)会计指标的"主营业务收入",其数据质量明显高于"工业总产值"、"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增加值"三项统计指标.而且仔细分析4个企业(单位)出现数据问题的原因是由于年终审计调整帐未及时向统计局说明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