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谋求内涵发展 彰显学校特色 1.明晰理念 确定了以“学生有特长.教学有特点,学校有特色”为目标;强化两个发展,即“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实现两个追求,即“高品位、高质量”;建设两个校园,即“人文校园、书香校园”。在建设“书香校园”的过程中,我们用“基于学校”来引领学校特色和内涵发展.通过创造浓郁的读书氛围,整合丰富的读书资源.开展多彩的读书活动,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溢满校园.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学校的文化底蕴,提升学校的办学品味.  相似文献   

2.
范作闽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3,11(4):125-127,130
现时代,美丽校园建设适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求,它是响应党的十八大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作出的必然选择。美丽校园建设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也为美丽中国的建设提供人才和技术的支持。高校应致力于美丽校园的建设,展现更大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3.
深化“平安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学校建设发展中至关重要,它是学校育人之根本。本文以浙江商职院为例,具体阐述以“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自主服务”为运行机制的校园平安细胞工程的构建,努力实现学校“平安校园”长效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邓爱华 《老区建设》2010,(22):66-68
教育部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一文中明确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该适当地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结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我校以教改、课改精神为指导,贯彻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确保学生每天在学校都有一小时的活动时间”精神,结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创学校特色,树“名校”品牌,创建一个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需求的富有鲜活生命力的新型课程、新型课堂、新型班级、新型校园),于2001年8月开设了大课间活动,为学生营造了开放性教育环境,丰富了学生生活体验,以活动辅德、健体、益智、审美,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游兵 《今日重庆》2010,(8):94-97
烟台,是“八仙过海”美丽传说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唯一可以看到“海市蜃楼”神秘奇观的地方,有着“人间仙境”的美誉。7月19日至23日,由中国画报协会和山东省摄影协会、烟台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四季烟台”国际摄影大赛之“夏之爽”摄影周活动在烟台举行,包括本刊在内的国内17家画报、杂志社参加。  相似文献   

6.
过去五年来,中山大学围绕“国家需求、国家任务、国际水平”的指导思想,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积极推动学校优势技术领域与地方支柱产业发展需求的“主动对接”,推动学校科技管理政策与产学研结合工作的“主动对接”,推动学校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主动对接”,中山大学与广东地方政府、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全面展开,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要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璋德 《发展》2008,(1):110-112
一、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明确与区域发展和谐一致的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反映着学校的理想、追求和信念,是学校文化中最稳定、最核心的要素。它确定学校的使命和发展目标,引导学校的前进方向。从操作层面来看,办学理念指导学校的办学实践,回答诸如“如何办学校”、“办什么样的学校”等问题,对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8.
贺志同 《魅力中国》2010,(34):383-383
校园经济是指在学校内开展以种植,养殖和其它形式的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经济活动,是农村学校广泛开展勤工俭学活动自?一种好形式。大力发展农村校园经济,不仅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显著,而且可以培养大量的农村建设实用人才,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同时,也美化绿化了校园,陶冶了学生隋操。  相似文献   

9.
尔杰草 《发展》2008,(4):135-136
高等教育是整个社会发展的积极的、先进的和充满活力的推动力量,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担负了重要的历史使命。民族高等师范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和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必须树立新的理念,努力构建和谐的高师校园,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的繁荣与发展提供服务,也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夏昆 《中国西部》2013,(3):52-52
一个最简单的常识是,校园是师生生命成长与成全之地,校园的美不在辉煌昂贵的硬件,也不是一两个专家名师,海皆准的教学模式,甚至而是在于这是一群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生命包容的乐园。教育是为了生命,而非生命为了教育。真正美丽的校园,应该如电影《死亡诗社》里面一句台词所说的:“把一切非生命的东西部击溃!”  相似文献   

11.
谢永先 《发展》2005,(10):82-82
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创建于1981年,是自治县藏、汉“双语”教学的寄宿制完全中学,也是自治县民族教育的窗口学校。学校占地面积36270平方米,建筑面积9272平方米2003年建成了两个多媒体教室和校园局域网,2004年学校多方等措资金给每个教师配备了1台笔记本电脑,2005年3月建成全国首家藏文中学网站——“雪莲”藏文中学网,2005年8月学校投资10万元建成了校园广播系统和对讲系统,办公、教学系统日趋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国情国力》2009,(8):F0003-F0003
浙江万里学院是在一所具有50余年办学历史的省属普通高校基础上进行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改革的新型高校。 学校地处宁波市,占地1400余亩,分设钱湖、回龙等校区。校园风景优美,教学设施完善,并获省级“文明校园”、“平安校园”、“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3.
许成绩 《开放潮》2008,(4):37-38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小学作为这个“营盘”是基础教育生生不息的原点。从一个基层校长的角度,我以为。校长必须当仁不让地以“我的校园”的责任感担起全面经营学校的领头人重任,以“我的校园”的视点全面规划学校的工作;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我以为,学校的每位从教者都必须以“我的校园”的主人心态参与经营学校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宁波通讯》2014,(4):22-25
宁波职业教育是国内较早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参加人才培养整个过程。据统计,目前全市48所职业院校已与150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一些企业还将企业实验室和生产线搬进了校园。“人才共育、就业共担、资源共享”,这一全新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使我市职业教育迅速崛起,引起了全国职教界的关注,被称为“宁波模式”,并得以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相似文献   

15.
站在不同的角度,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今天和未来有着不同的解读、猜测或误读,甚至有个别发达国家竞开始担心中国崛起将对自己产生重量级的碰撞。正是这种恐惧和担忧,频发出摩擦和人为的壁垒。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大家庭中自处,赢得别人善意的关注,赢得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是中国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回答了世界的疑问:“共同分享发展机遇”、“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辰’、“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共同维护”、“相互帮助”、“协力推进”、“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兼顾对方……的正当关切”等等,在这些表述中,一个与世界共荣、与各国共赢的负责任大国与合作者的形象跃然而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国情国力》2009,(7):F0003-F0003
浙江万里学院是在一所具有50余年办学历史的省属普通高校基础上进行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改革的新型高校。 学校地处宁波市,占地1400余亩,分设钱湖、回龙等校区。校园风景优美,教学设施完善,并获省级“文明校园”、“平安校园”、“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学校现有基础学院、商学院、法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外语学院、设计艺术与建筑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电子信息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等10个二级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学院2个教育管理机构。设有36个本科专业、30个专科专业,涵盖了经、法、文、理、工、管等学科。  相似文献   

17.
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一部分——美丽校园,该如何建设呢? 有人说,建设美丽校园,要把优美校园环境、和美师生心是、谐关学校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统筹起来,用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引领,从而做到系统思考、一以贯之、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18.
《宁波经济》2011,(6):5-5
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一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以“激发潜能,成就卓越”为学校精神,以人文校园、智慧校园、生态校园为建设目标.以提高质量、发展特色、服务社会、和谐发展为重点,凸显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鲜明个性,实现“让每一位职教中心学生都成为受社会尊重的人”的美好愿景,争创“全国一流职教名校”。  相似文献   

19.
笔者曾于2013年12月参加了天津市西青区教育系统在全区中小学、幼儿园范围开展的第一批“‘实施绿色教育,建设美丽校园’教育教学互比互看活动”,作为参加者和展示学校,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看到各兄弟校教育教学特色成果,受益匪浅,感触颇多。现就活动中自己的反思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钱亚明  刘文玉 《发展》2009,(9):58-59
一、构建和谐校园的内涵与本质 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的本质和核心,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也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和谐的校园,就没有和谐的社会。创建和谐校园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