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祖德 《商》2012,(13):185-185
法理学作为法学各专业的共同基础课,如果把法学这门学科比作一幢高楼大厦,那么法理学就是构筑这幢大厦的地基,如果地基不稳,整幢大楼就会倒塌。因而,法理学的教学在整个法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作为一名法学教师,在讲授法理学时,大凡会对目前我国法理学晦涩深奥的教材语言和僵化的教学模式有着很深的体会。笔者基于此,并结合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谈谈对法理学教学方法的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2.
法理学作为一门对法知识高度概括、抽象的法学理论课程,是学习和掌握各部门法学知识的入门向导,是培养专业法律人才正确法律观的基石,是高职院校法学专业的基础课程。由于该课程理论性、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凸显出众多弊端,文章针对上述弊端,从高职院校法理学课程合理定位进行分析,结合法理学自身的学科特点,综合...  相似文献   

3.
张嘉夫 《商》2012,(14):109-109
英国著名法理学家丹尼斯·劳埃德对于自然法与实证主义法学的争论有过深入的研究,从自然法的最初兴起、繁荣到实证主义法学逐渐取代其历史地位,再到自然法学派思想被人们重新推崇。丹尼斯·劳埃德对这一过程的梳理,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从古希腊以来的欧洲法理学思想发展历程,同时也表现了丹尼斯·劳埃德本人的法理学观点,通过对其学术观点的论证,可以对自然法学与实证主义法学两者进行比较,得出一个较为全面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以OBE理念为指引,法学本科教育的最终成果应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法律职业能力是从事法律职业的人应当具备的执业能力与水准,是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体现,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在法律职业能力培养方面主要存在着观念陈旧、模式传统、师资不足等问题,建议从转变观念、创新课程、增加实战、加强师资等方面锻炼和提升法学本科生的法律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扼要论述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含义和发展过程进一步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精神实质,即历史唯物主义的法律观,然后分析历史唯物主义的法律观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精神实质;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的基本内涵以及我国现阶段的法制建设应怎样对待、践行马克思主义法学.  相似文献   

6.
目前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其中法治教育内容仅占1/3左右。法治教育没有自己完全独立的地位,从属于德育和思想品德教育。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重视程度不够、师资队伍薄弱、法治教育形式单一等问题亟待解决。高校法治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组织专家编写专门的大学生法律基础教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法治教育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7.
法学教学集法学理论的讲授、法律思维的培养、司法技能和法律职业伦理的育成为一体。法学课堂教学既要注意传播法律知识,又要注意法学技能的培养。保障法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要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以学生发展为主旨,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充实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主要是案例教学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教师素质,优化课堂效果,设置反馈环节,细化考评制度,促进法律知识的学习,培养优秀的法治人才,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为关键。  相似文献   

8.
《商》2015,(19)
我国法学教育中,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诸如电影等文化产品对宣传法治精神,传播法律知识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也有一些"负面教材"传达了与我国当前的法治思想相悖的法律观念,必须予以摒弃。  相似文献   

9.
张亚蒙 《商》2014,(26):192-19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法律文化的开放性不断增强,我国在现阶段的法治进程中,法律移植拥有很高的评价地位,这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但我们并不能完全依附于西方的法律制度。中国的法治建设应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法律模式,挖掘我国自古就蕴涵着的固有的法律文明价值,使之与现代法治精神完美融合,共同推动法治之舟顺利前行,这就需要将本土资源合理转化和利用,实现我国法治建设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10.
宋岩 《商》2012,(14):108-108
法理学的理论研究、价值追求等对于部门法学有基础性的指导作用,但不能认为部门法学相较于法理学是浅薄的、无研究价值的,本文旨在对这一片面的观点进行批驳。部门法学为法理学的研究提供了现实素材,同时,具有地域特征的部门法为普适性的法理学理论提供新的学术增长点,对于法理学的研究有必不可少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宪法在法学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要使学生夯实法学基础理论,必须转变学生对宪法课程的偏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实现传授法律知识、训练法律思维和培养法律观念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2.
当前高校对大学生法治理念的培育存在诸多问题。笔者从大学生法治理念现状谈起,详细分析当前大学生法治理念薄弱产生的原因,进而结合中国的法制教育实践提出培育大学生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的本土路径,以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理念加深其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正确认识,培育民主精神、规则意识,确立法律至上理念,进而促进高校学生法治化管理的实践。  相似文献   

13.
王聪 《科技转让集锦》2014,(20):223-224
为达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的高校教育教学目标,法理学课程的教学应该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单纯的理论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应首先明确法理学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和方向,规范和完善传统的诸如课程论文、模拟法庭、调查报告等法理学实践教学形式,并能创造性开展丰富多样的、适合本校的新的实践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14.
《商》2016,(3):214-215
法律职业共同体是以法官、检察官、律师以及法学学者为主体,以法律为精神纽带而形成的一个独立的社会群体。他们是理念共同体,专业知识共同体,解释的共同体以及对外形象的共同体。这一共同体的形成与法治国家的建设共同生长,因而研究它对于研究法治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宪法宣誓制度全面实施为契机,对在山西省历史中的法治名人、法治案例、法治思想以及红色革命文化为背景和基础,通过培育山西省公职人员对宪法和法律的敬畏和信仰、培育普通公民对宪法和法律的敬畏和信仰、宣传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为途径,建构山西省法治文化的品牌,提炼出山西省自己的法治文化建设目标和品牌,为山西省法治文化的建构、普及和传播奠定历史底蕴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加强契约意识的培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由平等意识、权利义务观念和民主法治理念,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主体地位,促进良好教育秩序的建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学生契约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建立教学标准体系,师生形成关于教学活动的契约;在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和学校后勤服务中体现契约治理精神;营造具有法治文化和契约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等.  相似文献   

17.
《商》2016,(6)
<正>古希腊是法治思想的发源地,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和后世法治理论的奠基人,其法治思想是现代法治理论的起源,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他并没有像研究政体那样,利用专门的章节来详细地研究法律问题,而是在研究政体过程中,对法律问题进行了阐释,因而他有关法律的见解是散见于各卷之中的。他在《政治学》中所作的最经典性的论述,即"法治应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  相似文献   

18.
王卓 《现代商贸工业》2023,(10):176-17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其法治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动力来源于社会生活各方面问题的协调与解决,与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存在密切联系,自施行以来,它为大学生法治教育提供了科学指导,也为高校培育大学生法治素养工作提供了莫大的帮助与支持。因此,民法典和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相辅相成,既是全面贯彻依法治国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民法典融入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路径主要是理论课堂丰富大学生法律知识、校园文化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实践活动培育大学生用法能力等,真切做到建立民法典与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9.
赵旭东简介: 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院长兼商法研究所所长;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法学会民法经济法研究会副会长。 自1985年以来,一直致力于民商法、尤其是法人制度、公司法、证券法、合同法方面的教学和研究。著有《公司法学》、《企业法律形态论》等学术箸作。在多家知名媒体上有学术论文发表。  相似文献   

20.
《工商行政管理》2009,(11):54-54
由中国法学会组织并撰写的《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2008年)》(以下简称《报告》)于6月2日发布。这份近2万字的报告从我国的立法工作、依法行政、司法工作、人权的法治保障、知识产权保护、法制宣传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等七部分讲述了2008年我国法治建设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