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休日,我偶尔整理抽屉,翻出几张单位发的电影票,一看,正巧开映时间快到了,便拉着妻子去了影城.走进装修豪华气派的影城,发现场内稀稀拉拉地只坐了十几个观众,我看电影的兴致顿减,心里不禁有些失落,不由得回忆起了童年里家乡放电影时的热闹场面.  相似文献   

2.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医术高明的名医,名叫扁鹊.他能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发明了"望、闻、问、切"四诊法,深受百姓的推崇.有一次,魏文王召见他,对他说:"我听说你有两个哥哥,也精通医术.你们当中,谁的医术最好呢?"扁鹊恭恭敬敬地回答:"我大哥的医术最好,二哥其次,我的医术落在最后.""你自称最差,为何比起哥哥,名望更大?"魏文王疑惑不解."我大哥的高明之处,在于病人病情发作之前,就能事先铲除病根;二哥的过人之处,在于病人刚刚发病时,他能够药到病除;至于我,只能在病情严重时才能诊断出来,在经脉上做手术.这些情形,世人并不知晓."  相似文献   

3.
不必忧虑     
《中国农业会计》2005,(10):40-40
20世纪60年代,意大利一个康复旅行团体在医生的带领下去奥地利旅行。在参观当地一位名人的私人城堡时,那位名人亲自出来接待。他虽已80岁高龄,但依旧精神焕发、风趣幽默。他说,各位客人来这里打算向我学习,真是大错特错,应该向我的伙伴们学习:我的狗巴迪不管遭受如何惨痛的欺凌和虐待,都会很快地把痛苦抛到脑后,热情地享受每一根骨头;我的猫赖斯从不为任何事发愁。它如果感到焦虑不安。即使是最轻微的情绪紧张,也会去美美地睡一觉,让焦虑消失;我的鸟莫利最懂得忙里偷闲、享受生活,即使树丛里吃的东西很多,它也会吃一会儿就停下来唱唱歌。“相比之下,人却总是自寻烦恼,人不是最笨的动物吗?”他总结道。  相似文献   

4.
母亲一辈子就生了我与哥哥兄弟俩,按理说,娘疼幺儿,可她疼的偏偏是哥哥。我的惟一特权就是每年春节跟着爸爸回老家。哥哥大我1岁。他两岁时患了一场  相似文献   

5.
在一次酒宴上,我们单位的小陈与一个腰缠万贯的建筑业老板无意间碰面,那位老板看着小陈,主动地伸出手,而小陈也在脑海里细细地搜索一遍后,认出了这位老板就是当年那位小学的同桌。后来,小陈对我讲述了许多这位老板以前的事情,说到那位老板以前的种种,口气里满是轻蔑,及至看到他现在的发达,则又满是羡慕其走了时运。小陈的父亲是我们单位原来的头儿,在小陈中学毕业后,自费读了大学,后来其父通过关系把小陈安排进了我们单位里。在  相似文献   

6.
让子女考上大学,是多少农民父母含辛茹苦劳作的殷切期盼,又是多少农民忧心忡忡的心头病。现在的农民一怕生病,二怕子女考上大学,这是既让人感慨却又千真万确的事实: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国家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的今天,子女考上大学  相似文献   

7.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而又贫瘠的小山村。在那里十年九旱,一日三餐不是吃窝窝头,就是啃洋芋蛋。为了摆脱贫穷的折磨,为了不让后代重蹈前人的老路,父辈们响应党的号召,携儿带女从边远的山区迁到了河西走廊——玉门地区。来到玉门时,我家已负债累累,无依无靠,开学已一个月多了,为了我和哥哥的学费有个着落,连续几天几夜,爸爸和妈妈你望望我,我看看你,就是没有来钱的门路。懂事的哥哥揣摩出爸妈的心事,辍学打工挣钱供我上学。入学后,我暗暗发誓:一定要苦学苦读,考上名牌大学,将来为父母争光,为哥哥争气。由于自己的勤奋好学,很…  相似文献   

8.
母亲的温暖     
他的小名叫狗娃。农村人的习俗,狗啊猫啊的好养活。也许真是一语成谶,比起他那多灾多难的哥哥,他的成长顺利指数简直高得上了天。他像一只猫一样在没人照顾的情况下快乐地生活着,无病无灾;而他的哥哥整天泡在蜜罐中,却还是逃不出病魔的五指山,一年又一年地挣扎在病痛的折磨中。  相似文献   

9.
时间:2009年3月15日地点:栗宪庭电影基金办公室左靖:请介绍下栗宪庭电影基金。我觉得有意思的是,如果要研究栗宪庭这个人的话,我觉得他设立栗宪庭电影基金表明了他一个比较大的转变,尤其是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他以前在当代艺术这个圈子里边获得他的名声和地位,然  相似文献   

10.
村会计刘叔     
他迈着坚实的步伐,走过了人生的62个春秋。无情的岁月,在他消瘦的脸上刻出深深的皱纹,他就是我们村的老会计———刘叔。提起刘叔,村里的人无人不知,没人不晓。在村民的印象中,刘叔是一位和蔼可亲,任劳任怨的好会计。从我记事时起,刘叔就是我们村的会计。他在会计岗位上一干就是39年。他工作认真负责,所记账目清清楚楚,从不贪占、挪用集体一分钱,2000年,刘叔的女儿考上大学,急需一笔钱用作学费,刘叔为此事特别着急,这么多的钱去哪借呀?有的朋友说:“你的工资都存在村里,先借点应急用吧。”刘叔听后直摇头,连说:…  相似文献   

11.
政策法规     
我哥哥的做法对吗 编辑同志:   我们家原来在农村,前几年落实政策时,全家都转为城镇户口,只留下了我的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在农村。 1984年他结婚时,父亲分给他 4间房,另有 4间由我和父母居住。我们进城以后,这 4间房就托异兄看管。前些日子,异兄想把我们的 4间房租给别人。我不同意。他就说,我们现在已经离开农村,谁在农村,房子就属谁。还说,即使房子是我们的,宅基地也是他的。请问,他的说法对吗 ?(读者:张敏华 )张敏华同志:   从信中看,你异兄已经与你们分家另过,你们留在农村的这 4间房子是属于你们的。你异兄在代…  相似文献   

12.
正十八大后落马官员中,年初宣判的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工信局原局长董社有,级别并不高,只能算是"苍蝇",成为舆论焦点只因一句话——"应该把那些行贿的老板都判刑,他们都是些害人精。"这是他被司法机关查处后说的,那种被"拉下水"的委屈、对行贿人的切齿痛恨,显露无疑。此前,他多次向老板索贿,"我给那些老板帮了多大的忙,一个个从烂皮卡换成好车",他们该"感恩"。他小孩考上大学,一个老板只送  相似文献   

13.
鲁先圣 《农家之友》2010,(15):35-35
我的故乡是鲁西南深处一个叫鲁店的村子。村子因为这些年来每年都有不少人考上大学、硕士甚至博士而闻名遐迩。方圆几十里以内的人,没有不知道鲁店的,一提起来都会说,哦,就是那个出大学生的村子。久而久之,人们不把村子叫鲁店了,“大学村”成了我们村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4.
正记得那一年,还是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在长沙坐公交车,经过湖南省农科院附近,不知道是谁兴奋地喊了一声:"快看,袁隆平!"我向窗外望去,远处的田野里,袁老师正弯着腰观察稻穗,那么专注,那么忘我!车上的人纷纷挤到车窗边上,目光里充满敬仰。从那个时候,袁老师就成为我心中的偶像。后来,当我幸运地成为他的学生、成为他团队的一名成员,我才知道,在田里忙碌,就是袁老师的工作常态。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我出生在广西灵川东家山村。1982年我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家的承包合同上,明确写着:田地承包期按国家规定年限不变。我家是全村有名的贫困户,父母含辛茹苦劳动,年年完成合同上规定的上交任务。用余下的粮食来养家糊口,供养我们4个儿女读书。我考上了大学,户口按规定迁到了学校所在地派出所。这对父母来说,本是件大好的喜事。然而厄运却接踵而至。村里逼迫我的父母交出分给我的那份责任田。我上大学的学费、生活费还得依靠承包的田地挣钱来支付。田被迫退出,读书费用得来更加艰难。弟弟第二年也考上了大学本科,他…  相似文献   

16.
父亲与书     
这是父母送儿女到大学报到的时节. 在女儿、女婿任教的北京大学,我看见提行李的父母们在汗水淋淋地奔跑.一天清早,我从北大蔚秀园教工区出来散步,马路对面西大门才开了半扇,一个被称"爸"的清瘦的中年男子,肩头背一只装书的挎包,一手扣着背带,一手拥着儿子的肩头,正在请人帮助拍照.儿子要背挎包,他执拗地不让.  相似文献   

17.
将心比心     
母亲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年轻妇女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进去后才松开手。当母亲向她道谢时,那位妇女对母亲说:“我的  相似文献   

18.
正那个叫龙埂的小山村位于皖南靠近江西的一个山区里。村子不大,六七十户人家,青砖黛瓦,徽风徽韵,祖祖辈辈一直延续着的传统的农耕生活,平平淡淡走过了许多年。十九岁之前,我的生活就像村前的清水溪,从秋流到冬,又从春流到夏,波澜不惊。在一个溪水盈满河床的季节,我考上了大学,然后顺着溪水的流向走到了外面的世界。也像溪水一样,流走了就没再回头。在父母搬到省城和我一起居住以后,这些年我已好久没回去了。龙埂,渐渐地成为了一种记忆。  相似文献   

19.
堂哥     
堂哥是大伯唯一的孩子。他是个苦命的孩子,五岁那年母亲便得病去世了。母亲的早逝、家境的贫寒、生活的困苦,让堂哥的成长比其他同龄人更多了几分艰辛。但堂哥能吃苦,爱学习,肯努力,很顺利地考上了重点大学,成了全村最瞩目的人,也成了我们家族中最令人骄傲的人。  相似文献   

20.
平民市长江泽民出任上海市长时,曾说:"我与前任的老市长不同,我是一位平民市长。""平民市长"江泽民的意思是,他没有扛枪打仗的阅历,也没有爬雪山过草地的资历,虽然父亲是一位革命烈士,但江泽民的生活还是跟普通中国人没有什么两样。平民市长自有平民市长的风采。许多江泽民的生活故事一个个鲜活生动,饶有兴味。一次,江泽民在南京,招待所早餐供应豆浆、馒头、酱菜和每人一个荷包蛋,一位同志因血脂偏高,照例不吃荷包蛋。江泽民便对那位同志说:"一个鸡蛋,有多少胆固醇?我看你偶尔吃一次,没什么关系,不然,岂不是浪费掉了吗?"他又笑着说:"要不,你不吃,我把它吃掉吧,我还有点饿呢。"大家哈哈大笑,那位同志在笑声中开了戒。中午、晚上在招待所吃客饭,江泽民就像他多年来在家里、食堂一样,不喜欢桌子上剩菜,他自己带头,每顿都叫大家把菜吃光,不要浪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